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镇多,还是无锡古镇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12-14
推荐人气价格
景点主题:
不限
古镇(5)
城市风光(2)

荡口古镇
[江苏 • 无锡 • 锡山区]
热度 3.5/5热度: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蘅芳璐地图
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名人辈出、历史名镇。
¥60 起
6.3折 原价:95
查看景点 »
月销量:36

黄山炮台
[江苏 • 无锡 • 江阴市]
热度 3.5/5热度:
地址:江苏省无锡江阴市公园路北端地图
每当中秋时节,江潮汹涌,甚为壮观。
免费
查看景点 »

<img data-original="http://img1.qunarzz.com/sight/p0/201303/11/20a4b1cbca81c5bac8d65eac.jpg_280x200_0a9700ed.jpg?" alt="荣巷古镇" class="img_opacity load" "onerror="this.src='http://source.qunar.com/piao/images/loading_camel_gray.gif'" src="http://img1.qunarzz.com/sight/p0/201303/11/20a4b1cbca81c5bac8d65eac.jpg_280x200_0a9700ed.jp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inherit; font-size: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variant: inherit; font-weight: inherit; line-heigh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opacity: 1; -webkit-transition: all 0.8s ease-out; transition: all 0.8s ease-out; width: 280px; height: 200px;">
荣巷古镇
[江苏 • 无锡 • 滨湖区]
热度 3.5/5热度: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荣巷街地图
冷寂多年的荣巷,在无锡大规模的老城拆迁中再度受“宠”。在这条屋旧檐漏的老巷里,深烙着中国民族工业先驱留下的足迹。世纪之交
查看景点 »

该景区内有 2 个相关景点:
晴雨操场西浜信船石柱
展开查看

同里古镇
5A景区[江苏 • 苏州 • 吴江市]
热度 4/5热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同里镇地图
江南六大古镇,有东方小威尼斯之称
¥44 起
8.8折 原价:50
查看景点 »
月销量:1324
该景区内有 2 个相关景点:
飘邈音乐之旅《水墨同里新珍珠塔传奇》大型室内水乡情景演出
展开查看

锦溪古镇
4A景区[江苏 • 苏州 • 昆山市]
热度 3.6/5热度:
地址:江苏省苏州昆山市锦溪镇文昌路地图
湖荡密布,古桥联袂,文人骚客荟翠之地。
¥29 起
4.4折 原价:65
查看景点 »
月销量:756

七里山塘
4A景区[江苏 • 苏州 • 金阊区]
热度 3.7/5热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广济路218号地图
七里山塘是苏州古代的金粉地、闹市区
¥25 起
4.5折 原价:55
查看景点 »
月销量:136

千灯古镇
4A景区[江苏 • 苏州 • 昆山市]
热度 3.6/5热度:
地址: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秦峰路1788号(近秦峰中路)地图
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历史悠久。
¥50 起
8.3折 原价:60
查看景点 »
月销量:18
该景区内有 9 个相关景点:
千艺陶工坊玉卧佛顾炎武故居少卿苑三桥邀月秦峰塔顾坚纪念馆秦望山石板街
展开查看

恬庄古街
[江苏 • 苏州 • 张家港市]
热度 3.5/5热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凤凰镇恬庄古街地图
张家港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19 起
6.3折 原价:30
查看景点 »
月销量:2

震泽古镇
3A景区[江苏 • 苏州 • 吴江市]
热度 3.5/5热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震泽镇地图
历史悠久的江南名镇,著名的蚕丝之乡。
¥42 起
5.6折 原价:75
查看景点 »
月销量:42
该景区内有 3 个相关景点:
慈云寺塔师俭堂文昌阁
展开查看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4A景区[江苏 • 苏州 • 平江区]
热度 3.5/5热度:
地址:苏州市平江区平江路地图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
免费
查看景点 »

该景区内有 1 个相关景点:
兰芽曲苑剧场
展开查看

沙溪古镇
[江苏 • 苏州 • 太仓市]
热度 3.5/5热度:
地址:江苏苏州太仓市沙溪古镇白云路地图
人物花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44 起
8.8折 原价:50
查看景点 »
月销量:67

