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户部山古民居景区特色景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2

项羽戏马台、刘家大院、权谨牌坊、郑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等。项羽戏马台位于户部山的顶端,是为了纪念秦末农民起义英雄项羽而修建的。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据清乾隆府志记载:“楚项羽因山为台,以观戏马,故名”。

  1、项羽戏马台

  项羽戏马台位于户部山的顶端,是为了纪念秦末农民起义英雄项羽而修建的。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据清乾隆府志记载:“楚项羽因山为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因此得名。千百年来,楚汉相争的故事一直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戏马台景区做为西楚霸王项羽辉煌时刻的记录,是目前古城徐州现存少有的地面历史文化遗迹之一,吸引了无数文人志士接踵登临凭吊。历代台上建筑虽屡废屡兴,仍不失为徐州第一胜迹,古台已成为历代文人寻古探幽的胜地。

  2、刘家大院

  刘家大院的祖上可以追溯到西汉楚王刘交的后裔刘向。

  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封异母弟刘交于楚国,都彭城。刘交好儒、多才艺。他治理下的楚国成为儒学研究最活跃的地区,对后世影响深远。刘向是刘交的四世孙,在两汉文化史上,是与司马迁学术地位相比肩的大儒,留下“校书天禄阁,夜燃青藜杖。”的佳话。

  刘向逝后,后人为其于徐州城外修建了墓与祠,有一支后代专守祠堂,代代相传,直到明末清初的第六十代,才因生活所迫,转到城里户部山北麓的马市街谋生。初以织布卖布维持生计,后又开了酒店、杂货行和古董铺。

  1924年,刘家买下了户部山北麓的这片房产,占地近10亩,并排三进院落,从东到西围绕戏马台,另有一处面积颇大的后花园。这组院落的建造历史已近两个世纪了,除后花园改造成戏马台景区的一部分外,其它三处院落还大体保持着旧时的格局。

  3、权谨牌坊

  权谨牌坊,又称“权氏祠堂”,始建于明代宣德二年(1427),是徐州历史上唯一颂扬儒家礼教、忠孝名人的纪念性建筑物。1987年,徐州市政府将之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权氏家族,一脉名门,传至权谨,忠孝又闻。权谨幼年丧父,在母亲李氏的辛勤训诲下,刻苦读书,走上仕途,后因母年事已高,辞官归家,备尽奉赡。其母逝后,权谨守墓三年,朝夕哭奠,明仁宗传旨令群臣效法,“天朝元辅、忠孝名臣、中原文献”十二个大字即为明仁宗所题。宣宗即位后,命地方官员建牌坊以示旌表。

  权谨不仅是载入《明史》的大孝子,也是才华出众的一代文人。权谨晚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在宫廷内担任过皇太子的老师,并参加过明正统《彭城志》的编撰工作。

  权谨去世三十多年后,牌坊扩建为权氏祠堂,清初迁建统一北街,虽屡历岁月侵蚀、水患袭扰,但经多次修缮,牌坊门楼仍保存完好。1997年彭城广场扩建,牌坊拆除,构建保存。2004年,按照原方位重建于此。

  权谨的故事是儒教文化中“家国同构”、“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范本。

  4、郑家大院

  郑家原居河南,北宋末年迁居苏州洞庭东山,明末迁宿迁,清初因战乱徙居徐州,始祖为郑茂芳,初居南关下街,辛勤劳作,乐善好施,人称“郑善人”。

  郑家后人将施财积德、勤俭持家的家风世代相传。享誉徐州的郑福隆酱园店,为郑氏家族积累了财富,至清代同治年间第七代传人郑孝理时,已经颇有实力了。同治年间迁居户部山,先在山北买下了一座旧院,后又置地建了北院。两院相连,形成四进次第的院落体系。自此世代繁衍,成为彭门大户。

  郑家为书香门第,耕读传家,家藏历代名家书画、碑帖、石刻、古玩等,滋养了郑家几代人,郑家子弟多笃学励行,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培育了几代英才。郑家大院位列户部山八大院之中,是名噪州府的名门望族。

  5、翟家大院

  翟家祖籍山西,原为晋商,明末迁来徐州。兄弟六人一开始经营些小买卖,后经营杂品,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到清中期成为徐州城内有名的富户,家道中兴加之机缘巧合,翟家在户部山购买了一座大院,逐渐改造形成了大小四进院落。

  一进大客厅对面的鸳鸯楼,是徐州民居中最有特色的建筑。宅后第四进是一座花园,既是翟家大院的后花园,又与余家大院后宅相连,且与郑家大院相通,引来了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

  高台有亭,地处东南高地,背风向阳,视野开阔,极目南望,云龙山色尽收眼底,遂为民国时代徐州文人雅士集聚畅谈,吟诗作赋之所。1923年夏,张伯英自北京返乡,即住此园,并题亭名曰:“伴云”,意即亭高天近,云来常伴。

  翟氏秉承晋商亦儒亦贾,诚信义利的价值观,以经商起家,亦以读书立身,多位翟氏子弟考为秀才,一时济身户部山八大家的行列。

  6、余家大院

  清雍正年间,安徽歙县有余姓茶商来往于江浙之间,后来到徐州开设茶行,日积月累,经营渐盛。至乾隆初年,已于城内北关一带择房定居。

  乾隆三十年(1765),余家购得户部山一处三进四合院,这就是中院,相传它的前身就是明代户部分司署旧址。又经同治至光绪年间的三次扩建,一座三路三进、院院相通、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落矗立在户部山上。余家大院的兴建倾注了余家四代人的心血,兴建过程长达百余年。

  余氏家族秉承了徽商“贾而好儒”的传统,以经商致富,以医术治人,以诗书传家。子孙中多人放弃仕途,静心学医,曾开“积善堂”药店。此后余家以“积善堂”作为堂号,历代子弟读书明理,惠行仁术,在乡邻中颇有佳名。

  余家后人经年不变地贴着同一幅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既是对自己家族的精当评价,也阐释了中国知识分子“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济世情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