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瓶如何传承古代文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4
传统文化最好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一条是对其进行创新型发展。

就传统陶瓷文化而言,首要一点就是要立足在传统陶瓷文化基础上,拓宽外延丰富其表现形式,帮助传统陶瓷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化属于形而上,若要将某种文化推而广之,就需要找到一种载体,使其融入到该载体中,在无形中推广开来。

以故宫文化为例,《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9.4分。剧中的文物修复师傅,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着文物复原的方式方法,让原本残败不堪的文物又重新焕发了光彩。文物的修复过程,像是现代匠人与古代手艺人之间的沟通。我们通过屏幕,不仅能了解到故宫文物的前世与今生,也更好的体会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与艰辛。其实,这就是传播故宫文化一种非常具象的表现方式。

同样,传统陶瓷文化也需要这样的方式。

陶瓷作为一种器物,他原本仅具有储存、摆放等功能,但随着技艺的发展与内涵的植入,陶瓷则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外”价值。这些使用功能与“功能外”价值共同塑造了传统陶瓷文化。

在日本,有一家拉面店,叫做一兰拉面,他每一只拉面碗的底部都会有一个字,你只有把面吃光把汤喝净,才能看到这个藏在碗底的字样。这就是一种将器物与食物相连相接的方式,或许是碗增加了面的趣味,也或许是面助推了碗的出彩。总而言之,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方式,她将食物与器具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

《红楼梦》就很好的讲述了我国古人对于器物与饮食的看法,黛玉饮酒时拿起的是乌银梅花自斟壶 ,拣了一只海棠冻石蕉叶杯。再看妙玉,她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你或许会觉得,古人喝个茶而已,何必那么挑剔?

其实,自古至今,器物与食物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相符相成的。我们重视吃,但在我们骨子里同样也重视用具。

陶瓷作为重要的用具,他完全可以在供人使用中体现她的美感与价值。

不过,要细分受众,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而广之。像日本,就有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陶瓷,有田烧、伊万里烧、波佐见烧等等。受众越清晰,陶瓷销量就越走俏。

因此,我国传统陶瓷文化若要走向复兴,也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拓宽她的外延,增加她的表现形式,细分她的受众群体,这样才能增加曝光,才能更好讲述她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第2个回答  2020-10-24
中国传统插花,萌芽于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距现在有3000年历史,那时插花主要是为了祭祀,是一种佛前供花的礼仪。到了2000年前的汉代,开始出现盘花,也就是用陶盘作为花器,插入鲜花。陶盘象征池塘或湖泊的概念,以圆或椭圆为主,代表圆满、团圆。

到了宋代,随着瓷器工艺的提升,出现大量精美的陶瓶,人们更多使用造型各异,大小不同的花瓶来插花。那时宫廷重视插花,把中式插花列入专门的机构经营。文人雅士也普通重视插花,创作出大量与插花相关的文学作品。

中式插花在宋代进入了鼎盛期,从那时起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式插花就一直约定俗成叫“瓶花”。

图片是《瓶花之美》作者徐文治的瓶花作品

古人插花时,都有什么程序讲究呢?
在中式插花里,唐代罗虬的《花九锡》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插花的理论。文章只有短短77个字,把中式插花分为9个步骤:重顶帷、金错刀、甘泉、玉缸、雕文台座、画图、翻曲、美醑、新诗。

意思是:插花时要把花材花器放入帷幕里,用金剪刀修剪花枝,用甘甜的泉水浸养,洁白的瓷器得配上雕文的底座。插完花就把它画下来,给它作曲,边喝酒边欣赏,还要给它作诗赞美。这也是中国传统插花的魅力所在,插制出一个好的作品,只完成了中式插花的一小半进度,只有用诗词歌赋画,将瓶花的美记录下来,才算真的完成了整个作品。

图片为国画《岁朝集吉》

如此珍而重之的待遇,那花材自然也是有规格要求的。日常提到的插花,很多时候是指西式插花,花材也是我们常见的玫瑰、洋桔梗、扶郞、百合、乒乓菊等,色彩比较鲜艳浓烈的品种。这些花材因为不是是带土盆栽的,又称之为鲜切花。一般在花市就可以购买到不错的花材。西方人讨论这些花材,更多的是从植物学的角度出发,比如怎么分类,什么科,有什么特点,开什么花,长什么叶等等。

而中式插花更多讲究一种“如花在野”的意趣,也就是插制出来的作品,最好就像生长在大自然中一样。所以中式插花更多的是通过“折枝取势”,让作品达到自然的动感。要达到这个要求,花材更多需要从大自然里摘取。

梅花、菊花是中式插花常用花材

瓶花一般用些什么花材?
不是所有大自然的花枝都能符合要求,中国文人心中花材分了三六九等。这个传统从《诗经》里有很多关于植物的比赋开始,尤其到了《楚辞》,这种传统全部确定下来。芳草比喻君子,恶草比喻小人,不同的花材代表了不同的等级。文人插花时就会将植物赋予人的品格,所以花材就会选择,他们心目中认为的品性相衬的。

《花九锡》开篇提到“花九锡亦须兰蕙梅莲辈,乃可批襟。”就讲明了兰花、蕙草、梅花、莲花这一类的花材,才可以享受花九锡的待遇。

除了《花九锡》,还有许多关于瓶花的著作,都是关于花材要求的,比如张翊的“九品九命”,就把花分了九个等级,其中一品九命的花最高贵,九品一命的花最低下。明代张谦德写《瓶花谱》,就借用了这个观念。

梅花、菊花、莲花等是中式插花常用花材

“比德观”,是指每种花材有品格高低。“比附观”,是通过什么原则来排定它的次序。“花月令”是讲每个月开什么花,更加侧重花的时效性。

中国文人插花,是以花明志,所以格外注重花的等级品类。像《岁朝清供图》《娴雅如意图》《盆菊幽赏图》等大量关于中式插花的画作,“阶草侵窗润,瓶花落砚香”“禅心已是空诸相,无奈瓶花故故香”等诗句,都是讲插花的意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