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张骞的资料(生平)有重赏!

满意我多给分

第1个回答  2006-10-21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1853年出生于常乐镇,1869年考中秀才,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与此同时和稍后。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如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

这个比较简单也比较清楚。另外,题目里的名字有误导:)还望改正:)
第2个回答  2006-10-21
张骞
张骞(?~前114)

中国西汉时期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为郎。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据《汉书·张骞传》载:“张赛汉中人也。”注引:“骞,汉中城固人也。”《城固县志》载:“博望侯张骞故里,在县西南二里。”传说在城固汽车站南白崖村。张骞死后埋葬在家乡。

张骞,官大行,封博望侯。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奉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攻匈奴。他越过葱岭,亲历大宛、康居和大月氏、大夏等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方归汉,在外共十三年。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达十一年。

元朔六年,张骞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他熟悉沙漠地理情况,在协助卫青作战中功绩卓著,获胜后封为博望侯。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张套又出击匈奴,因错过行军日期,被削去博望侯爵位,废为平民。同年,骡骑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张骞请联络乌孙,再抑匈奴。武帝应所请,授以中郎将,出使乌孙。张骞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

张骞三次出使西域,历时近三十年,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张骞是一位对我国历史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物。
第3个回答  2006-10-22
张 骞 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县)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汉武帝时期,为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遂募使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应募。建元三年(前138),张骞率众一百余人向西域进发,西行途中,为匈奴人俘虏,拘禁十年之久,为匈奴人做苦工,牧羊、放马等。十年中,他精心保管使者节杖,牢记着使命。后乘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那时大月氏已自伊犁河流域迁到中亚,张骞乃经康居到达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流域)。当地气侯适宜,物产丰富,生活已获安定的大月氏人,不愿东返与匈奴作战。张骞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住了一年只好东返归国。归途中又为匈奴俘虏,被禁一年多。因匈奴内部发生了内乱,张骞乘机逃出。元朔三年(前126),张骞回到长安。这时只剩他和堂邑父两人。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张骞使大月氏的往返途中,将西域的山川地理,风土民情记了下来,使汉朝廷第一次了解到西域的真实情况,司马迁把他此行称为“凿空”。

元朔六年(前123),张骞以校尉之职随卫青出击匈奴。由于他熟悉匈奴地形,具有丰富的沙漠行军经验,引导汉军在沙漠中找到了水草,使这次战争取得了胜利,以功被封为“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张骞与李广俱出右北平抗击匈奴,因错过行军日期,被夺了“博望侯”爵位。

元狩四年(前119),匈奴被汉军打败,张骞受命为中郎将,率将士300人,牛羊万头,币帛数千万,第二次出使西域,以联络乌孙,共抗匈奴,并与西域各国联系。张骞到达乌孙,劝说乌孙东返曾被匈奴强占的故地,乌孙没有答应。他又派副使,分别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联络。元鼎二年(前115)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公元前114年,张骞因病去世。随后,被张骞派到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安息等国的副使,也陆续偕同各国使者来到长安。从此,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长期的友好交往关系。几年后,汉嫁江都王建女细君于乌孙,汉、乌联姻终于实现了。

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是汉朝同西域36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开辟了中西通商道路——“丝绸之路”。这条通道,使中原和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日益兴盛起来。西汉王朝的统治由此扩展到了西域一代。张骞就是这条“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张骞墓在今城固县西博望乡,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大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系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立。
第4个回答  2006-10-21
(?~前114) 西汉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为郎。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即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十年余,娶妻生子,但却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经康居(今苏联锡尔河中游地带),抵达大月氏。大月氏先为匈奴所迫,辗转西迁,这时已定居妫水(今阿姆河)北岸,又统领了大夏(今阿富□北部),决定在此安居乐业,无意报复匈奴。张骞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刘彻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张骞以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为卫尉,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 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 率三百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拜大行。翌年卒。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相传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皆为张骞自西域传入中土,未必尽然;但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治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 具有重要价值。

