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和文种的能力不分伯仲,为何两人结局截然相反?原因很简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上学的时候,老师讲过许多励志对联,其中有一联让人记忆深刻,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处“卧薪尝胆”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他身为越国国君,兵败后不得不到吴国当人质,吴王夫差对他百般刁难。

在吴国的那两年,是勾践人生中最落魄、屈辱的时期,几乎被当奴仆看待,端茶倒水拖地喂马,晚上只能睡在破屋。如此困境,并没有让勾践绝望,反而使他意志更加坚强,每天通过舔舐苦胆的方法提醒自己,回到越国后奋发图强,最终把吴国灭掉。

勾践之所以能够绝地反击,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勾践自身性格和才能出色,厚积而薄发: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另一方面,勾践运气较好,遇到范蠡和文种两位牛人,在他俩的辅佐下缔造辉煌。

范蠡被誉为“商圣”,又被很多人当作财神爷祭拜,其实他不仅是古代商业奇才,更是不可多得的顶级谋士。范蠡年轻时志向不在于经商,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才是他最初的追求与梦想。才华横溢的范蠡,原本是楚国人,当时楚国有规定,只有贵族出身者才可以入朝为官。

如果一直留在楚国,范蠡难有出头之日,很可能一生都郁郁不得志。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不让满身才智埋没,范蠡思考一段时间后,前往相对弱小的越国,到那里寻找机会。事实证明,范蠡的选择非常正确,越国人才奇缺,对他这种大牛极为重视。

再来看一下文种,他跟范蠡关系超好,可以说是莫逆之交,经常一起喝酒撩妹谈人生,对彼此的一切皆了如指掌。文种原来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即楚宛令,地位和待遇比范蠡好多了。听说范蠡要去越国发展,重情重义的文种感觉呆在楚国没啥意思,连辞职报告都没打,直接跟范蠡一起离开。

对于前来投奔的范蠡和文种,勾践亲自进行面试,认为二人皆为栋梁之材,错过他们将后悔莫及,于是把他俩视作心腹。不久后,吴国兵临城下,范蠡建议勾践不要跟夫差硬碰硬,毕竟双方差距不小,坚守不战才是上策,可惜勾践没有听从,结果损失惨重。

兵败之后,勾践后悔之前没听范蠡的计策,只能全盘答应夫差提出的条件,含泪去吴国做奴仆。临走之前,勾践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带范蠡去,还是带文种去,此事范蠡说道:“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就这样,范蠡跟随勾践一起去了吴国,文种留下帮勾践管理越国。两人一内一外,配合相当默契,范蠡通过各种计策,甚至献上西施,让吴王夫差打消对勾践的怀疑,并放他回去;在文种的努力下,越国实力逐渐增强,为勾践灭吴打下坚实基础。

客观来说,虽然范蠡和文种各有所长,但两人能力不分伯仲,为何结局截然相反呢?吴国被灭后,范蠡放弃所有功名,并改名换姓离开越国,靠经商积累巨额财富,随后散尽家财,据说跟西施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好生活。离开之前,范蠡对文种说:“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劝他一起走。

然而,文种这次没听好友范蠡的话,选择继续辅佐勾践,最后被勾践赐死。通篇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范蠡和文种的不同结局,不是能力上的问题,而是文种不如范蠡看得开、看得透,不愿舍弃拥有的功名利禄。有舍才有得,有时放手才可以重生,范蠡的做法值得深思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