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究竟在为谁打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一直在得到上看李笑来的专栏,对近两期的话题深有感触,看完后试着整理一下,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出来。

记得以前上中学时,每次放假前,都会信心满满地订下计划:先把作业做完,后面再“使劲儿”地疯。可每次快到假期结束,作业还没开动。每到这时,某些学霸的作业,就会像武功秘籍一样,变成手里的救命稻草,趁着最后两天使劲儿地“修炼”,抄完交上去凑数。

有一次放假,英语老师把作业从做试卷变成了英文电影赏析,让我们记录其中的“金句”并背诵下来。那个假期,我竟然认真地找来《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这样几部经典作品,反复看了好几遍,就像着了迷。到现在,许多台词还记得很清楚。因为对我来说,看英文电影,模仿其中角色,都是我很喜欢的事情。

在印象中,那是我第一次带着满足和愉悦感去提前完成了假期作业。

回想一下,我们在中学物理里曾学过两个重要的概念:

那几个小灯泡的实验,我们仔细想想,把它们提炼出来:

比如中学放假时,把写作业和娱乐串联起来,先写作业后娱乐还好,但如果先娱乐后写作业就很痛苦。我把写作业和娱乐并联后一起完成,这样自然提高了效率。

所以,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区分好哪些是可以并联的,不能把该“并联”的事情“串联”了,这点很重要。

在中学语文课本上,我们学过华罗庚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统筹方法》。

课文通过一个简单的洗水壶泡茶的生活中的例子,讲述了统筹方法的重要性。华老曾说过,生活中处处有统筹方法,小到烧水泡茶,大到工业生产,要提高效率,重要的是学会方法,统筹安排好,才不会乱。

其实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本质上都是融会贯通的,只有多留心,才能发现其中的精华。

所以有时候“聪明”的人和“不那么聪明”的人的区别,可能仅仅在于,“聪明”的人在学会某个方法后会多思考一步:

而“不那么聪明”的人可能让他想都不愿意去想,因为他们觉得这太费劲。而我们经常听到的“发散思维”就是这“多思考的一步”。

并联是为了提高效率,写作业和娱乐并联是为了更好完成任务,烧水和洗茶杯并联是为了节省时间,那么,现在想想,在人的生命中,哪些事情是不能串联,只能并联的,而且一旦并联,会极大的提升人生效率?

回想下自己,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在“为了别人做事情”:小学时为了老师表扬写作业,大学时为了教员不挂科而学习,刚开始工作时又为领导认可而疲于奔命。

直到我发现,在周围人中,总有那么一小群人,不论做什么,哪怕不总是被人认可,都尽力做好。回想起来,他们其实一直是“ 为自己打工 ”的人,以前抄的假期作业里,也总有这些人的名字。

当我明白必须成为“为自己打工”的人,并且试图这样做时,我才慢慢发现“为别人打工”的人与“为自己打工”的人的不同。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

他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那么努力干嘛?又不给你涨工资。

而“为自己打工”的人,他们只是顺带地“给老板打工”而已,对待手里事情,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一个层次,因为判断任务完成的好坏,他们有两个标准:

而这样的人,往往会给人这样的印象:对自己做的事情,会认真到近乎“傻”的程度,前期默默无闻,后期却“突然发力”成就显然,就像我的哪些“学霸”同学们。

给自己打工的人,总会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多思考一步”,因为他们觉得“这事儿还可以干得更好”,所以根据复利公式:F=P(1+i)^n,i就是那多思考的一步,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所以,这些人并不像别人所说的“吃亏了”,相反,他们“赚大了”,因为他们同一段时间被出售了两次:

既然有多出至少一倍的收入,那么他们怎么可能仅仅关注那点薪水呢?

