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邦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远古时期到1967年,历时数千年的漫长阶段,属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的过渡期。在这一时期,鬼神信仰主导着人们的思想,社会由世袭的山官和头人通过部落制度进行统治。佤邦被分为数十个部落,如布来吴、岩帅等。外部武装势力的干预导致部落间冲突不断,战乱频发。
历史上,佤邦曾是中国土司管辖的领土,分散的头人部落并未形成统一政权。明代时,佤邦地区分属于孟定府、孟琏司等土司管辖。到了清代,部分区域脱离土司控制,成为瓯脱地,如葫芦、莽冷等地。
地理上,由于远离缅甸联邦政府,佤邦的行政管理权受到削弱。1948年至1966年,国民党控制着佤邦,之后出现了昆马、岩城等四家游击队,削弱了国民党势力。1969年,缅共利用局势控制了佤邦20年。
第二阶段,1967年至1989年,佤邦在混乱中寻求变革。众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推翻部落制度,发起武装革命。鲍有祥、岩肯等人组织了昆马、岩城等游击队,这些组织逐渐壮大,最终在缅共领导下整编为人民军东北军区的多个部队,实现了佤邦的初步统一和解放。
1989年,佤邦脱离缅共领导,与政府达成停火协议,进入了和平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一阶段,缅共在佤邦实施了包括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社会改革,同时成立了地方政权和民兵组织。
然而,内部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出现,如根据地减少、阶级斗争加剧等。1985年,彭家声宣布脱离缅共,成立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1989年4月17日,佤邦联合党与政府对话,标志着和平建设阶段的开始。
缅甸第二特区(佤邦),是缅甸联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南、北两块地区组成。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南面地区与泰国接壤,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佤邦的领导人绝大多数是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