漳滨与蒿里,逝水竟同年。欲挂留徐剑,犹回忆戴船。
相知成白首,此别间黄泉。风雨嗟何及,江湖涕泫然。
修文将管辂,奉使失张骞。史阁行人在,诗家秀句传。
客亭鞍马绝,旅榇网虫悬。复魄昭丘远,归魂素浐偏。
樵苏封葬地,喉舌罢朝天。秋色凋春草,王孙若个边。
第5个回答  2006-10-21
郭世佑:张謇:真正的儒商(上)

● 郭世佑

前不久,许多媒体都把北大某毕业生卖猪肉一事当作新闻来炒作,闹得铺天盖地,匪夷所思。既然国家面临人口与就业高峰,而高校的连续扩招,加上部分学生的所学所能与社会所需所用之间,还存在明显的不对称,那么,大学毕业生就业之不易,自在情理之中。如果以为北大的毕业生就不能卖猪肉,只有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卖猪肉,可以找不到工作,否则就是新闻,此类舆论所散发的某种过于陈腐的等级意识,同一个正在义无反顾地迈向市场经济的多元社会之间的不协调,倒是比卖肉者的命运更值得关注和思考。如果此类记者、编辑生当清朝末年,看到状元张謇的投资办厂之举,岂不更加大惊小怪了? ( http://www.tecn.cn )
状元乃旧式科举考试中对皇帝亲点的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的专称,是“天子门生”中的第一人,一般还是三年为一科的各科之唯一,属于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前人视状元为神奇,那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而且还与神秘的皇权紧紧相连。如今,当人们习惯于把某省、某市的高考第一名甚至某省所辖的市级、县级高考第一名都滥称“状元”时, “状元”一词的贬值也就不足为怪了。 ( http://www.tecn.cn )
其实,在那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当西方列强的大炮与机器制品频频强入时,货真价实的状元名分就已面临贬值之虞。对怀抱真才实学的张謇来说,专靠背诵四书五经换得万人空巷的状元头衔无法救国,但如果为“商战”而投身实业,那就不仅可以造福一方,还能报效一国。 ( http://www.tecn.cn )
在我看来,张謇取得状元功名的过程并不规范,具有某些人为的因素;至于他以状元之身创办实业,成为20世纪初期中华民营企业之王,却完全是他自觉选择的结果,也是他披荆斩棘百折不回使然。 ( http://www.tecn.cn )
张謇(1853-1926),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县常乐镇人,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四,南通民间习称“张四先生”。可以说,科举制下的读书人无一不是自幼苦读过关,习字作文也不在话下,张謇也不例外。他从虚岁4岁开始,就由父亲教读《千字文》,一年之内照背无误,父亲就把他和三位兄长一起交给邻塾就读,还几易师长,其中包括海门训导赵菊泉。 ( http://www.tecn.cn )
由于张謇祖上三代没有功名,属于“冷籍”,科举制度却规定“冷籍不得入试”,这对张謇很不利。为了步入科举正途,他在16岁时,经人介绍,与如皋县东乡张铨取得联系,以张铨之子张育才的名义注籍,通过县、州、院三级考试,取得生员功名。用今天的话说,张謇的报考身份属于冒名顶替,存在舞弊行为。贪得无厌的如皋张氏就索酬不已,还向如皋官府告发“冒籍案”,应讼连年,使张謇一家吃尽了苦头,幸亏海门训导赵菊泉全力为门生张謇说情,惜才的通州知州孙云锦也亲自调停,后者还求助于江苏学政彭九余,请求礼部让张謇重填履历,归入通州原籍。此后接连5次乡试,却名落孙山。 ( http://www.tecn.cn )
1876年,张謇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之邀入幕,担任文书,并辅导随营的袁世凯读书。1882年,朝鲜汉城发生,军队冲入王宫,杀死大臣,袭击日本使馆,日本军乘机舰驶入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军的侵略行径。张謇随军赴朝,代吴氏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以强硬的态度抵抗日军,从长计议。其言辞之犀利,立论之鲜明,论证之完整,文字之畅达,深为“清流”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朝廷重臣所赏识,这就为他后来钦点状元提供了资本。 ( http://www.tecn.cn )
就在这一年,张謇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第一名必须是北人),由此声名渐著,潘祖荫、翁同龢等 “期许甚至”。但是好事多磨,潘、翁诸公在张謇四次的会试中都有意区别他的试卷,却接连把他人之作误作他的试卷,结果让别人轻易地取中会元,张謇则接连败北。 ( http://www.tecn.cn )
