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具体表现和治疗方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7-04
  抑郁症是心理失调的常见病。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的不是药物,而是心理,即心理疗法是治疗抑郁症的首选疗法。它实际上包含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需要有从业资格的专门人士运用各种专业技术进行。

  一、自杀危机干预

  治疗抑郁症首先要有自杀干预意识。尤其是对于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首先要采取自杀危机干预。

  第一,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自杀的理由和没有采取行动的原因,对阻止自杀的积极因素加以强化。

  第二,询问患者是否考虑过其他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抑郁患者的负性认知倾向,常使他们忽略其他积极的、现实的应对方法。采取询问这种方式,有助于患者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

  第三,告诉患者,只要他愿意接受帮助,采取积极行动,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疾病是可以治好的。

  二、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伦·贝克和雷米。贝克与雷米的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导致不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贝克理论所关心的是错误的认知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观念,雷米理论则主要强调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状态,即这些观念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和方式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的。在贝克的认知理论中,有“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和“规则”三个概念。所谓共同感受,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作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人们在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模糊、跳跃,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实施步骤:

  1.建立咨询关系

  良好的咨询关系对任何种类的心理治疗都非常重要,它是治疗赖以持续下去的基础。该疗法强调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所谓诊断者,就是对求助者的问题及其背后的认知过程有个全面的认识,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诊断;而教育者的含义则不是简单、机械地向求助者灌输某种理论,而是引导求助者对他的问题及其认知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并安排特定的学习过程来帮助求助者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方式。对于求助者来说,他不是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他一方面要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不正确的观念加以细致的体验反省;另一方面,也要发挥自己在其他问题上尚有的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因此,对于求助者,这实际上是一个主动的再学习的过程。

  2.确定咨询目标

  该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因此,咨询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上述目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为具体的咨询目标。这样就使整个咨询过程比较有层次,使咨询师对咨询的进程心中有数,从而有利于他在每一个目标的指导下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技术。

  对于所制定的各种目标,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应努力保持一致。咨询师应使求助者明白,他的问题是由于他对某些事件的认识造成的,要解决他的问题,就得首先对其认知过程和观念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使整个咨询都能围绕着求助者对事物的认知这一中心进行下去。

  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

  从这一过程开始,就接触到了求助者的认知过程及认知观念。为了能尽快发现求助者行为问题背后的不正确的认知观念,咨询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求助者引导到某个特定的问题范围内,要求求助者集中注意那些具体的问题和可以观察到的事实,而且这些问题和事实通常是求助者所忽略的。因此,咨询师应引导求助者对它们进行体验和反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提问、自我审查,以及这两种技术的结合来实现。

  所谓提问,就是由咨询师提出某些特定的问题,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导向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这些问题指导着谈话方向,并引发出许多为求助者以前经验过但却忽略了的问题。对于某些较为重要的问题,咨询师可多变换几种方式提问,这样可以使问题突出,从而使求助者能够把他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经验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发现自己思维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并能主动加以改变。

  所谓自我审查,就是鼓励求助者说出他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咨询师通过特定的问题,使求助者注意到被他忽略了的经验。由于这些经验就是求助者当前不适应情绪和行为的认知基础。因此,对这些经验重新加以体验和评价就能使求助者很快发现自己的认知过程是不合逻辑的,而一旦他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也就有可能从这种不合理的认知框架中摆脱出来。

  如果把以上几种技术结合起来应用,往往会使咨询很快收到效果。但是,有时咨询师也会发现,在当时治疗情境下所产生的效果无法扩展到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境之中。尤其是对于焦虑症、抑郁症患者,你跟他们说的道理他都能接受,也认为你说得对,甚至表示很受启发,茅塞顿开,可是,一回到实际生活中,前面所说的话似乎都失效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没完没了的回忆,思维像泉水一样涌流,失眠,退缩,等等。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配合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疗法。对于抑郁症患者,个别的还需要服用中药加以调理。有一位抑郁症患者曾经对迟雅说,在没有给我服用中药之前,我似乎什么也听不进去。除了这种情况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求助者能够接受咨询师所讲的道理,但是他仍就改变不了自己。比如,有一位教师整天因为工作太忙太累,回到家里睡眠都受到影响,经常出现失眠现象。躺在床上浮想联翩,专想那些本来没有必要纠缠的事情。咨询师运用认知疗法跟他交流,引导他认识应该如何放松下来,不要去想那些不必要的问题,不要钻牛角尖。他也能接受这样的观点,也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可是回到现实中,他还是一如既往。部门的工作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全都由他自己来做,年轻人的作用得不到发挥,甚至连锻炼的机会都没有。为什么认知疗法会不起作用呢?原因是在他的表层错误观念之下还有更为基本的错误观念,即完美主义。因此,仅仅纠正了那些表层的错误观念并不能使求助者的问题得到根本的好转。

  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深层错误观念往往表现为一些抽象的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命题,比如“我毫无价值”等等,它们并不对应具体的事件和行为,也难以通过具体的情境加以检验。这就需要使用一些逻辑水平更高、更抽象的技术进行纠正。第一,咨询师可以应用“灾变祛除”法,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使求助者认识到他对事物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估计过高,过分夸大灾难性后果,从而祛除这种夸张性的认知。第二,咨询师可以通过“重新归因”,对求助者非现实的假设作严格的逻辑批判,使他看到自己思维的不现实性,从而作出对挫折和失败更为客观现实的归因。第三,通过“认知重建”,可以使求助者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思维工具来代替非逻辑的认知。

