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拉特人的民族历史和变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13世纪时,西部蒙古人是成吉思汗帝国东部蒙古人的敌人。在随后几个世纪里,西部蒙古人各族结盟,号称四部卫拉特,卫拉特人由此得名。清朝分为4部:杜尔伯特、准噶尔、土尔扈特、和硕特。16世纪以后,卫拉特联盟的活动中心转移到新疆一带。联盟中势力最强的是准噶尔部。准噶尔部击败土尔扈特人,并迫使其西迁。又吞并了和硕特部。基本上统一了卫拉特蒙古。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并确立了自己的法律制度(卫拉特法典)。改进放牧方法,经营农业和手工业,利用外国技术发展制绒业,金属制造业。当时的准噶尔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增多。而当时的准噶尔汗国也是当时中亚最强大的国家。首领噶尔丹曾两次挑战清朝,虽然败北身死。但击败噶尔丹的满清也无力深入准噶尔内地。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夺取汗位。
策妄阿拉布坦与其儿子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1698—1745),是准噶尔汗国的鼎盛阶段,领土范围包括新疆、青海、蒙古西部等广大地区,并数次击败清朝军队。1745年,噶尔丹策零去世,其子策妄多济那穆扎勒即位,称为阿占汗,他年少荒唐不理政务,并且囚禁了替自己管理国家的姐姐鄂兰巴雅尔,致使姐夫萨英博落克秘密拥立阿占汗的异母兄喇嘛达尔扎,杀死了阿占汗,汗国陷入长年内乱。1752年,准噶尔汗国开国元勋大策零的孙子达瓦齐联合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穆尔萨那,最终消灭了萨英博落克和喇嘛达尔扎的势力,达瓦齐自立为汗,这又引起阿穆尔萨那的不满,1755年,阿穆尔萨那投奔清庭,并作为向导进攻准噶尔汗国,达瓦齐率军抵抗,大小战役数十次,终因寡不敌众而败,达瓦齐被新疆贵族出卖沦为清军俘虏。至此,强盛一时的准噶尔汗国在内外交困中灭亡,存世115年。
独树一帜,与成吉思汗一系的东部蒙古人时而结盟,时而为敌。一部分西部蒙古人仍然留在本土,或在准噶尔,或在蒙古西部。卫拉特联盟的另一部分人包括全部或部分土尔扈特人(Torgut)、和硕特人(Khoshut)、杜尔伯特人(Dorbet)以及其他部族,在17世纪初横越西伯利亚南部向乌拉山区南部迁移,再由该地转移到窝瓦河下游。1771年,住在窝瓦河左岸即河东的那些人回归中国;右岸的卡尔梅克人(Kalmyk),包括现代的土尔扈特人、杜尔伯特人、布札瓦人(Buzawa),则留居俄国。这个历史悠久的部族,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元朝称翰亦剌惕,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亦称厄鲁特、额鲁特或西蒙古、漠西蒙古。国外则称之为卡尔梅克。明末清初之际,卫拉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 卫拉特蒙古“地域区位”与“人文区位”的变迁,导致了卫拉特蒙古社会文化变迁,卫拉特蒙古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均与历史上卫拉特蒙古人口迁移行为具有紧密的联系。卫拉特蒙古人在其迁徙过程中,受到了自然条件与其自身社会过程的影响,造就了其文化特征和社会属性。不言而喻,卫拉特蒙古的人口迁移是与卫拉特蒙古人的历史同时开始的。卫拉特蒙古历史上的人口迁移规模庞大、分布广泛。就其大规模、长距离并居留在异国他乡的历史性的人口移动事实来看,我们可以说,卫拉特蒙古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同时也可以说具有国际移民的性质。
纵观卫拉特蒙古人的国内外迁徙历程,我们看到,卫拉特蒙古人经历了长距离、长时间的迁徙旅程,成为政治型移民、军事型移民、生存型移民,生息于祖国西北地区并跨居国外。迁徙作为重要因素之一促使卫拉特蒙古人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中,形成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价值观念,也就是其文化过程造就了其多元文化形态与国际跨文化特征,并推进了卫拉特蒙古人的社会进程,使其社会组织、阶级分化、社会分层、权力结构和国家归属等方面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呈现了卫拉特蒙古后裔的多国归属现象,产生了在不同国度、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同源异流发展态势,造就了其社会属性。
卫拉特蒙古人历经蒙·元及明、清朝代,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支系分化。根据有关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在卫拉特蒙古人的长期迁徙分合的历史演进中,卫拉特蒙古的发展过程“自成吉思汗将居住在八河流域的斡亦刺惕部众分为四个千户。
四卫拉特名称的起源:这个四千户,即早期四卫拉特。从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的对外战争开始,经过阿里不哥和海都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北元时期的长期内讧而发生多次演变才组成了联盟。这个联盟经历了大四卫拉特、卫拉特汗国、小四卫拉特等三个阶段。”并由于其跨国迁徙而形成了支系跨国异流发展。可以说,后来的卫拉特蒙古人已经不是纯粹的所谓早期斡亦刺惕人了。通过与不同族群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自身具有的民族性与其所属国家社会文化的交互影响下,卫拉特蒙古人含纳了不同族群成分,社会文化得到了调适和整合,变成了一个极具文化整合力的群体。显然,卫拉特蒙古人的移民及其认同,对其社会文化变迁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