周庄万三水上财道游船
[江苏 • 苏州 • 周庄]
热度 3.5/5热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周庄镇万三财道码头(古戏台边)地图
秘万三生财奥妙,谒拜财神,纳福聚财。
¥185 起
8.4折 原价:220
查看景点 »
月销量:93
该景区在周庄主景区内前往主景区

姑苏十二娘风情园
[江苏 • 苏州]
热度 3.5/5热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木渎古镇严家花园斜对面地图
融民宿体验、餐饮、茶馆、文化展示于一体
查看景点 »

枫桥古镇
[江苏 • 苏州 • 枫桥]
热度 3.5/5热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枫桥景区地图
保持古镇精致风貌,观光休憩的好去处。
查看景点 »

该景区在枫桥主景区内前往主景区

正仪古镇
[江苏 • 苏州 • 昆山市]
热度 3.5/5热度:
地址:江苏省苏州昆山市正仪镇地图
人杰地灵,文化气息浓厚,书法名家辈出。
查看景点 »

苏州古镇的确很多,但作为一个无锡人么,还是希望你去无锡的,理由如下:
 每一段历史,都有其不可复制的传奇,不管时光如何流转,人世间的某些东西依然能够穿透岁月长河。一如古镇,他们沉默无言,但却带着历史的荣光矗立在城市的深处,把祖先的光荣与梦想传递给我们这个时代。

  无锡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拥有许多久远的古镇,这些古镇有的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而有的,依然带着历史的风霜,矗立在不为大众所知的角落里。走近它们,你会发现,它们朴素的外表下蕴含着令人惊讶的万千气象,隔着岁月长河,依然能感受到这片土地过往的光荣与骄傲!

  一、江南祠堂 惠山古镇

  无锡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距市中心仅2.5公里,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

惠山古镇风光

  无锡的惠山,不仅集灵秀与古韵于一身,也是无锡的文物荟萃之地,其中,位于惠山寺周围的祠堂建筑群,堪称中国祠堂建筑的博物馆。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惠山古镇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山祠堂中的华孝子祠、至德祠、尤文简公祠、钱武肃王祠、淮湘昭忠祠、留耕草堂、顾洞阳祠、王武愍公祠、陆宣公祠、杨藕芳祠等10座祠堂为全国文物保护重点祠堂建筑。尘封隐迹半个多世纪的“拜石山房记”、“东壁碑”、“西壁碑”、“浴日泉”一大批等珍贵石刻文物、古迹也在修复中得到保护和恢复。除重点祠堂外,惠山古镇还对57座祠堂进行了修复和恢复。恢复牌坊16座,牌楼一座。增建绣嶂阁一座。康熙“山色溪光”景观墙一座。

  惠山古镇入口广场已基本修缮,并增加了西神广场、关刀河、牌坊群、锡山余脉延伸等旅游景观看点。广场正中,建有大型标志性建筑照壁一座。正面镶有集朱熹墨宝而成的“惠山古镇”四个大字,每字1.6米见方,字体刚毅雄特、沉深古雅。其中一气呵成的“惠”字,细观竟有“十里连心”的含义,从中反映出古代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意境。照壁的反面,贴有出自《惠山古今考》卷首的“九龙山胜迹图”。此图画于明万历年间,线描手法,将惠山及古镇山色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复原的关刀河南侧,堆垒了一座与锡山相连的土山,从而使锡山余脉延伸到锡山大桥下的古华山路边,土山上种植大批林木修竹,使古镇景观与锡山龙光塔影交相辉映,更加优美。而关刀河经过改造,其上侧已先期恢复了清代建筑和碑廊。不久还将恢复“诗冢”和碑刻,再现顾光旭写诗、爱诗、迷诗的佳话。

