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早熟的苹果好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7

无论是年少时独特老道写作风格带来的“争议”,是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时的“簇拥”,还是大学一毕业就被任命为《新周刊》副主编的“不群”,90后的青年才女蒋方舟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人物。

蒋方舟,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北襄阳。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11岁写成长篇小说《正在发育》,以其迥异于同龄人的成熟与大胆、古怪精灵的文字,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12岁写成长篇小说《青春前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同年成为《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专栏作家,每天都给报纸供稿。现已出版作品9部。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七届人民文学奖评奖中,蒋方舟获得散文奖。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儿童世界


也许过去我们一直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的世界就是简单的、幼稚的,如同一张白纸,那么蒋方舟的书可能会让许多成年人感到惊诧甚至有些恐慌。作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成熟地、平静地谈论著恋爱、月经、性,甚至"伟哥",丝毫没有大惊小怪。她也坦白地写出了孩子间的勾心斗角,还有对出名,对升官(当班干部)发财的看法。翻翻书的内容:"你发育了吗"、"比胸脯"、"鱼水缠绵"……真是让人头晕目眩。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蒋方舟怎么敢这样写?而且这样小的孩子,居然知道这么多?怎么能知道这么多?真的知道这么多吗?

可是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一下,蒋方舟给我们看的孩子的世界也许是更为真实的。孩子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对复杂的成人世界他们真的一无所知吗?蒋方舟不能代表所有的孩子。但是也许有相当数量的孩子,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单纯"或许正是为了迎合我们的希望。也许我们与孩子之间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如果我们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想法,就更无从谈起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

有网友说,如果对蒋方舟进行四种气质类型的分析,她的性格应该是单纯的双重性格,一半抑郁自卑谨慎,一半快乐自信豪爽。创造力惊人,但是情绪不是太稳定,就是比较情绪化。敏感,固执,喜欢幻想,喜欢思考,在心理学气质上测验是抑郁质和胆汁质的混合。从她放荡不羁的作品风格、为人坦率直言的特点等方面可见一斑。

早熟的苹果好卖?


蒋方舟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除了她作品的内容看上去特别大胆、另类以外,还在于她出奇的坦率直白。蒋方舟毫不隐讳自己成名成家的欲望。方舟自己在书中公然写到“早熟的苹果好卖”、“我找男朋友,是大大地有标准。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马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健壮如伟哥(这个我就不解释了)”。许多人抓住这几句话,就推测方舟是一个阴暗、做秀、视生活为儿戏的怪孩子。

各种观点看法纷至沓来,赞叹者有之,鄙夷者有之,有的人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如何文笔如此老辣,是不是有成人代笔。有的人把方舟和韩寒等小作家放在一起比较,讨论低龄出书好不好。更多的声音质疑小方舟和前一段当红的美女作家们一样,靠性的描写炒作自己,卖文求名求利。

其实生活中的蒋方舟除了出众的写作天赋以外,其他方面与一般孩子并没有什么差异。当方舟初次在报纸上发表作品,还以为编辑阿姨要“发给自己一块手表”,最后没得到手表大失所望。蒋方舟身上体现出来的,正是成年人不再有的率真与直来直去,尽管不太符合我们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也许我们对待她也应该更宽容一些。

对加在自己身上的"小作家"头衔,蒋方舟本人表示非常不喜欢。作家就是作家,加上一个"小"字,就带点迁就和鼓励的意味,给人的感觉好像因为作者年龄小而降低了标准,很不正式。

另外,"小作家"总让人联想起"小则了了,大未必佳",臆测她会像那个失败的神童方仲永一样注定走向平庸。中国人更喜欢循序渐进,"早熟"一向就不是个完全的褒义词,它还不同于"早慧",与"早熟"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复杂"、"世故"、"浮躁"甚至是"早衰"……蒋方舟很希望人们能给她一个更适当的称谓。

知名度很高的母亲


蒋方舟的母亲尚爱兰,也是位颇有名气的女作家,尤其在网路写手当中非常有影响。尚爱兰长期给国内最知名的文学网站"榕树下"写稿,作品多次获得大奖。

方舟在写作方面发展到今天,母亲所起的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于是有人联想到,方舟小小年纪,文笔如此辛辣,是不是母亲在背后代为捉刀。还有人质疑尚爱兰是拔苗助长,认为写作不是体育项目,不能靠硬性训练培养出来。对此,方舟母女都显得十分坦然。蒋方舟对母亲的文字似乎评价并不高。而尚爱兰甚至写了一篇名为《给我个孩子,他就能成为作家》的文章,畅谈自己在开发孩子写作天赋方面的心得体会,文中一些观点对现代家庭的子女教育不无启发。