  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等技术都是认知治疗中的专门术语。可以看出,这些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更为严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技术,而这些技术的运用离不开对句子的语义分析。因此,认知治疗中的语义分析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揭示并纠正深层错误观念的方法。

  语义分析技术主要针对求助者错误的自我概念。这些自我观念常常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句式,也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即一个“主一谓一宾”的句式结构。例如,说“我是一个笨蛋”或“我是个毫无价值的人”。这是一种逻辑判断式的句子结构,一旦求助者用这种结构来表达对自我的态度,他就有可能用这个判断来概括他的一切行为。例如说,“我是个毫无价值的人”,实际上就是暗示他在一切方面都是毫无价值的。然而,通过对这样的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就不难发现作为主语的“我”应包括与“我”有关的各种客体(如我的头发、我的身体等)或与“我”有关的各种行为(如我说话、我走路等等)。动词“是”后面的宾语则描述的是主语的整体性质。因此,从语义学的理论来看,说“我是个毫无价值的人”应是指与“我”有关的

  各种客体和行为都是无价值的,而这样的句子显然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你可以说“我上次做的那件事是没有价值的”,但你不能说“我的呼吸”、“我吃饭”等都是没有价值的。这些句子显然与客观实际不符。此外,如果处于宾语位置上的词不能被客观评定,那么,这样的词在这种句子中也是没有意义的。例如说“我是个很笨的人”,“笨”的含义在这里是不清楚的,没有客观标准来判断某人是笨还是不笨。但是,如果把这句话换成“我的智力不高”,那么智力的高低则可以通过智商这一客观标准来加以限定,这样才能使“我很笨”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有意义。因此,要使一个包含“我”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把主语位置上的“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事件和行为;其次,宾语位置上的词必须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语义分析和转换,咨询师就可以引导求助者把代表他深层错误观念的无意义的句子转变成具体的、有特定意义的句子,使他学会把“我”分解为一些特定的事件和行为,并在一定的社会参照下来评价它们。通过这一客观化的过程,求助者就有可能学会依据较为客观的标准来看待自己的问题,从而使他能够用对具体事件的评价来代替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以外的其他行为有更客观的认识,使他认识到只是在某些特定行为上确实有一些问题,但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则可能是与常人一样的。这时,他就不会全盘否定自己,也不容易因此而自卑。

  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在求助者身上常常表现一种恶性循环,即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有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为巩固和隐蔽,使求助者的问题一步步严重起来。因此,在认知治疗中,咨询师常常通过行为矫正技术来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只是这种技术不是仅仅针对行为本身,而是时刻把它同求助者的认知过程联系起来,并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这也是认知治疗同行为治疗不同的地方。

  行为矫正技术对求助者认知结构的改变可以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咨询师可以通过设计特殊的行为模式或情境,帮助求助者产生一些通常为他所忽视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对求助者认知观念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对一个抑郁症求助者来说,他很少有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仅仅通过语言使他获得积极情绪是不够的。如果咨询师设计一些特殊情境,只要求助者有什么积极的表现,咨询师就马上给予强化,并督促他反省获得强化后的情绪体验,这样,就可能使求助者获得愉快的情绪,并可能作出更多的主动性行为。这些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以及对这些变化的体验和反省会促使求助者主动发现并改变原来对自己问题的认知。另一方面,在行为矫正的特定情境中,求助者不仅体验到什么是积极的情绪,什么是成功的行为,而且也学会了如何获得这些体验的方法。这样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他也就能用这些方法去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成功的行为。

  有关抑郁症延伸阅读

  抑郁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引起抑郁症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体质因素、精神因素等。近些年利用中医药在临床上取的进展性突破,中医激活平衡调控三联疗法—通过补精益气、调节神经细胞扰乱、丘脑、大脑分泌异常、三效合一,从内及外整体调理治疗。

  抑郁症种类

  一、双相抑郁症 即躁狂抑郁症,简称为躁郁症。兼有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两种主要表现,可在同一病人间歇交替反复发作,也可以一种状态为主反复发作,具有周期性和可缓解性,间歇期病人精神活动完全正常,一般不表现人格缺损。
  二、内源性抑郁症 即有懒、呆、变、忧、虑“五征”(大脑生物胺相对或绝对不足)。   三、隐匿性抑郁症 情绪低下和忧郁症状并不明显,常常表现为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如心悸、胸闷、中上腹不适、气短、出汗、消瘦、失眠、精神运动性迟滞和激越等。
  四、青少年抑郁症,会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困难,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成绩全面下降或突然下降,厌学、恐学、逃学或拒学。
  五、继发性抑郁症 如有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导致情绪持续忧郁、消沉。
  六、产后抑郁症 其特别是对自己的婴儿产生强烈内疚、自卑、痛恨、恐惧、或厌恶孩子的反常心理。哭泣、失眠、吃不下东西,忧郁,是这类抑郁症患者的常见症状。
  七、白领抑郁症,患有抑郁症的青年男女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正常的生理周期也被打乱,症状多种多样,除了精神压抑、情绪低落、无所事事、爱生闷气、思虑过度、失眠、多梦、头昏、健忘等主要的精神症状外,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吸收功能失调症状,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妇科症状也不少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