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论语名句写作文800字论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2

1. 求一篇结合《论语》中的“孝”的论述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论“孝”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在这个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论语》的记载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许,有不少人知道被评为2008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刘延信:1973年,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谢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可见他的孝心感动天呀!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鸟兽尚且如此,人何以堪?父爱如山,母爱如海。他们给予我们的这段爱,是与我们出生,至于他们离去,是长久,伟大无私的一段爱。而我们给父母的孝呢?无论如何都比不上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正如诗中所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如果不及时行孝,留下的只有悲伤后悔和遗憾呀!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在许多人眼里,对待孝的理解就是这么狭隘。他们认为只有等到他们成家立业,父母衰老时才是自己行孝之时。可能有一部分人连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都不肯。现在就如此,将来就别提“孝”了,到了那时候那些人的良心就让狗吃了。

父母的生日有谁知道?父母的体质有谁问过?父母的忧虑有多少人了解?

孝不止是父母老后为他们端茶送饭端唐喂药,不只是父母年迈时的物质赡养孝应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挚感恩……

何时我们才能为父母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撑呢?答:从想在开始……让我们为父母尽自己的孝心,让世界充满孝吧!!

2. 谁有关于论语中为政篇中“孝”为主题的议论文,800字左右高中水平

《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将这两条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知道,供养父母、为父母做点事儿、好东西让父母先吃,这些在当时对于大家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对于孝就不能满足于“能养”,这个层次太低了。给予父母物质的满足和照顾相对很容易,但是照顾父母的心理,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是不容易的,至少是难以做到一如既往。要让父母心情舒畅,首先要对父母和颜悦色。可是家庭成员之间往往是没有感情克制的,对于父母更是这样,很难整天笑脸相对,所以就存在“色难”的问题。对于父母的和颜悦色是装不出来的,刻意挤也挤不出来,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也许只有当我们自己成为父母甚至祖父母,体会到为人父母之心的时候,当看到双亲日渐年迈,对衰老产生悲悯之心的时候,才能对孝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3. 用论语中任何一句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知”——孔子思想的精华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很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识的方法。

在春秋末期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保守的奴隶主贵族是无法应付现实生活的变化,从奴隶主贵族本身来说也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却需要有一批有才干的人才,要他们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复杂的问题。

孔子适应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通过教育,给人们以知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对这句话虽有种种不同解释,但它包含要扩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仅仅限于奴隶主贵族,应该是无疑问的。

孔子自己实践了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所以他说:“只要给我十条干肉作学费,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4. 用论语谈人情世故800字作文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 “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

'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

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

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

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5. 以并列式作文写《孝》800字

孝孝孝是中国文化的美德,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一个好人,哪个没有把孝字放在心中第一位?01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02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3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礼敬尊亲如圣贤,成就生命大意义,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跪羊图》孝字,包含了多少对父母的爱?孝字,又包含了多少父母对我们的恩?让我们每时每刻报答父母的恩情,并把孝继续传递下去。

6. 求一篇关于孝的800字议论文作文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

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

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

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

7. 求有关论语的作文,关于孝的 急

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孝的意思。夫子说;”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体会到服么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现在的人把能奉养父母便算是孝了。就是犬马(这样的动物),一样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心,人跟动物在什么地方有分别呀?”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游历,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是为父母的高寿而欢喜高兴,一是为父母衰老(临近死亡)而恐惧忧愁。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夫子说:“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人,很少会是仁义的。”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夫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独无助的(因为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亲近),一定有人和他做伴”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懂得仁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懂得利益(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胸开朗,外贸动作)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理负担很重,外貌动作)显得局促不安。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夫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

8. 围绕《论语》中某一句子写一篇读后感 800字左右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9. 用论语谈人情世故800字作文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人。

读过这句话以后,我的心灵算是得到了一次洗礼。我明白了许多真正的内涵,也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与缺点。

在改正的过程中,有过失败。阳光总在风雨后,我成功了。

我也明白了做人的真正含义。《论语》的真谛是让我们如何得到真正的快乐,它的精华则在于我们做人的心态。

在欣赏《论语》中,我慢慢地去咀嚼它。改正我的言语、行为、做法等。

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做人。做人要诚实、要懂得回报、要尊敬老师、父母、长辈等。

做一个社会的好公民,做一个父母的好孩子,做一个老师的好学生。在没有读《论语》之前,我只是单调的认为做人只需要学习成绩好,别的不重要了。

但现在想想,我错了。学习成绩只代表一部分,而最重要的是一种崇高的思想、一种伟大的精神。

也可以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来展现你的品质……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你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这就是品质。一种高尚品质。

伟大先烈黄继光叔叔牺牲自己保卫国家,这就是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然而我们现在常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和那些具有高尚品质、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人比起来,我们是不是更微不足道了呢?在父母劳累了一天后,我们是否问候了一声“妈妈,您辛苦了”?在快要吃饭的时候,我们是否为父母盛饭、洗碗?在自己空闲的时候,我们又是不是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给爸爸捏捏胳膊、锤锤腿?时光荏苒皱纹已遍布母亲的面额,白发已在母亲的头上落地生根。父母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不都是为了让儿女过上好日子吗。

我们是不是报答了父母。其实爸爸妈妈并不是对我们报答的方式有太多的要求,只是一点一滴的小事。

母亲累了,我们帮妈妈锤锤腿、父亲渴了,我们帮爸爸倒杯水。只要是我们能做的事尽力去做,这就够了……。

10. 用孔子或孟子的一句名言,写一篇700字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