惠山古镇风光

  惠山古镇保护范围为东西长1.7公里,以黄埠墩和惠山寺为界,南北位于锡山大桥和通惠西路之间,宽0.8公里,总面积约103公顷。其中惠山寺至宝善桥之间为核心保护区,面积25公顷,锡惠路以东78公顷为古镇配套发展区及风貌协调区。其规划布局由古运河惠山浜水街、五里香塍祠堂街(直街)两条水陆风景为轴线,通向千年古刹惠山寺与天下第二泉的景观核心。

  惠山古镇风貌区主体在惠山横街、直街至宝善桥以东惠山浜一带,面积约15万平方米。通过对该区域内各类建筑的重新整合和环境治理,以惠山古祠堂群为依托,恢复原惠山古镇的传统风貌,形成惠山浜沿岸的两条传统古街市、两条夹巷内街和惠山浜水上旅游通道,从而建成从寄畅园东侧延伸至黄埠墩的惠山古貌风貌区。

  修复后的惠山直街,另一亮点就是印证惠山古镇悠久历史文化的照壁、牌坊。现有11座牌坊,牌坊形制有大有小,其中关刀河处恢复牌坊6座,这些照壁与牌坊,不仅美化、丰富了惠山古镇的景观,还为游人了解惠山古镇悠久历史和祠堂文化提供了方便。  古镇的惠山老街立于惠山直街东端。街口竖立一块石碑横额。正面砖刻“五里香塍”四字,晚清窦承焯书;反面篆书“九峰翠嶂”。系邵宝八世族孙涵初所书。碑立于清咸丰六年。五里香塍,原为无锡西门至惠山的一条大道。1976年,京杭运河无锡段改道,五里香塍已被湮废,近惠山一段建成林荫大道,称惠山直街,街上保持着江南民居老屋,经销惠山泥人的店铺林立,龙头下有惠山泥人博物馆,宝善桥有惠山泥人厂,街上有张巡庙。

  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并有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惠山古镇已发现ll8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汇集了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80个姓氏,180个历史名人。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为国内所罕见。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参与兴趣感,今后是探胜访迹、寻根文化体验互动、凭吊先贤道德哲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之源。
二、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 荣巷古镇

  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多数人似乎已经忘记了当年荣巷的繁荣。又因为它处在喧嚣的城市边缘,所以几轮城镇大开发的浪潮都没有波及到它。可以说,荣巷被抛在了城市和乡村之间,它一直是以一种自然的状态演变着。

荣巷老街上的房子石脚都外往突出,希望本族子孙后代可以“出人头地”。

  有着近600年历史的荣巷古镇,位于无锡西郊、滨湖区的河埒地区,南临梁青路,北跨梁溪路,东至洪桥路,西到梁湖路,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如今老街旧巷格局犹存,晚清民初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荣巷古镇的历史价值十分特殊和重要的。因为那里不仅是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故里、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出生地。而且,也是我国近代开风气之先、崛起大批民族工商业家的摇篮地之一。

  明朝初年,荣氏始祖荣清带着3个儿子从湖北迁到南京金陵,然后又从金陵在明朝初年十五世纪初迁到无锡,荣清来时已经80多岁了。经过十几代人的发展,这3个儿子居住的地方逐渐形成了上荣、中荣和下荣。大概在十九世纪中期,荣巷这一带就非常发达了,到二十世纪民国初年,就正式建了荣巷镇。

  清末到民国年间,由于荣氏家庭在民族工商界的崛起,给荣巷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他们纷纷在自己的家乡建新宅,造祠堂,同时也为镇上兴办公益事业,修桥梁,铺道路,办学校,开医院,建立公共图书馆,从而使荣巷成为无锡西郊最大最有影响的水乡集镇。

荣巷中心小学内的晴雨操场,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为礼堂,也可兼作操场使用。上层纯为操场。

  至今,荣巷还保存着一条长约380米具有近代风貌的老街和157座具有时代烙印及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群。这些建筑不仅数量多,形式各异,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绝大多数都属荣姓,这种聚族而居,群起而发的现象,在江南乃至更大一些范围内都是少见的。