我之前都在琢磨怎样在“工作外”的时间提升自己,现在看来不一定划算。既然干工作要花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那为什么不把它当作自己的事儿来干,所以,把工作和个人成长这两个本可以并联的事情并联起来,自然会极大提高人生效率。

为自己打工的人关注的不仅仅是薪水,可能更多是其中的个人成长,所以优秀的人往往面临着:薪水低于实际价值。

在商业社会里,提高收入一般有两种方式:

加班不会让自己财富自由,提高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更可靠一些。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工作之余选择进修、学习,同时医学、法律这些“含金量”更高的学科学费会更贵的原因。

然而,价值和价格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价格,是对一个人真实价值的估值。既然是估值,就不可能十分准确。因为信息6的不对称,它总是以波动的形式出现,有时高出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也可能会重合,但绝大多数时间里,它们并不相等。

所以一个人拿着与他自身价值不相匹配的薪水,是很平常的。当一个人感觉“被低估”时,他应该正确的认识到:自己有没有被高估的时候?如果有,他坦然接受了,而被低估时又在愤愤不平,这就不是一个正常人该做的事情。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一个人不断成长,那他必将面另一个局面: 终将被低估,这是必然

老板给员工发薪水,通常情况下会按照市场的平均水平,如果按照最高水平发工资,老板将承担更高的成本以至于他很有可能失去市场竞争力,如果发得过低,人都跑了也没法干。所以,大家拿到的工资基本上是和“市场平均水平”差不多的,最多有的老板大方会给多一点,但也仅是一点。在这样的待遇下,绝大多数顶尖人才都是很有可能被低估的。

所以,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的是,这样的人发现自己被低估后,并不会郁闷,他们反而会兴奋,因为这是对他们能力的证明,而且他们明白,随着自己的不断升值,他们终将有一天会到“过分被低估”的时刻,这个时刻也是他们该离开,到了该自己该闯出一片天地的时候了。

前面说过,“为老板打工”不如“为自己打工的同时为老板打工”,我们好好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比如,彻底为自己打工。

我们能发现,这样的人并不少,因为给自己当老板就意味着:从仅仅“出卖自己的时间”变成主动购买“别人的时间”。时间精力有限,靠出卖自己的时间获得的财富会有上限,而收买别人的时间要划算得多。

买别人的时间不总是划算,因为人的能力有差别,那买哪些人的时间才划算呢?

当然是“为自己打工”的人的时间!前面已经说过了,为自己打工的人,并不只在乎薪水,他们照样会把事情做得足够好,所以这些人大多处于“被低估”的状态。购买他们的时间,是不是很“物超所值”?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 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当不了好的老板,甚至,连给别人当老板的“资格”都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刚才提到,购买了“为自己打工”的人的时间,在金钱上可能很划算。因为他们并不是太在乎薪水。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不仅仅在乎薪水,他们更在乎的是:成长的机会。

所以成为一个好老板的条件必须会有: 能提供给自己的下属真正的成长机会。

周围有很多人都试着去注册个公司,学着自己当老板,即便手里有很多资金,但最后的结果却并不好。

不是谁都能当老板的,至少,那些仅仅为了薪水打工的人是当不了的,因为他们自己就看不到“成长的机会”,更不用说给别人提供这样的机会,他们连自己的老板都当不了,又凭什么给别人当老板?

靠谱的策略可能是:

现在就成为“为自己打工”的人,然后不断地积累经验,直到有资格“给别人当老板”。

因为,市场上的“单位时间售价”总会有天花板,所以仅仅靠卖时间获得收入终究是不划算的。但那些给自己当老板的人会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靠近这个“天花板”,等到某一天,他们终究会打破“天花板”。

给别人提供成长的机会可能很难,但我们可以这样开始:和周围的人共同成长,或者,和对自己重要的人一起成长。这可能是家庭和睦、事业成功、爱情幸福的不二法门,因为你只有习惯了与他人一起成长,才能明白怎样给别人带来成长的机会。

周围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曾或多或少抱怨过自己所在的体制太封闭,不自由。很多人一心想着离开,但只有少数人会得偿所愿,剩下的大部分人还可能需要待上很长一段时间,想不明白的人,会出现两种态度:一种是和组织对抗,消极怠工;另一种则是守着工资保安稳,给多少钱干多少活。

这两种态度于人于己,都不划算。在工资相对固定,自己又不得不干的情况下,再不追求“个人成长”这部分“收入”的话,那岂不是亏大了?真正靠谱的方法应该是:让自己不断升值,直到自己打破薪水的“天花板”,直到自己“被过分的低估”,更何况,许多人拿着现在的工资,其实都是被高估的。

对于离开,许多人其实还没有准备好,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最重要的是,不论离不离开,当你的实际价值远超出你的位置给你的“估值”时,你才可能会有 选择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