1894年乃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之年,特设恩科会试,张謇奉父命再次进京赴考。礼部复试时,中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改为第十;殿试时,翁同龢命收卷官坐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交给他,还疏通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定为第一,并且在光绪帝引见时,继续举荐。于是,张謇得以中为状元,直授翰林院六品修撰。此时此刻,他已经是42岁的中年人了。 ( http://www.tecn.cn )
看来,光有科场上的真才实学还不够,还需要机遇。如果张謇没有“壬午兵变”时的展示机会,恐怕就不易为潘祖荫、翁同龢等朝廷命官所赏识;如果不是潘、翁等人再三破坏规矩,不厌其烦地寻找他的试卷,拿出状元的机会等着他,恐怕就难以使他最终如愿以尝,因为夺魁毕竟属于偶然性很大的美事。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张謇使出冒名逃避“冷籍”一招,别说状元的殊荣,即便是秀才、举人之类的基础功名,也将无缘。 ( http://www.tecn.cn )
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张謇上疏弹劾李鸿章,震骇朝野。这时,张謇因父亲病故,循例离职守孝。 ( http://www.tecn.cn )
1896年初,颇有远见卓识的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分别在通州、苏州设立商务局。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陆润庠则在苏州办起苏纶纱厂与苏经纱厂。陆氏也是赫赫有名的状元出身,而且还早于张謇20年夺魁,时值老母罹病,乞假归养。但他的办厂旨趣并不浓,还留恋仕途,两年之后就复官国子监祭酒,累升至侍郎、尚书、大学士。比陆润庠年轻12岁的张謇则不然,甲午战败的国耻使他深感兵强必先国富,兵战还需商战。当他回到家乡,《马关条约》的墨迹还没干,只见通州内外到处都是日商倾销的洋纱,却看不到一个国产的纱淀。南通乃中国著名的产棉区,素以“沙花”闻名天下,不仅产量高,而且质地很好,颜色洁白,纤维长,弹性好。狡猾的日商深知此情,就纷纷将中国的棉花运回本国,成纱之后再运回中国市场销售,牟取暴利。张謇的心里很明白,不能用中国的资源来养肥日本人,惟有通过发展民族工业,造福桑梓,振兴国家。当张之洞的办厂指令与他的实业救国之念不谋而合时,他就没打算要回到紫禁城去寻找自己的归属。 ( http://www.tecn.cn )
儒生以修身齐家为基,以芸芸众生为念,以国家富强与天下大同为怀。张謇的厂名“大生”,就是取自《易经》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要使大多数的百姓过好日子,走共同富裕之路,实现“大德”。 ( http://www.tecn.cn )
不过,书生办厂,一如书生谈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治状元陆润庠是如此,光绪状元张謇也不例外,差别只在于,究竟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 ( http://www.tecn.cn )
要生财,先要有财,要办厂,先要筹款,而且不是小数。为此,张謇多方调动,四处奔走,忍受了数不清的白眼、吃过无数的闭门羹。据他自己事后回忆,筹款的艰难刻骨铭心,使他几度绝望,还想到自杀,是书生报国的理想支撑起他的身躯,延伸他的脚步。 ( http://www.tecn.cn )
1898年,经过为期3年的艰辛准备,大生纱厂终于动工兴建,次年建成投产。当第一缕棉纱产出时,张謇激动得泪流满面,爱不释手。这也难怪,3年来,多少酸甜苦辣,历历在心头。大生纱厂投产仅1年,就获纯利2.6万两白银,到1922年张謇70岁时,大生集团拥有四个纺织厂,资本已达9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5万枚,占全国民间资本纱锭总数的7%。 ( http://www.tecn.cn )
大生纱厂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还只是近代儒商张謇救国创业的一部分,否则,他就不是张謇了。

原载《法人》2006年第8期,作者授权天益网络首发。

参考资料: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0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