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长辈、平辈、晚辈称呼的变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我所在的这个国度,由于辐原辽阔、地大物博、文化悠久,使得风土人情气象万千,别的不表,仅就亲人间的称呼而言,也是千差万别的。

我在这里,只说我所在的苏鲁豫皖结合部的一个县的,对长辈、平辈、晚辈称呼的变迁。

根据我的认真考证和亲身经历,在公元1950年之前,对这三个辈份的称呼,一直是没有变化的。在1950年之后,慢慢地就发生了变化。

先说对父母亲的称呼。在1950年之前,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多数地方,称父亲为“爷”,口语叫“俺爷”。少数地方,称父亲为“答”(da,读第二声和第三声之间的声,用这个字,只是为了取这个读音,书面语上好像没有这个字,下同),口语叫“俺答”。还有少数地方,称父亲为“达”(da,读第二声,书面语上好像也没有这个字),口语叫“俺达”。对母亲的称呼,统一都叫“娘”。

从1950年开始到九十年代初期,对父母亲的称呼,逐步起了变化。父母双方有一方吃官饭的,有的不再称父亲为“爷”了,改为称“爸”,口语叫“俺爸”;有的不再称母亲为“娘”了,改为称“妈”,口语叫“俺妈”;也有称父亲为“爷”,称母亲为“妈”;也有称父亲为“爸”,称母亲为“娘”的。而父母亲都不吃官饭的,则继续沿袭之前的称呼不作改变。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城务工经商的人员逐年暴增,喊父亲为“爷”的,喊母亲为“娘”的,逐年减少,同时,喊父亲为“爸”的,喊母亲为“妈”的,逐年增多。

接着说对祖父祖母和外祖父外祖母的称呼。这个变化,要晚于对父母亲称呼的变化,大致从2000年之后才开始。之前,喊祖父为“老”,喊祖母为“奶”,口语分别叫“俺老”或“俺奶”;喊外祖父为“外老”,喊外祖母为“lang(读第三声)娘”;之后,喊祖父为“爷爷”、喊祖母为“奶奶”的,渐渐地多了起来;喊外祖父、外祖母为“姥爷”、“姥姥”的,或者,喊“外公”、“外婆”的,渐渐地多了起来;当然,也有把祖父祖母和外祖父外祖母都喊“爷爷”、“奶奶”的。在这个称呼上,倒是跟世界接了轨——英语单词,爷爷和外公是一个词汇:Grandpa,奶奶和外婆是一个词汇:Granma。

小结一下:对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外祖母称呼的变化,既体现了城乡差别的缩小,又彰显了自卑心理的加重。估计这个奇特的变化,在其它国度是没有的。

再说平辈。直系血亲关系的称呼,无论是1950年前还是1950年后,直至目前,一直没有变化。该叫哥叫“哥”,该叫姐叫“姐”,该叫弟叫“弟”,该叫妹叫“妹”。倒是对“嫂子”和“姐夫”的称呼,起了变化。在大多数家庭里,该叫“嫂子”的,却改叫“姐”了,该叫“姐夫”的,却改叫“哥”了。这样叫,显得亲切一点?显得不外气?实际上,也不尽然。同在一个县,把“嫂子”当作自家人,把“姐姐”和“妹妹”当成亲戚的,大有人在。倒是把“姐夫”喊成哥的,当姐夫的就不敢轻易跟小姨子开过界玩笑了,却成为不争的事实。

接下来说说晚辈。对男孩子,叫“儿子”,一直没有变化。对女孩子的称呼,却沿用了书面语。以前称女孩子为“闺女”,九十年代以后,喊“闺女”的,逐步减少,改为书面语“女儿”了。不知道这个变化,是个什么鬼。

最后说一下夫妻之间称呼的变化。我在初入的时候,专门写过这个内容,这里再说几句重话。

我重点说说“老公”这个词。老公,是gang 人对自己丈夫戏谑、不尊重甚至蔑视的称呼,却被大陆人不加思辨、不加甄别地照搬照抄照套过来,以至狂风般地持续地刮遍九州,贻害无穷,惹得一代一代gang 人笑掉大牙!与其嗲声嗲气地“老公”长“老公”短的,真的还不如“我丈夫”、“我男人”甚至“孩子爸”来得正宗一些呢!再不济,优雅地叫“我先生”,也比叫“我老公”要好啊!明明这个男人是专属于您的货真价实的丈夫,怎么可能是皇宫里的“太监”呢,皇宫里,称职阶高的太监才叫“公公”呢?明白了吗?OK?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