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评课】“读”出感悟,“思”得收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今天上午,我们在录播室欣赏了我校最年轻的语文教师的公开课。

该课为五年级上册第14课《圆明圆的毁灭》的第一课时的导读。

课堂目标是

1.会读会写基本生字,积累“不可估量、金壁辉煌、瑰宝”等基本词汇。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梳理文脉

年轻的教师依然可以把课上得有声有色,井然有序,亮点多多。

我在课堂上,观察师生双边的表现,欣喜油然,感慨依然。现总结如下:

1.亮点

①精心设计,引导积累和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不容敷衍。年轻的教师,更是需要精心的设计,真心的付出。

这位小刘老师,就是这样,备课非常用心,从教材分析到学情研究,再到教学设计,环环精心,处处留意。

导入的图片、照片,直观,但不炫目,有图但不唯图。

认字识词,有条不紊,从读到写,有示范,有讲解,有学生展示,有老师点评。形式多样,却中规中矩。

引导学生默读,知文意,理文脉,由表及里,从浅入深,极有章法。

②自然导学,带着学生入文学习

学生的学习,学生自然为主体,课堂上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导学、助学、促学、评学,是引学习之趣,助学习之难,促学习之怠,评学习之果。

这样的教学,教师眼中有生,心中有标,不会忽视学生,不会偏离目标。

本节课,小刘老师的教学就是这样。教态自然平和,教学节奏不疾不徐。尤其是学习字词时,抓住易错点,有的放矢。

然后以分段、读文感受为抓手带着学生走进文内。

2.建议

教学需要经验,经验需要时间的沉淀。所以年轻教师暂时缺点经验并不是坏事。知不足然后学,经验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在教学反思中提取。针对这节课,个人认为可以从下面两方面加以改善。

①读出感悟

这里的读,首先是教者自己的读。一是作为读者的读,读出文章的内容、结构、写法、情感,这个过程中不看任何资料,即有人说的素(裸)读。

二是作为教师的读,读出教学资源(这个文本可以提供哪些可教之点),然后参阅单元导读、课前预习、课后练习,读出编者想让我们教什么。

其次,是学生的读。即在课堂上学生应该以哪些方式去真读,该读到何种程度。这里提醒一下,学生在课前无监管的预习中的读,不能与课堂上的读相提并论,前者不能代替后者。还有就是不要盲目地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的读不存在障碍。

阅读教学的基本落点就是读。学生在课堂上浅读、假读(默读的要求刚发出,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的结果,不可能真有所得。

从教学设计的目标2,看课堂上是要求学生进行朗读的。在实践上却仅仅是读词语。那么全文的信息就无法以声音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就不可能更深刻。

当然,读的方法并不唯一,但无论什么方法,真读才会有真收获。

②思出收获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在课堂的思维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

因为小学语文重在积累,考试中死记硬背的内容占有绝对高的比例。所以现行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与训练被不少老师忽视。

从这节课上看,学生的思维很浅,几乎除了记忆之外没有进行任何有价值的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一次次响亮的回答,几乎都是在直接念资料(《小学语文全解》或《字词句段篇》)上的内容。

这也是学生根本不按老师的要求进行默读,就举手要回答本文结构而且答的跟老师出示答案完全一致的原因。

不思考的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根本无法培养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在导读问题设计上遵循回避的原则,尽量不提跟资料上一模一样的问题。

比如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感知,可以扣住标题来问:

课文告诉我们圆明园是怎么毁灭的?圆明园的毁灭可惜吗?为什么?

这一问题读明白,必须要真思考,因为学生不容易找到这样一模一样的问题。

③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语文实践

比如字词学习,读写都重要,不能光让学生动口,还要动手。写字的能力只能在写中练就。

语文阅读,阅读为根,课堂教学,学习为本。教之道在示范,学之道在思考,习之道在实践。教学贵实,学习贵真。读能悟,思能得,我们语文老师当共勉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