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是公元几几年建造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京杭大运河是公元603年建造的。

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

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扩展资料:

京杭大运河是一条真实的河流,也是一条无形的经脉。运河水浸润的,不惟和平年代的惬意生活,也有自强救国的慷慨悲壮和一脉相承的勤劳奋斗

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将隋朝大运河截弯东移,从临清直抵淮安,这便形成了沿用至后世的京杭大运河,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遥相呼应的格局正式形成。

作为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时至今日,大运河仍在发挥功用,与国民经济紧密结合,成为“活态线性文化遗产”。

河运,带给沿线诸多城镇千年繁华。

在江苏扬州,一条古水道连起大运河与瘦西湖。河岸树木繁密,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枕河而建。琼花、漆画、汉服、鸟笼,各行业传承人集结在此,互相启发。这片区域被称作“486”——公元前486年,那是最早的一段运河邗沟的开挖年代。

一块黄梨木板,一把锋利拳刀,一位花样年华的女子正屏气凝神刻字。“发刀要快,干净利落;挑刀要准,不偏毫厘。”身后,71岁的非遗传承人陈义时轻声指点徒弟。

“掌握雕版技术,没有捷径,要靠苦练。就说刻字,基本功起码要练6个月,能刻一些简单的字需要一年,3年左右才能出师。”陈义时表示,“伴随着大运河申遗,雕版印刷技艺成功入选世界级非遗,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作为传承人,我打心眼里高兴。更重要的是,技艺有了新传人。”

清晨,世居扬州东关街上的张泽清总要约上老街坊,去钜源茶食店叫笼翡翠烧卖,烫碗姜汁干丝,泡壶魁龙珠茶,听段扬州评话。“谢馥春”、老茶馆、“三把刀”??大运河上这些特色浓郁的文化元素,构成一幅魅力四射的长卷,传承千年的“老扬州”生活触手可及。

大运河是一条真实的河流,也是一条无形的经脉。两者都在奔腾,都在贯通,激荡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运河水浸润的,不惟和平年代的惬意生活,也有自强救国的慷慨悲壮。

运河沿途,涌现众多经济重镇,也形成一条战略线路。内忧外患的时代,民族工业的重镇接连沿运河出现,久久回响着自强救国的浪涛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杭大运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