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研讨记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09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相当严格的。不仅要有童心、爱心、耐心,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以辽阔而富有个性的精神空间,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激活思维能力,焕发创造力。同时写作也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合作。因此,我认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是:信任学生,体验生活,适度写作,阅读与批改。

【关键词】 信任 阅读 生活素材 童情

写作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传播信息、沟通公共关系的工具。人类产生了文字,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就离不开这个工具了。特别是当今时代对新型人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既懂专业,又懂管理,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这种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当成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去做。但是,
对写作感到轻松愉快其乐无穷的学生恐怕是凤毛麟角,而对作文感到困难艰苦忧心忡忡的学生则是成千上万。不少小学生一遇到作文课就产生害怕的心理,因此也不肯写作文。还有部分学生则认为自己以后不当作家、记者,写不写作文无所谓,因此也不肯写作文。那么如何使小学生排除这种畏惧心理呢?在此,我认为:
一、 信任——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习作无非是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积蓄写出来,表达真情实感。作为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真正的朋友,课内外常和学生一起聊天,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以及好的读书习惯。学生才会身受启发,努力去培养这样的习惯。同时,要倾听孩子的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让孩子消除警戒,信任老师。这样,他们才敢在作文中展现自我。
信任的另一表现就是教师应该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鼓励学生自由练笔,自由练笔是指小学生不受任何题材、体裁的限制,自由去写作。从小学生的心理上来讲,他们也许比较喜欢写些日记一类的东西,但绝不愿意让任何人看。因为很多时候,怀着希望得到老师、父母等长辈的理解、分担的心情,向他人表白一些内心的想法后,往往被长辈认为是思想走了岔道,结果不但不被人理解,还被严词教导了一番。这样的情况,试问学生还怎么敢自由的表达看法呢?
再者,小学生的玩性很强,和他们讲大道理一点用也没有,很多老师采取压制、限制他们的自由,往往没有什么好结果。我觉得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娱乐的方法上引导他们,让他们明白并自觉地接受一些较好的思想。在玩好的同时,自愿的去学一些东西,同时感受学与玩的乐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准备一本“文集”让学生自己为文集写序,每周写上一篇自由作文,写不出来的可以摘抄写好文章。老师不必细改,只须写上些鼓励的话,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喜欢写作,主动练笔了。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思维是敏感而丰富的,他们用心体会平淡的生活,把思想情感写进“文集”,与此同时观察、表达、组织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体验——是学生迸发写作灵感的原动力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因为儿童有一颗好奇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富有想象的大脑。所以,教师要发挥他们的所长,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用童心去看这个世界,去感受生活。

奥妙无穷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小学生作文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蜜蜂酿蜜首先在百花丛中采无数花蜜,学生要写出优秀的作文,应像小蜜蜂一样从多彩的生活和浩渺的书海中采集丰富的花蜜。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魏书先生就是一个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写出好文章的高水平教师,他说:“作文教学的源头是生活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教师应创设挖掘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的各种活动。如种植花草树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走访亲戚朋友,沟通感情理解他人;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活动,体验劳动滋味等等。许多学生认为生活平淡无奇,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从热爱生活入手,在接触社会、学校、家庭的过程中,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增长才干,从感受中体验并摄取作文素材,从而激发学生表达和写作的欲望。