尚爱兰提及她曾特意找来一篇叫《大海》的文章给方舟,"今天终于有机会去一览大海的英姿了。现在正逢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茫茫的大海波浪起伏,无边无际……啊!大海,我爱你!通过这篇反面教材,很容易叫方舟懂得了滥用成语,其实是妨害表达的,越是成熟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越少成语。所以尽管蒋方舟知道的成语很多,但是文章中用得极少极少,往往有意回避。

毁誉参半的“方舟式”语言


蒋方舟在她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十分的随心所欲,无论表达的主题、描写的对象还是行文的方式都绝少条条框框,显得太轻松,太任性,而不那么严谨,不那么经得起推敲。与传统的文学作品相比,乍看上去不容易让人接受,恐怕在中学的命题作文考试中也很难得到高分。

然而方舟的风格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除了一大批痴迷的小读者,许多文学界的专家权威也给予她很高的评价。例如蒋方舟写过有这样一段话:"当我激动着心,颤抖着手,走进了会议室。啊,神圣!啊,庄严!啊,空荡!啊,干净!我这个离十八岁还有八年的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无措了。"从语文老师的角度看,这段话满是毛病:"激动着心,颤抖着手",是不规范的;四个"啊",啊得不伦不类,滑稽可笑;连用三个意思近似的成语,累叠重复。但是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引用这段话的时候说:"写得太漂亮了。"认为孩子对词语的吸收能力很强,在抒情手段不够的时候,能够创作性地使用这些词,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到最畅快的程度。

著名文学批评家谢友顺这样称赞蒋方舟,“忽然发现努力多年才稍微领略的文字秘密,今天已被一个十三岁的女孩轻易地掌握,甚至比我们做得更好,难免有些让人沮丧。”

大学一毕业就任《新周刊》副主编


四年前,被媒体称为“90后美少女作家”的蒋方舟被清华大学降低60分录取曾引起热议。四年后,当初的小姑娘如今也刚刚毕业,走出清华校园,而她的去向又给了大家一个大大的惊喜——就任《新周刊》副主编。

就在几日前,蒋方舟在微博上祝贺自己从清华大学毕业,“终于毕业啦。从此,柴米炊烟。从此,山高水长。”当时,她的去向还引起不少人揣测。不久之后《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在微博上给出了确切的答案,“祝贺蒋方舟同学大学毕业,同时,祝贺蒋方舟同志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封新城表示,“蒋方舟2008年9月入学时即被本刊聘为特约记者,2010年4月升任主笔。这么说吧,老员工了。”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网友热议,不少网友都纷纷祝贺小蒋同学,“一毕业就副主编,哇,我等只能仰头观望。”也有网友提出疑虑:“这让那些十几二十年兢兢业业工作还只是个编辑的人情何以堪?”“她不需要什么阅历,新周刊要的是噱头和广告效益……”

封新城表示,《新周刊》现设一个执行副主编,两个副主编,蒋方舟的职责主要是负责编务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建设北京记者站。虽然贵为“领导”,封新城说,蒋方舟也是有写作任务的,“我们的薪酬制度和发稿有很大的关系。”

年仅22岁的蒋方舟能承担起副主编的职责吗?对于大家的疑虑,封新城说,认识蒋方舟是从2008年开始,“我当时就发现她比很多同龄人成熟很多。”后来,经过四年的学习,蒋方舟从最开始的特约记者到后来的主笔,是一步步实践、锻炼出来的,“蒋方舟是从主笔的职位提拔到副主编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毕业就当副主编。”

对于蒋方舟的加盟,封新城非常高兴,“她有很多别的选择,她能继续选择留在《新周刊》,我们赚到了。至于薪酬,他说会按照杂志相关职位的标准,但是具体数额涉及个人隐私,不方便透露。”

对房车无焦虑感,挣的钱全寄回家


蒋方舟直言自己的青春之痛在于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经历过青春,“可能这是最痛的”。她解释说:“我从7岁时开始写作,对于童年和青春的概念非常模糊,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经历过。”不过,她并不为此悲观:“我其实是把青春稀释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今年我两次独自去国外旅行,这都是青春的特权,背起背包想走就走的自由。”

蒋方舟坦言,她大学以前挣的所有钱都寄给了家里,给家里买了一套房子,她自己没有。她说:“我妈说你上完大学之后,钱自己管。但我经常把自己弄得一贫如洗,不得不要挟朋友请我吃饭。我对房、车没有太多的焦虑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