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一、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有一个东西,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它无声无形,它独立运动不受其它东西左右,它运动的轨迹是圆周运动,它永不停止。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勉强给它起个名叫无边无际的大。

无边无际就要换位运动,离开自己原来的位置,渐行渐远,渐行渐远最后又会回到自己的出发点。所以道重大,天重大,地重大,王也重大。宇宙之中有四种最重大的东西,而王是其中之一。所以,人要效法学习大地的精神,要厚德载物;人也要效法学习天的精神,要自强不息;人也应效法天道,敬畏天道;道效法自己本来就该是的样子。

2、南怀瑾《老子他说》

此处“有物混成”的物,是“道”的同义字,这个道的内涵,包括了物质与非物质,是“心物一元”混合而成的。

然而,心物还只是一体所现的两面,这个浑然一体的道,它是“先天地而生”,宇宙万有的形成与消灭,全是它的功能所起的作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究竟是怎么的一种情况呢?老子形容说:“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说这个道,“寂兮!寥兮!”清虚寂静,广阔无边,没有形象声色可寻,永远看不见、摸不着;“独立而不改”,超越于一切万有之外,悄然自立,不动声色,不因现象界的物理变化而变化,不因物理世界的生灭而生灭。“周行而不殆”,它无所不在,在在处处都有道。不论“物”也好,“心”也好,都有它的存在,永远无穷无尽,遍一切处。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个东西是一切宇宙万有的根本,具足一切的可能性,实在很难用一般世间的语言文字来形容,所以我们不得已,姑且叫它做“道”。

“强为之名曰大”,因为它实在无量无边,太大了,所以也可叫做“大”;“大曰逝”,“逝”是永远的向内外四面八方延伸发展,等于说宇宙是无限的扩张。然而,因为“道”太大太远了,它遍一切处,通于古今,尽未来际,我们若求大、求远地去追求它,反而难以企及。其实“道”就在每个人的自身上,若能反求诸己,回头自省,见“道”才有希望。所以“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王代表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字是动词,是效法、学习的意思。人要效法大地,大地则依法于天,这里的“天”,是指有形的太阳系统的自然物理的天,也就是天文学上的天体之天。地依法于天,天则要效法道。“道法自然。”“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混成,有物,指道。混成,指大道鸿蒙未开的状态。先天地生,道在天地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2)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寂,寂静无声。廖,虚漠无形。

独立而不改。独立,浑然为一,无物与之相并生。不改,不自生,不自化,无有终始,亘古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行,循环往复的运行。不殆,无所阻碍,故能永恒不息,永不停止。

可以为天下母。天地万物,莫不出于道。所以,道可以为天下母。

(3)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它,只好以“道”字来描述它。如果非要说,“道”到底是什么的话,可以把它称之为“大”。

(4)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曰逝,解名物曲学之桎梏,而体察大道。有道者,能体察道之大,方能往而反道。逝曰远,远,上古道术。一直往回走,就能越来越接近于上古天真道术。远曰反。反,复归之意。远,一直追溯到上古道术,最终反于大道。

(5)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域中,道之所在,万物之所寓。四大,指道、天、地、人四者。人为什么能居其一,与道和天地并大呢?因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体。

(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法则的意思。自然,自己本来的样子,并不是指自然界。自然界,只是比较近晚的观念和说法。

人法地,地资人,人得地载之而存,故人法地。天资地,地得天运之而生育万物,故地法天。天法道,道资天,天得道之资而运,故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至上至极,至静至虚,无何物可以资道,道自资之,不自生而生万物,不自化而化万物。

三、我之体悟——树若有情,树需叹!

今天和老公聊起认识的几个海淀妈妈辅导孩子学习之疯狂,简直令我们望而生畏!先不说孩子受的了受不了,我们自己就觉得很难有热情投入这么大的精力。

我问老公,这样逼孩子,能长久吗?还是到最后孩子就适应了。如果不能长久,我实在不忍心用牺牲孩子童年的方式去换这种一时的优越感。我不知道别人的孩子是不是更优秀,至少我的孩子对我逼她做的事情很难有热情,也很难做好。如果一个人一生只为功利而活,没有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不会太悲哀!如果要用她一生的悲哀,来换取一个入学名额,我觉得不值得。

人若效法天地,在教育上是不是也应该回归本性和自然,见素抱朴——即只为孩子提供应有环境和土壤,不刻意雕琢,而是让她自然而然的呈现她生命的状态!

就像林中自然生长的树木,强健挺拔,木质坚硬,生命力持久。而人工培育和剪裁的树木,木质脆弱,也很容易生病。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用完就会被抛弃;它只能成为人类想让它成为的样子,无法呈现自己本来的样貌;它的命运只能被人类决定,而无法自己选择。我想树若有情,恐怕也会为这样的命运感到悲凉和叹息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