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契机,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教给他们各种观察方法,设定观察地点,揭示观察要点,从而主动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反映生活。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一个人的智慧,从观察天上和地上的实在东西而来,这样得到的知识才牢固。”可见,观察是作文内容具体深动、真情实感的前提。有一名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这堂并不是语文课,突然天色变暗,大风刮起。看到学生注意力已转移到窗外,于是教师把握时机,停止授课,干脆让学生静静观察天色。从乌云密布到起风到下雨再到雨点止,学生都看在眼里,接着教师启发他们,把刚才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便是一篇好文章。果然,这次作文比上了作文课还要成功,交上来的是一篇篇优秀作文。
再者,最好能让学生以自然为师,让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同时,进行习作,这样效果更佳。记得在写《秋天的校园》时,我带着学生走遍了整个校园,我问他们:“校园给你们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美丽。”“空气清新。”“热闹。”同学门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又问:“为什么你们感觉美丽,空气清新啊?”“我知道校园里花草树木多,所以美丽。”“树木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学校里树木很多,所以空气清新。”就这样,我们边走边讨论着。最后,来到一个大花坛,我突发奇想让他们来描述一下。“好漂亮啊!”一个同学强抢先说。“各种花争相斗艳,美丽极了。”又一个同学说。我说:“谁能就它们的姿态说说。”“低着头,好像在睡觉。”大家轰然大笑,我也笑了:“是啊,这朵花的确低着头。这个孩子看到了它的与众不同。”我接着又问:“能说得具体一点吗?”大家都一边观察一边动脑筋。不一会儿,班长抢着说:“它们有的昂着头,望向太阳,有的两三个拥抱在一起,有的身子向外张望,有的低着头,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大家感觉怎么样?”“很像。”“好!”“是啊,太好了,”我也高兴地说,“你们观察的很仔细,而且把花写活了,有了人的生气。”就这样,聊着,聊着,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学生们不但玩得很开心,也逐渐地学会了身边观察事物。最后写出来的文章具体、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情。
总之,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同时给学生一个体验自然的机会,不要枯燥的说教,也不要乏味的灌输,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出发,通过让他们亲身感受的方法,学生觉得写作文不难,不但想写,而且总想写好。
三、适“度”——使学生创作水平更上一层楼的台阶
写好作文不是只靠传授理论概念就可以的,而是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度”的训练,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首先是速度训练,有不少小学生的写作速度很慢,主要是由于写作时思维不集中,思维处于抑制状态,缺乏紧迫感和时间观念等造成的,可以通过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一定字数的作文来克服惰性思维,增加紧迫感,从而加快写作速度。
有些小学生作文总是写得不具体,专写短文,进行一定的长度训练有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能力:1、把一般短文扩充成较长的文章;
2、充分发挥想象力给简单的短文添上许多细节使之具体形象; 3、把古诗改成具体生动地记叙文。
学生作文中离题、偏题、立意不当、详略失当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进行限度训练,即限定一定范围、限定主题等。通过经常性的练习,可使学生确立中心,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大大加强,还可以根据作文的不同要求限定大概的字数,使学生的作文篇幅既不太长也不太短,同时还能避免产生详略失当的弊病。
另外,进行精度训练,小学生作文常见的毛病是错字、别字、偏字、标点不当、病句、比喻不当、夸张失度等,精确度不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将几段含有各种错误的短文让学生修改,指导学生:1、看中心是否明确,删去与中心无关的字、句;2、看布局是否合理,作适当调整;3、修改病句、错字、别字等,还要注意标点符号是否正确,改错补漏。
教给学生一套基本的写作方法,不要性急,不要两三次作文就要求学生样样俱学,样样俱会,一次作文就让学生学一两种写作技巧就可以了。久而久之,练得次数多了,学生学习的写作技巧自然就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四、阅读——是学生创作优秀文章的必经阶段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和素材这还不够,还需要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把自己的认识情感、体验用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苏轼曾言:“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熟读的过程就是“厚积”的过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读和写的关系。其实,阅读是语文能力训练与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感知语文文字的知识的知识和规律,既可以“熟练”文章的条理结构,又在读的过程中开阔了视眼,训练了思维,增长了知识。
(一)从教材入手,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作文要求还不高,但要培养其阅读能力。因此,在教材传授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过程,或简洁生动的导语,或借助教具把学生带入课题情境。让学生接触课题,造成悬念,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传授中首先细心指导,让学生随着读书活动的展开,对生字逐步了解,扫除障碍,感受成功。《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帮助阅读,建立文字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同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的翅膀,边读边融入课文情境,把自己作为课文中的一个角色,跟随作者去游览,眼见飞船、嫦娥,耳听他们的对话,感受嫦娥姐姐的惊奇与亲切,感受飞船弟弟的高兴与自豪。这样,学生的心情就会随着课文情境和角色的变化而变化,自然也就读出课文所蕴涵的真情实感,同时,也让低年级的学生学会领悟。通过读书可以实现儿童与人交往,探究问题,爱听故事的本能要求,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接触作文,作文技巧、构思等都在日常阅读教学中传授,在阅读同时进行作文训练,使阅读教学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紧密配合,同时进行,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思维训练,注意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以读促写,以读悟写,以此来培养作文能力。如《赵州桥》一文中有一排比句是描写海底动物发出各种声音,“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句让学生仿写,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发挥想象,描写得既形象又吸引人。有的描写天空中云朵的形状,有的描写山的形状。这样,通过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使学生加深了对排比句描写事物具体生动形象的理解,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再如,《说茶》一课,课文阅读重点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教师可以抓住总起分述的习作方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通过细读,抓住全文中心,理清思路,当学生正处在获得知识的高度兴奋状态时,马上把学生思路引向习作训练,指出写作中爱犯的跑题的毛病,布置一篇《我喜欢的……》,要求按事物几方面写,并运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这样对学生来说,不仅成就作文简单,而且质量高。
(二)走出教材,让课外阅读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写作能力的形成,三分来自课内,七分来自课外,为此新课标大力推荐课外辅助读物。所以,教师应先善于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学生生活读物,如童话、寓言、科普知识等,教师还可以选择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去讲解,激起学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看,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另外可以有意向学生介绍革命领袖、科学家、历史人物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以激励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在写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读书或作文进步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此,家长与教师不必担心课外阅读耽搁了学生的“正常的”学习时间,应把目光放远些,如果压缩课本教学时间,控制家庭作业,每天挤出10—20分钟用于课外阅读,并且,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开设一些阅读讲座,向学生推荐读物,给学生指点阅读方法,做欣赏指导,这样不仅保证学生有时间阅读书,而且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精神阅读,增强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我们要鼓励学自由选择阅读材料,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逐步培养小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广泛阅读中积累知识,加强记忆,提高认识。在阅读中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妙处,从而使学生能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难于坚持长期的阅读活动,求胜心理又强,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优点,所以教师可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通过各种读书活动或竞赛方法来实现阅读。低年级讲故事比赛是一种好方法,可以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故事参加比赛。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名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比赛背诵和摘抄优美诗句或篇章。对获胜者进行奖励,以次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其中的趣味,达到以阅读促写作的目的。因此,我不但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设置了读书角,而且还利用班会开故事会,让学生谈见闻、讲故事、猜成语、说笑话,以多种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此来提高写作水平。
五、批改——是学生完善创作的必要手段
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批”的单一做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常用的方法有:自评、同桌互评,全班互评等。学生在作文本上写评语与批注,然后自行反馈交流,有时候意见不统一,还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但着又何妨呢?争论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我比较欣赏全班互平。首先,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加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优点、短处,自己引以为戒。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从而提高写作技巧和能力。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不仅要有童心、爱心、耐心,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但是,它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互动过程,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这样,作文教学才能拨开迷雾,奔向胜利的彼岸。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