  荣巷的老建筑大致分为三类,一个就是传统的中式,砖木结构,粉墙黛瓦,马头墙高耸,砖雕门楼精致;第二就是中西合璧,半古半今,外墙一般是清水做法,西式造型,而里面则保留着砖雕门楼;第三类就是比较西化的,建筑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三类建筑都体现了当时的民族工商业者的审美情趣。

  荣巷之所以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近代建筑形式,与荣氏家族多种产业不无关系。荣氏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涉及了众多的工商业部门,产生了诸如“纺织大王”、“面粉大王”、“颜料大王”等等,更有从事电讯、洋行、钱庄、药材、铁号等行业的,由于各家情趣不同,所以建的房子也就不一样了。

荣巷老街全长约380米,呈“∽”状,当地人说是“龙”形。

  在这条屋旧檐漏的老巷里,深烙着中国民族工业先驱留下的足迹。荣巷的弯弯小巷已被城西大片高楼所包围,昔日巷前有条小河名梁溪,为无锡古称,如今已被车轮滚滚的公路所替代。巷内平房见多,院墙高高,露出饱经风雨的青砖。庭园不大,仍留有老井或假山。巷内多数人家属“梁溪荣氏大家族”。

  从梁溪路拐进荣巷老街,远远看去,只见昔日的小巷已经被周围大片的居民楼包围。但一进入巷口,你就感觉仿佛到了上个世纪。那狭窄的路面,斑驳的民国旧门楼,木结构的裾板……好像时时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荣巷老街的建筑近百年没有太大的变化,街道两旁的房子大体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只是多了一些改建的新楼房,而且已繁华不再。我们现在所在的这条荣巷街,最繁荣的时候有近百家店铺,是方圆几十里的一个商业中心。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街上众多的店铺,或迁移,或改行,或者歇业,现在依旧开着的已经没有多少了。与昔日的热闹相比,如今的荣巷倒多了几分古朴和安宁。这里已经没有了行色匆匆的人群,没有了混乱嘈杂的车辆,没有了此起彼伏的叫卖,没有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是深厚凝重的历史,有的是默然无语的建筑群,有的是寂寞悠长的深巷……

大公图书馆开馆于1916年10月10日。今门饰已改,与旧时不同。

  荣巷中心小学前身是“荣氏公益学堂”,是由民族工商业家荣宗敬、荣德生为首的荣氏家族于1906年创办的,至今已有101年的历史。在荣巷中心小学里有一个独特的建筑,那就是晴雨操场。晴雨操场顾名思义,就是晴天和雨天都能开展活动的操场。它建于1915年,占地约400平方米,操场为独特的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为礼堂,也可兼作操场使用,上层纯为操场。由于荣氏家族财力雄厚,建筑的时候选用的都是上乘材料,水泥、钢筋和马口铁都是进口的,所以经过90多年的风风雨雨,建筑基本保持完好。

  在荣巷,还有一个地方特别值得一看,那就是荣德生先生创办的大公图书馆原址。大公图书馆1915年开工建设,1916年建成开馆。它是一幢两层的方方正正的建筑,看上去有点中西合璧。现在墙是白色的,柱子是灰色的。荣德生与其兄长为办图书馆投入了巨额资金。据统计,两人为办公益学堂和大公图书馆两项事业投资共达一百万银元,并以茂新面粉厂下脚料麦灰收入捐作常年经费。大公图书馆成为当时无锡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且管理也最完善的私人图书馆。1921年编制出版“藏书目录”时,藏书已有11万7千1百多卷,其中有很多是善本。1952年荣德生去世。遵照他的遗嘱,其家属将大公图书馆的全部藏书捐赠给无锡市图书馆,大大充实了图书馆的馆藏。

  当无锡城市建设不断改变着老城面孔的时候,一些过去岁月的痕迹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荣巷算是一个例子。荣巷古镇是华东地区保存较为完整,价值较为丰富的近代建筑群落,在如此小的范围内,聚集如此多的同姓建筑单体,实为罕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开发价值优于乌镇、优于周庄。
三、江南第一古镇 梅村

