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和李纨因为什么隐情,才会表面和善,暗地里却较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2-15

在荣国府里,有三对婆媳,一对是贾母与王夫人,一对是邢夫人与王熙凤,还有一对是王夫人和李纨。前两对婆媳在小说中有明争亦有暗斗,婆媳关系基本维持在和平的表象之下。但是对于王夫人和李纨,这对婆媳在前八十回中,居然两人一句正面对话也没有安排,这实在是耐人寻味。

我们大致了解曹雪芹的创作风格,有明写,有暗写,有伏笔,有照应,有时甚至还有“不书”。何谓“不书”,即本来该有描写处,读者却读不到任何文字,虽似突兀却能让人体会到作者的创作用心。

“不书”并不是曹雪芹的独创,它在先秦的《春秋》中已大量存在。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史学家们通过不去描写,或不正面描写,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褒贬态度。后来各代的史家都延续了这一传统。

比如宋代的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只记载了“夷狄”的封爵与朝贡,却未记载当时十国的封爵与朝贡。欧阳修在此处的不书,其实是表明了对十国的鄙夷。

对于《红楼梦》中的“不书”,脂砚斋将其归结为“不写之写”或“不写而写”。这类批语在书中屡屡出现,第3回中有两处批有“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第39回、45回、66回均有这样的批注。由此可见,曹雪芹对于史传中的“不书”传统,颇有研究。

对于王夫人与李纨这对婆媳之间的关系,曹公采用的是暗写或“不书”。那么曹公意在表明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他对二人之间的关系是看好呢还是不看好?是看好李纨还是看好王夫人?

    曹公想要表达的态度之一

在实际生活中,王夫人与李纨之间不可能没有对话,二人之间的交流在书中也有所提及。第49回,大观园里的小姐们在芦雪庵做诗吃鹿肉,宝玉和史湘云商议着要吃生肉,接着李纨便马上出来说, 这么大雪,怪冷的,替我作祸呢。

第51回,晴雯生病,按规定应该搬回家去住,可是宝玉不愿意,就去请示代理治家的李纨。李纨没有拒绝,回复的很委婉,说吃点药,如果好了就算了,这是给宝玉面子。如果没好,还是得出去,这是贾府规矩,她也不能违背。晴雯很生气,但宝玉心知肚明,他安慰晴雯说,李纨也是怕太太(王夫人)知道了挑她的不是。

以上两回可以看出,李纨在心理上惧怕王夫人,为什么不是尊敬长辈般的敬畏呢?值得思考。

至74回,王熙凤奉命抄检大观园,到了李纨的稻香村,李纨已睡下,于是只到丫环房中搜了一遍,李纨所受波及程度很小。

中秋节后,对抄检不满意的王夫人,再度兴风作浪,先后驱逐了晴雯、芳官等人外,对稻香村也格外“关心”了一下。她对王熙凤说,顺路查了一查,发现孙子贾兰新进了一个奶妈,也十分妖乔,她也不喜欢,并且明示给了李纨。同时还就薛宝钗搬离蘅芜宛这件事责问了李纨。

说起薛宝钗搬离贾府,当时李纨就恳求她,叫她回去住一阵子还回来,别叫她落不是。而薛宝钗一去不复返,果然李纨就在王夫人处落了不是。

我们发现,王夫人对李纨这个没有老公的儿媳妇甚是“关爱”,处处在为难她,就连自己的孙子请个奶妈都可以拿来说三道四,还打起了孙子的主意。

同是74回,王熙凤向王夫人提出裁员建议,王夫人给出的答案是,她宁可省些,也别委屈了下一辈儿。然而刚说这话不久,就拿贾兰的奶妈下手了,而理由很简单,仅仅是因为她不喜欢,并且还说兰小子大了,用不着奶子了。

这就又是怪事了,要知道从前的贾宝玉可是有四个奶妈,长那么大了,李嬷嬷还在身边伺候着。我们先不论贾兰有几个奶妈,肯定没有宝玉多。甚至我们在小说中也没有发现,王夫人对唯一的孙子有多爱护,倒是贾母和贾政比较看重贾兰。

而更奇怪的是,贾兰也没有把叔叔宝玉当作一家人。第9回中,金荣等人与宝玉、秦钏在课堂上闹起了纠纷,旁及贾菌,贾菌忍不住要向金荣等人反击,但是贾兰硬是拦住他说,好兄弟,此事不与咱们相干。宝玉作为贾兰的亲叔叔,他倒说是没有关系,只管看热闹。这在情感上倒是有多生疏呢。


