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探源——《易经》卦、爻辞行文特点,考释时代背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前文,我们从甲骨卜辞中发现了数字卦符号,那这个卦辞和爻辞成文是怎么来的,除了部分数字卦符号下面具有“曰隗”、“曰魁”、“曰其”,其他数字卦符号仅仅只有数字,没有文字,那《易经》中卦辞和爻辞构成到底是谁书写的呢?他写《易经》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孔子是否有参与到《易经》中来呢?

我们在读《易经》和《易传》要明确一个前提,“阴阳观”在目前发现的骨卜中是没有的,但是在《周礼》中是有介绍的,古人的龟占或者数字卦符号是不涉及故事的,主要是龟壳灼烧后留下的兆辞判断吉凶,而《易经》的成文是有故事成分,而且跨度比较长(高宗伐武丁到殷商帝乙嫁女到周初康侯),我们做个比较图:

那甲骨中的数字符号龟兆之辞是什么呢?《周礼春宫》只介绍了太史、龟人、卜人的职责,那兆辞到底怎么来,太史们为何可以掌握国家的吉凶大权,我们根据司马迁的《龟测列传》试图找出古人龟占原理:

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 (我们在前文中有展示石头用作占卜)

龟占前的祷辞:

祝曰:"假之玉灵夫子。夫子玉灵,荆灼而心,令而先知。而上行於天,下行於渊,诸灵数k,莫如汝信。今日良日,行一良贞。某欲 卜 某,即得而喜,不得而悔。即得,发乡我身长大,首足收人皆上偶。不得,发乡我身挫折,中外不相应,首足灭去。"

灵龟卜祝曰:"假之灵龟,五巫五灵,不如神龟之灵,知人死,知人生。某身良贞,某欲求某物。即得也,头见足发,内外相应;即不得也,头仰足肣,内外自垂。可得占。"

接下来我给大家整理下灼龟以后的龟占吉凶判断:

卜先以造灼钻,钻中已,又灼龟首,各三;又复灼所钻中曰正身,灼首曰正足,各三。即以造三周龟,祝曰:"假之玉灵夫子。夫子玉灵,荆灼而心,令而先知。而上行於天,下行於渊,诸灵数,莫如汝信。今日良日,行一良贞。某欲 卜 某,即得而喜,不得而悔。即得,发乡我身长大,首足收人皆上偶。不得,发乡我身挫折,中外不相应,首足灭去。"

灵龟卜祝曰:"假之灵龟,五巫五灵,不如神龟之灵,知人死,知人生。某身良贞,某欲求某物。即得也,头见足发,内外相应;即不得也,头仰足肣,内外自垂。可得占。"

卜占病者祝曰:"今某病困。死,首上开,内外交骇,身节折;不死,首仰足肣。"

卜病者祟曰:"今病有祟无呈,无祟有呈。兆有中祟有内,外祟有外。"

卜系者出不出。不出,横吉安;若出,足开首仰有外。

。。。。。。

命曰横吉安。以占病,病甚者一日不死;不甚者卜日瘳,不死。系者重罪不出,轻罪环出;过一日不出,久毋伤也。求财物买臣妾马牛,一日环得;过一日不得。行者不行。来者环至;过食时不至,不来。击盗不行,行不遇;闻盗不来。徙官不徙。居官家室皆吉。岁稼不孰。民疾疫无疾。岁中无兵。见人行,不行不喜。请谒人不行不得。追亡人渔猎不得。行不遇盗。雨不雨。霁不霁。

命曰呈兆。。。

命曰柱彻。。。。

命曰首仰足肣有内无外。。。

命曰呈兆首仰足肣。。。。

。。。。。(省略,自行查看《龟测列传》)

这个主要是用灼龟后呈现的不同的兆文辨别吉凶(龟占中没有“凶”字),虽然《龟测列传》有说明每个国家的占卜各有不同,但是根据现在的龟卜来看,数字卦符号是异于龟卜的,两种测卦区别如图:

而卦、爻辞的内容是谁写的就很关键,兹列举如下:

明夷卦词: 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中孚九二爻辞: 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我们在来看看诗经成文特点:

《诗经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诗经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

李镜池先生认为明夷是一种鸟,因为诗经中的“于飞”二字前面是某种飞行的鸟,明夷﹐借为鸣鴺。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易经》的行文除了故事以外,还有诗经的成分、有卜占之词(利永贞,吉,凶等等),我们不能推断是先有《易经》还是先有《易经》,《诗经》主要描述西周以后的事情,孔子整理,《易经》描述的到殷商到周初(暂且不论“中行”),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到十多处和《诗经》的词语: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诗经淇奥》)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诗经硕人》)

。。。。。。。

在《论语》中我们找到和《易经》爻辞有关的就两处:

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篇》)

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路篇》(《恒卦》的九三爻辞)

第一处首先发问的是鲁迅先生,他的断句是这样的: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后面学者视乎发现了新大陆,结合论语中“述而不作”——只讲不写,一口咬定孔子没有参与《易经》,郭沫若先生认为孔子不仅没有作《易经》,甚至没读过《易》而是由弟子馯臂子弓(留后文详解)。

我们在列举汉代的一些东西

《礼记缁衣》:《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司马迁)

这些论据还不足以说明《易经》是否和孔子有关系(时间跨度几百年),虽然现代马王堆帛书《要》、《二三子》等等里面详述了孔子对《易》的解读,但是我们依然不能肯定是孔子“述而不做”《易经》卦爻辞的理由,我们是否还能通过其他途径找寻《易经》卦、爻辞成书背景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