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最大的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5-24
1、桃花坞年画有什么特点?2、桃花坞年画指什么?3、桃花坞年画指什么4、桃花坞年画的特点是什么?5、东方古艺之花,苏州桃花坞年画6、桃花坞年画的介绍

桃花坞年画有什么特点?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特点是: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多用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文、时事为题材,以象征、寓意、夸张手法,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曾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中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剔空)、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套色印刷亦有一套程序,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夹纸)、摸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刻、印分为三大谱系,在长期的创作、生产实践中,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各自摸索出了独特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工艺制作程序。

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早期的桃花坞年画风格是较为雅致的,在处理仕女、什景、花卉等题材时,多采用传统的立轴和册页的构图形成,在画面的经营上,可以看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影响。在雍正、乾隆年间,还出现了不少模仿西洋铜版雕刻风格的作品,如《苏州万年桥》《陶朱致富图》《西湖十景》《山塘普济桥》《三百六十行》《百子图》《三美人图》等,有的还在画面上题明“法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意”。这一类的作品在画面上,多彩用焦点透视,除人物面部外,衣纹、树石、房屋、动物的羽毛等均用明暗来表现,显得夹生。到乾隆以后,这样的作品已不多见,取而代之还是以传统技法表现的作品。与早期的作品相比,画面构图简练大方,线条刚劲有力,色彩也开始鲜明起来。如《五子登科》《庄子传》《珍珠塔》《荡湖船》《拜月图》等,从这些画面上,可以看出早期金陵派刻版风格和新安派刻版风格的影响。

桃花坞年画指什么?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南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民间木刻画。因产于江苏苏州桃花坞而得名。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具有400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现在最早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在日本刊行的《支那古版画图录》中收录的“寿星图”,画面上刻有“万历念五年(1597)”的刊记。从其画面来看,作品的构图、刻工、印制均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日本的“浮世绘”也深受挑花坞木刻年画的影响。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明末清初时,桃花坞木版年画达到了最繁盛时期,当时的画铺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设在苏州的枫桥、虎丘、三塘街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尤其是清代乾、嘉时期的年画,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清晰、丰富,生动细致地描绘乾嘉盛世的“城市风情”世相。鸦片战争后,桃花坞木版年画逐渐衰落,销售对象转向广大农村。桃花坞木版年画采用了夸张的造型、丰富的构图、流畅的线条、鲜明的色彩,极具意趣。至抗日战争前夕,苏州年画的画铺只存三家。在解放前夕,苏州的年画业凋零停顿,几近泯灭。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木版年画十分重视,使桃花坞木版年画逐步恢复,并得到了发展。1956年建立桃花坞年画生产小组,1959年转为生产合作社。至1962年桃花坞木版年画年产量已达到100万张左右,年画从此又获得新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木版年画再次得到重视,1979年恢复了桃花坞年画社,以后又并入艺石斋书画馆继续生产年画。现在,国家邮政局又将发行《桃花坞木版年画》邮票,展现我国悠久的年画艺术,必将使桃花坞木版年画得到新的发展。

桃花坞年画指什么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南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民间木刻画。

因产于江苏苏州桃花坞而得名。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具有400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现在最早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在日本刊行的《支那古版画图录》中收录的“寿星图”,画面上刻有“万历念五年(1597)”的刊记。

从其画面来看,作品的构图、刻工、印制均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日本的“浮世绘”也深受挑花坞木刻年画的影响。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明末清初时,桃花坞木版年画达到了最繁盛时期,当时的画铺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设在苏州的枫桥、虎丘、三塘街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

尤其是清代乾、嘉时期的年画,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清晰、丰富,生动细致地描绘乾嘉盛世的“城市风情”世相。