我们拿王夫人对待宝玉和贾兰的态度一对比,再拿贾兰对待宝玉的态度,便不难分析出,王夫人和李纨这一对婆媳,明面上李纨惧怕王夫人,好怕王夫人挑她的毛病,但是王夫人却见缝插针似的专挑她的毛病,甚至还要连带上她的孩子贾兰。

在有些事情上,王夫人完全可以睁只眼闭只眼,但是王夫人很有个性的一件没落下,驱赶兰儿的奶妈仅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这足以说明,王夫人对李纨这个儿媳实际上并不满意。曹公对二人之间没有设计对白,以“不书”的方式想要表达的其中一种态度便是,王夫人与李纨婆媳关系并不和睦。

    曹公想要表达的态度之二

曹公在书写李纨时,在第4回作了一次详细的描述。李纨的父亲是国了监祭酒,从事教育相关行业,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高官。而且,在李氏家族中,男女老少“无有不诵诗读书者”,又是个典型的书香世家。

而王夫人的家庭背景与李纨截然相反,四大家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钱,都是土豪,从曹公对四大家族的经典名言即可看出。王夫人正是出自“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

王家是“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既是开国功臣的后人,又是世袭的大官僚,王夫人的父亲还掌管了边境四省的对外贸易,而兄弟王子腾又升了九省都检点。

一个是书香世家的小姐,一个是有官僚背景的千金,这两位被安排在一处,不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观念上,都有极大的差异。

贾珠活着时,这种差异还没那么明显,贾珠死后,李纨不得不独自面对家里大大小小的人与事,为了明哲保身,她也采取了一种态度,即如槁木死灰一般,对窗外之事,一概无见无闻,平日里除了教导贾兰,就是陪小姑子们做针线活儿或诵读诗。

李纨对外的态度表明,荣国府并不是一个好待的地方。身处凶险的四伏之境,李纨采取的态度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就连她住的地方稻香村,也是一所一洗奢华之气,数楹茅屋外是“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她借此一再向外人展示自己的与世无争,以及生活上已了无奢望。

但即使如此,王夫人还是盯着她,不能放过她,还是瞧她不顺眼。那么王夫人到底在担心什么呢?

第33回,贾宝玉被打,王夫人护子时是说,如果贾珠活着,便死一百个贾宝玉也不管了。换个理解的角度,意思就是,如果贾宝玉能替贾珠死了,对于她来说更好。

封建社会母以子贵,王夫人在荣国府的地位如何,儿子是决定性因素。如果贾宝玉也不在了,王夫人将面临两重威胁,一重来自贾环母子,另一重便是贾兰母子。而两者相比,李纨和贾兰母子更具威胁。

贾珠是贾政这一支的长房,而贾政是贾府贾母定的当家人。贾兰是长房长孙,按照封建礼法,贾兰母子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荣国府的掌事者。这不是妄言,而是有史为证。

在封建时代,帝位或爵位的继承按嫡长子继承制为主。历史上的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最中意的继位人是皇长孙朱允炆。

再者还有,同治帝死后,慈禧太后找的继承人是光绪帝,但他是作为咸丰帝的嗣子登基,而不是替同治找了个嗣子继位。如果替同治找了个嗣子继位,那慈禧便是太皇太后而非皇太后,也就没有资格再垂帘听政。

对于王夫人而言,亦是如此。贾宝玉是嫡出没错,但他不是嫡长子,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资本作贾府的继承人。而贾兰则不然,正儿八经的嫡出嫡长子,嫡长孙。

以上分析,我们不难总结出,王夫人在担心什么,为什么李纨一退再退,退到无路可退,王夫人还是会挑她的毛病,便有了合理的解释。

李纨与王夫人之间不是简单的婆媳不和,而是涉及到根本利益的家族势力之争。在历代的封建大家族里,抢夺继承权的争斗屡见不鲜,这也是封建大家庭里无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对于贾赦之后的爵位由谁来袭最为名正言顺,贾兰是贾宝玉最有竞争力的对手。李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贾兰的教育上,她希望贾兰在学业上比贾宝玉更胜一筹,以此增加掌管贾府的砝码。

身为当事人的贾宝玉和贾兰叔侄二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他们的母亲们已在暗中斗法,处于弱势的李纨以守为攻,占据强势的王夫人步步紧逼。在这样一种剑拔弩张的状态下,曹公不为她们设立对白,以“不书”的方式再次暗示了贾府争权夺利斗争的暗潮汹涌,更加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使作品更具张力,更叫人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曹公用“不书”方式书写出了李纨与王夫人深层次的矛盾,既借此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深刻反映了贾府衰亡的原因,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有人事原因。所谓祸起萧蔷之内,正如贾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所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