  梅村位于无锡市东南方,距无锡市中心12公里,梅村古名梅里,乃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因让王位从陕西岐山奔吴至此建勾吴国时的都城。公元3200多年前,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太王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想将来让姬昌继承王位。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这个愿望,就三让王位带着弟弟仲雍,从中原到了现无锡市郊的梅村(也称梅里),开发了广大的江南地区,建立了吴国,因此梅村也被誉为“江南第一古镇”、“至德名邦”。以后姬昌继承了王位,就是赫有名的周文王,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八百年的周朝。

江南第一古镇

  泰伯到梅村时,这里还是荆蛮之地,泰伯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耕种技术传授给当地的人们,并带领人们开挖了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泰伯港,以后经历代加宽。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运河还是当地主要的交通渠道。泰伯开发了江南地区后,建立了吴国,以后这里的人民就以国为姓,延续到现在已有120代。现在全国有吴姓居民2400万,海外400多万,他们的祖先就在梅村,有许多人到这里寻根祭祖,纪念和学习他们的祖先泰伯“三让”王位的高尚品德。他们还组织了一些人在泰伯庙中编写吴氏宗谱,也有许多人到这里续家谱。

  梅村古称“蛮村”,因泰伯性喜梅花,曾带领群众广植梅树,陶怡心情,为了纪念泰伯开发“蛮村”的功绩,于是改为梅村。并将镇上伯渎河向南的一条支流称为“梅花港”,港上的桥叫作“梅花桥”,梅花港边的一条街道也叫“梅花街”。

梅村

  在生活上,泰伯教化乡民改“半生为食”为全熟全食,使人们的体质得到了不断增强。居住条件也有改善,改“搭棚为窝”为建村立巷,把分散的土著居民适当集中起来,建立了著名的江南第一村——荆村,江南第一巷——蛮巷,这对教育群众,组织生产甚为有利。直至现在那里两个村巷。仍以“荆村”、“蛮巷”为名。

  在传播和发展文化、娱乐方面,泰伯和当地蛮民一起,采用了“以石为纸、以炭为笔、以歌为教”的方法。聚居在岐山之下、渭水之滨的周族,是一个善歌的族群,他们创作的《公刘》、《七月》等著名诗歌成为《诗经》中重要部分。泰伯到无锡定居终生,这些诗歌首先对无锡产生直接影响。泰伯把周族的诗歌和当地原有的蛮歌、土谣结合起来,后人称之谓:吴歌。六朝《陈书》云:“讴歌所往……自求于泰伯者矣”。传说,梅里北九华里的里山坡的“歌午墩”,就是泰伯在那里常唱吴歌的地方。

梅村风光

  为纪念泰伯开发江南,宣扬他三让王位的“至德”,歌颂他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伟大功绩,从汉代起,人们分别在泰伯建吴和开拓的梅村镇,以宅为祠和庙,在铁山上建造了泰伯的墓——皇坟,在惠山建了泰伯殿。泰伯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是汉桓帝刘志敕令即宅为祠,现存主殿、建于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清代也有修建。1983年至 1986年进行整修,并复泰伯塑像一尊,吴国历代帝王、名人塑像30尊。泰伯墓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由吴群太守糜豹督办建造,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重修,1983—1984年无锡县整修。泰伯殿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3年),为无锡知县吴钺筹建。至于泰伯墓、庙的碑记、碑文也很多,自汉至清,代代皆立,有文字记载的达21块,现在保存的尚有12块。

  现在的梅村古镇周围有三华里左右,即上古泰伯城的内城,为江南最早的古城。可惜古城的遗址、遗迹,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埋没荡尽,徒有“故吴墟”之称了。

