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人工耳蜗的言语处理方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6

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犹他大学研发出首个商业化的多道耳蜗植入装置,其语音处理器采用了一种名为模拟压缩(compressed analog, CA)的技术。该技术将声音分为四个频道,通过压缩模拟信号来适应电刺激的窄动态范围。


80年代初,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Nucleus耳蜗植入装置进一步发展,其设计思想在于提取关键的语音特征,如基频(F0)和共振峰,通过编码传递到电极。Nucleus的特点在于双相脉冲刺激和分时刺激不同电极,限制在500Hz以下。处理方案经历了从仅提取F0和第二共振峰(F0F2)到包括第一共振峰的WSP处理器(F0F1F2),再到多峰值(multipeak)处理器,最后到目前的谱峰值(spectral peak)处理器,仅选取22个分析频带中能量最高的6个频率。


美国的Wilson等人的研究提出了连续间隔采样(CIS)处理器,与Nucleus的特征提取不同,CIS致力于保留原始语音信息,将语音划分为4到8个频段,提取每个频段的包络信息,并通过对数压缩和高频双相脉冲采样。CIS的优势在于避免了同时刺激多个电极导致的电场干扰。尽管CIS和CA在信息含量上相似,但CIS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恒速、连续的高频脉冲刺激,即使在无声时也会调整到阈值水平,并且分析频带和刺激电极数量一致。目前,CIS方案被广泛采用,如美国ABC公司的S系列、澳大利亚Nucleus的CI24M型24通道装置的ACE方案以及奥地利MED EL公司的快速CIS方案,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扩展资料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音学、电生理学、材料学、耳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工耳蜗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现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