只一个“是”字,了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一个小男孩,一个“是”字,一道思维的光芒,照亮了今天的语文课堂,开垦出了一片大胆质疑的精神土壤。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首页之上,有一个词语,叫做:“舐犊之情”。

第六单元的课文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我先把“舐犊之情”四个字写在了黑板上。然后,从“舐”、“犊”的拼音,到“舐”、“犊”的意思、再到整个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一一讲解完毕。最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对五年级学生而言,颇有难度的问题:“有谁能够用这个词语造一个句子呢?”

一语既出,举座皆静。

然而,片刻之后,周桐高高地举起了手,并且,一脸掩饰不住的得意之色。于是,便邀请他来回答。他站了起来,用非常快的语速说出了一句话:“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因为他说得很快,很多学生都没听清楚,一个个都是一脸茫然的样子。

可是,我却听清了,因为,他说的这句话,其实是语文书上第六单元首页上的一句话,只是,在讲“舐犊之情”这个词语时,我是让学生合着课本的,而这个鬼灵精怪的周桐,应该是早就关注和背下了这句话,所以,他就得到了一个好机会,在同学们的面前,神气活现表现了一番!哈哈!

于是,我让他定心一点,放慢语速,把那句话又说了一遍,这一回,大家都听清楚了。我紧接着问大家:“感觉怎样?”马安琪小声地说了一句:“有点奇怪!”声音虽不大,大家却也都听见了,于是,我就说:“大家是不是跟马安琪一样,也觉得周桐说的这句话,让人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呢?”下面明显传出一片“嗯嗯嗯”的声音。

我顺势提出要求:“那么,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给这句话添点什么,让它听起来不那么奇怪呢?也许,只需要加个字或词语就好了,关键是,在哪里加?加什么?动动脑子看呢!”于是,满堂又肃静了,因为他们确实需要深思……

过了一小会儿,赵礼俊自信地、高高地举起了他的右手,他的回答很大声:“舐犊之情,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他重读了那个“是”字,稚气却清亮的童声,一个字一个字地落在了每个孩子的耳朵里,我问:“现在,大家还觉得这个句子奇怪吗?”

“不奇怪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着。确实,加一个“是”字,谓语动词更明显,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句子的通顺程度立刻得到了升级,在那一瞬间,所有的孩子都对此毫无异议了。

其实,在周桐第二次说出“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这句话时,已经有一些反应敏捷的学生翻开了课本,并在课本上找到那句原话了。此时此刻,我便顺理成章地让大家在“流淌”的前面,画上一个表示增添的符号,并写上一个“是”字,再齐声朗读一遍,再次体会这个句子因为加了一个字,而在通顺度上得到的、真实的提升。

对比之下,所有的学生都接受了一个现实,那就是:经我们修改以后的句子,比课本上的原句更好。于是,我说:“这是不是可以表明:我们的语文书也不一定是对的,或者说,也不一定是完美的?我们完全可以对它产生怀疑?也完全有能力让它变得更正确、更完美呢?”

在学生频频点头之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尚书》)。

一开始,这些才上五年级的孩子们以为:句中“尽”是“尽管”的意思,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讲不通,也很快就悟到:这个“尽”应该是“全”、“都”的意思,于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一起看懂了它的意思:完全相信书,不如没有书。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孩子们一边想着,一边七嘴八舌起来,等他们互相议论了一会儿,我问:“完全地相信书,就缺少了什么呢?”很多学生都在回答我:“思考!”我再问:“而如果干脆没有书,人可能反倒能够怎样呢?”他们又大声地说:“思考!”我笑了,说了这个教学环节中最后的一句话:“所以,同学们,在你的一生中,你一定不能放弃思考的权利哦!”

陈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何能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其路径,必须依靠怀疑精神、思考能力的代代传承。而学校教育,如果不能启迪年轻一代的怀疑精神、思考能力,则如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时值期中考试,当无法回避分数的困扰时,愿以此句自勉:“我们只能尽量让分数带有生命的体温。”(唐江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