  梅村泰伯庙195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省人民政府拨款整修。再整修好的泰伯庙仍保持明清两代建筑风格,四周黄石围墙。庙前有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为明代原物,制作古朴。桥北立有一座高大的石碑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坊北为头山门,立有六根石柱,系青石质地,都是两截镶装而成,每根都是高6米。中间两根饰有云龙纹,两旁的柱上饰有仙鹤云彩,此种古建筑目前国内罕见。泰伯殿高大雄伟,单檐歇山顶木结构,屋顶曲线自然流畅,出檐奔放,周有檐廊。全殿檐柱全用石料制成。殿内有14根楠木柱,上饰朱漆,下立于复盆石础目。古朴威严,令人肃然起敬。殿内上悬“至德高风”、“至德莫名”匾额。
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荡口古镇

  荡口镇位于锡山市东部、地处锡山、吴县、常熟三市交界处,距无锡市25公里,境内水资源丰富,水陆交通方便。荡口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华蘅芳、华君武、王莘等名人的故乡。古镇的教育尤为发达,钱穆、钱伟长、钱临照等名人学者少年时代曾在此求学。相传南宋初年,在现今荡口杨安桥一带,聚居着以渔、农为主的丁氏家族,这是荡口集镇的最早雏形,故荡口镇原名为“丁村”。至元朝末年,富绅华征固、华溪碧父子定居荡口,在镇上营造铁木作坊,开设饭铺、茶楼,交易农副产品等。

荡口古镇

  明嘉靖年间,华氏后裔华察官居翰林院大学土,荡口华氏也因此门庭显赫,陆续在镇上火兴土木,盖建“牌楼墙门”、“御赐墙门”等高宅深院。加之据传“丁氏”家族为“二十四孝”中丁兰后裔,深得朝廷器重,故荡口镇—时盛况空前,街市繁华,商贾云集。其时,街镇南北长5百余米,街中小河流过,两旁大小商店百余家,集镇巳初具规模。由于镇区周围河网交错,水路畅通,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至清末民初,荡口镇巳逐步发展成为当时锡东地区的一大商埠,有“小苏州、银荡口”之誉。

荡口古镇

  荡口镇历来名人辈出,明代首创铜活字印刷的华燧,第一个用工尺符号记录大量琵琶曲谱、《十面埋伏》琵琶曲编写者、清末民族音乐演奏家华秋苹,引进西方科技、开创我国兵工、造船、机械等工业,并与徐寿合作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黄鹄号”的华蘅芳和同为数学天才的其弟华世芳,首创乱针刺绣法的民国刺绣艺术家华图珊,民族实业家华绎之,当代漫画家华料武,作曲家王莘等都出自荡口。此外,国学大师钱穆、钱伟长叔侄,中科院院士钱临照、钱临希兄弟,著名音乐家刘天华,以及教育家顾毓秀等都曾与荡口结下过不解之缘。

北仓河、人民桥和沿岸民居。

  荡口又是无锡100多个古镇中历史古迹最多和古镇风貌保存唯一完好的。义盛河两岸,保存着成片的明清古建筑群。华蘅芳、华世芳弟故居、江南第—义庄、华氏始迁祖祠楠木厅、三公祠等建筑古朴厚重;幽深绵长的青砖小巷记录了千年历史的沧桑;更有植福寺戏楼、果育鸿模小学,蔡鸿声故居,中山中学思泉亭……

  一个个历史文物点向人们昭示着荡口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五、三面环水的江南水乡 巡塘古镇

  巡塘古镇坐落在无锡太湖新城,与太湖国际博览中心隔着一条和风路。“巡塘镇”始建于1913年,坐落于巡塘河畔、三面环水。古镇上的建筑,十足的传统江南水乡味道。旧时的巡塘镇百业兴旺,烟酒杂货、布帛、铁铺、茧行、猪市、饭馆、面店、茶馆、老虎灶(供应开水的铺子)、鱼肉菜摊、邮政、药材、诊疗所等,一应俱全。特别在每天早晨到上午十时这段时间内,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最为热闹。位于巡塘老街尽头处的一座石拱桥。两侧的桥栏已经失去,但桥身基本完好。据查证,这座巡塘桥始建于1819年到1821年间,甚至可能更早,目前看到的这座桥则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秋重建的。桥上两梁上刻有“重建古巡塘桥”六个字,至今已有120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