鸦片战争后,桃花坞木版年画逐渐衰落,销售对象转向广大农村。

桃花坞木版年画采用了夸张的造型、丰富的构图、流畅的线条、鲜明的色彩,极具意趣。

至抗日战争前夕,苏州年画的画铺只存三家。

在解放前夕,苏州的年画业凋零停顿,几近泯灭。

新中国成立后, *** 对木版年画十分重视,使桃花坞木版年画逐步恢复,并得到了发展。

1956年建立桃花坞年画生产小组,1959年转为生产合作社。

至1962年桃花坞木版年画年产量已达到100万张左右,年画从此又获得新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木版年画再次得到重视,1979年恢复了桃花坞年画社,以后又并入艺石斋书画馆继续生产年画。

现在,国家邮政局又将发行《桃花坞木版年画》邮票,展现我国悠久的年画艺术,必将使桃花坞木版年画得到新的发展。

桃花坞年画的特点是什么?

桃花坞年画色彩鲜明雅致,以大红、桃红、黄绿及灰色为主,特别善于用粉红、粉绿、灰等色。构图完整饱满,画面精细、秀美、和谐,后期受西洋画影响较大,吸取桃花坞年画了西洋画桃花坞年画的构图、透视和明暗等表现方法,特色风格增强,并出现了装饰意趣的变形,如《一团和气》、《姜太公在此》及其他门神等作品。对比强烈,明快活泼,具有浓厚的装饰性。江苏的年画产品,除行销本省、浙、皖、鲁一带,还曾远销南洋。

东方古艺之花,苏州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因曾集在苏州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桃花坞年画,故而苏州在四五百年前出现了名扬天下的“一人一品”桃花坞年画,一人是江南大才子唐寅桃花坞年画,一品即是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因其“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特质,而成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它生动地、多层次地再现了吴地民间民俗活动,并以浓郁的民俗风情,展示出了强烈的乡土文化, 充满着勃勃生机。

一、桃花坞年画的历史发展

桃花坞年画历史悠久。按照习俗,每逢农历岁末,要张挂年画,以驱避鬼魅的侵扰,同时祈求来年的好运,后拓展至其他节日以及婚假、寿庆等民俗活动中。桃花坞木版年画从明末清初形成至今,至少历经了 400 年的时间,并伴随着社会政治的发展与更迭,桃花坞年画也经历了由盛到衰过程。

1.初始期

从明末到清代乾隆、嘉庆之间为桃花坞木板年画的初始期。这一时期,随着苏州一带手工艺的发展,是桃花坞木板年画发展最具市井文化气息的时期。如万历二十五年的《八仙庆寿图》、清初的《二十八宿闹昆阳》《清明佳节图·二十四孝图》《杨贵妃游花图》《清音雅奏》《瑶池献寿图》等。

2.兴盛期

从康熙以后到雍乾时期,是桃花坞年画历史上最为兴盛与辉煌的时期。这期间是史上的康乾盛世,经济繁荣,姑苏有了专门的版画铺子。这时期的桃花坞年画最具市井气息。《姑苏万年桥图》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同时还有《栈道积雪图》《帘下美人图》《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等反应山水、仕女、戏曲、故事等题材的作品。

3.衰退期

从清末到咸丰、同治年间的战乱期,桃花坞年画出现了衰退期。随着战争的频发,国民经济的衰退,桃花坞年画也走向了发展的低迷期。苏州的石印年画和胶版年画生产规模大幅度降低。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年画有《玉堂富贵·莲生贵子》《水浒绣像全图》《法人求和》《红楼梦十二金钗》等,其中以戏曲作品最为繁盛。

二、桃花坞年画的题材

桃花坞的工艺制作精细,独具匠心,其工序复杂,要求环环相扣,年画制作的每一步都有其特定的工具和材料。制作步骤分为画、刻、印三道工序。对于桃花坞木版年画印制也十分讲究,要求构图饱满,题材主要表现戏曲故事、忠孝礼义、岁时节气等内容。

1.岁时节气类

吴中地区历来节令风俗甚多,尤以元宵灯市最盛,固有“ 吴中风俗,尤竟上元”一说。如年画《虎丘灯船胜景图》,即以苏州吴中旧有旧俗,元宵佳节夜游虎丘为题材,展现了人们坐着挂满彩灯的船只,一路游览夜景的热闹场面。《端阳喜庆图》描绘的便是端午节昊中地区划龙船的热闹场面。又如常见的《逼鼠蚕猫》,就是吴地养蚕之家喜闻乐见的一种图案。

2.戏文故事类

表现戏曲内容类题材的作品也叫“戏文”,戏曲指戏剧和曲艺的总称。充满地方风味的苏州评弹、昆曲等戏曲形式,在桃花坞年画师们的描绘下,被绘成年画。如年画《小广寒》描绘了清代上海“小广寒” 书场,台上七位弹词艺人, 或抱琵琶,或拉胡琴,再现了评弹的会唱情景。又如《金枪传杨家将前后本》《西厢记》《三笑姻缘》《珍珠塔前后本》等都是京戏文题材的作品。

3.花卉博古类

虽然在桃花坞年画中经常会出现花卉、草木、禽鸟、走兽、鱼虫之类的形象,但大多只是其他题材作品中的“配角”,并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或寓意。如康熙时丁应宗的花卉册页,内有花鸟、草虫、梅竹、瓜果等不同内容的画面。乾隆年间的《长寿富贵图》《瓶花博古图》《岁朝如意图》等都出现了博古图案。

4.江南生活类

雍正七年 《岭南会馆广业堂碑记 》 记载桃花坞年画

姑苏江左名区也。声名文物,为国朝所推。而阎门外商贾鳞集,货贝辐揍,襟带龄山塘间,一久成都会。

说明了当时的苏州商业资本的活跃。年画仕女婴戏《姑苏闻门图 》《姑苏万年桥图 》,有如《清明上河图》刻画了林立的楼台商肆、 绸缎庄、染坊、药铺、杂货铺、饭馆、酱园 等街头熙来攘往的民众,有卖艺的 、走路的、玩耍的小孩、结伴闲游的、匆匆赶路的、询问货价等,描绘现实风景、刻画了宏伟的场面。

5.女性形象类

仕女是桃花坞年画中出现最多的人物形象,频繁出现于各类题材的作品之中。如有表现女性劳作的年画《渔樵耕读》《孟母断机图》《浮针乞巧》等;表现女性休闲娱乐的年画《美人饶花图》《弄花香满衣》《双美赏花图》《弈棋美人图》等;还有表现情感活动的年画《美人秋千图》《双桂轩弹琴》《妻儿待郎图》《西湖行宫图》等等。

6.福寿喜庆类

福寿喜庆类的年画,是将人们美好的愿景融入到年画中的一种创作。比如具有招财进宝、登科升官、五子登科、喜鹊登梅等美好寓意的内容,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述求。如《招财进宝》《聚宝盆》《平安吉庆》《风调雨顺》等祈求平安顺遂的年画,就是福寿喜庆年画的表达。

三、桃花坞年画的价值

1.审美价值

传统的文化是民间美术发展的基石 ,无论从桃花坞年画的造型特征,还是从画面的构图来说,桃花坞年画都符合传统的对称、和谐性,美观性。这也折射了中国民众的审美哲学,稳定、圆润、通达。

2.承载价值

随着历史的更迭,很多场景我们已经不能再看见,但是通过记录,我们能重见那个时代的辉煌,桃花坞年画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在《 姑苏万年桥》中,我们能够重见“康乾盛世”之境,为后人研究当时苏州的社会状况和人文风貌提供了宝贵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我们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记录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 。桃花坞木版年画作为我国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这项非遗,就是去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读懂桃花坞,就是读懂了一段传奇,读懂了一朵盛开在东方的古艺之花。

桃花坞年画的介绍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汉族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锦竹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1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地区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汉族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