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博士采铜:要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需要用好三大“法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量碎片化知识通过手机和网络铺面而来,在有限的精力和无限的选择面前,很多人变得越来越迷茫,行动的步伐越来越重,焦虑和无力感不断蔓延。

为了给自己的人生找到方向,不妨和我一起阅读《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作者采铜是浙江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习、思维方法研究者。书中作者重点提出时间管理、即刻行动和解码信息三大法宝,帮我们找到有效的精进之路。

知名作者马伯庸曾为本书背书:这本书的价值不只在于如何让自己变得厉害,更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不厉害。

对待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到底是该马不停蹄地工作,还是该及时行乐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是该把时间多花在学习和精进上还是花在吃喝玩乐等享受上?

书中告诉我们,合理利用时间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首先,需要我们在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之间找到平衡。比如,工作中要多运用未来视角,注重计划和执行。当我们工作了一天,下班回到家就要转换为享乐主义视角,放下工作,安享休闲时光。如果好不容易和父母团聚在一起,就要运用积极过去视角,一起回忆过去一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从而增进彼此的亲情。

其次,要判断我们做的事是否有价值,需要从两个角度判断,一个是给我们带来的收益大小,另一个是收益半衰期的长短。收益半衰期是指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

按我们的理解,做事时最理想的选择应该是那些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件,包括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牛人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事实是还有一些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件也是我们需要在选择时加以关注的,比如,练一小时书法、背诵几首古诗、重复一组技能练习等,这些事件虽然短期收益低,但是只要循序渐进,长期看来益处多多。

然而大多数人平时最喜欢做的恰恰是那些“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即吃喝玩乐等享受和“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即漫无目的刷微信朋友圈等。

所谓的“采铜法则”就是指: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之前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告诉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集中去做重要的事,而“采铜法则”则告诉我们不要只盯着事情的重要程度,即使是不重要不紧急的事,只要从长期看对我们有益,就值得去做。

与其刷朋友圈、追剧,不如多花时间读书,尤其是阅读经典书籍,就像在与名人的朋友圈对话,从长远看既增长见识又受益无穷。

最后,我们要学会在时间的“快”与“慢”中自由切换,做到工作要快,生活要慢,分清求快与求慢的事情。

书中指出,求快的事情包括:做家务、常规和简单的执行工作、购买生活必需品、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等;求慢的事情包括:陪伴家人的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和思考重大决策等。

现在之所以很多人拥有的时间在增加,主观感受拥有的时间却在减少,根源是闲暇时间的利用质量不高,也就是时间的使用深度不够。

要想提高时间的使用深度,要求我们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村上春树最大的业余爱好是跑步,这让他有更加充沛的精力去坚持写作,创造出一部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很多人看到别人成功,自己却望而却步,分析别人比自己多了哪些资源和禀赋,其实,自己之所以没有任何进展根源可能并不是这件事有多难,而是没有做到即刻行动。

书中指出: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为了避免出现畏难情绪而裹足不前,我们可以先从小事做起,把影响我们心理成本的取快递、洗碗等小事先处理掉,这样做有利于我们保持积极和从容的心态。

同时,我们还可以边做小事边构思那些需要从长计议的事,也就是利用了“暗时间”,比如那天下班,我边走在路上边构思如何写一本刚读过的书的读书笔记,把看书过程中那些零散的灵感火花理出一条清晰的主线,等真正写时就显得得心应手许多。

要想做到即刻行动,就要学会及时展现自己的“最小化可行产品”,也就是使用最少资源、最快制作出来、可执行基本功能、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比如,我们阅读完一本书写的读书笔记或书评就是“最小化可行产品”的一种。

之前看到读书群里的伙伴犹豫着要不要把自己写的读书感悟发各大新媒体平台,其实完全不用犹豫,而是应该一写完就及时发出去,这样通过平台展现的粉丝的阅读量、收藏量、点赞量和评论就可以分析出自己文章究竟和那些好文章还存在多大的差距,有利于自己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当我们的作品遭受质异和批评时,我们不应该排斥,而应该当作一种促进我们改进和提升的信息加以对待。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从批评者的言论和背后去找寻他们想表达的真实意思,从而加以改进,加快自己做事趋向完美的步伐。

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作品无比珍贵,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自己怎么批评都可以,唯独不喜欢别人加以评判。可是有句俗语不是这样说吗: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珍珠需要好好打磨才能发光发亮,我们的作品也只有不怕被别人批评,经得住人们眼光和使用的检验,才能走得更远、更出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人都喜欢看到感兴趣的内容随时点击进行收藏,但往往收藏变成了雪藏,再也不会去看自己到底收藏了什么内容。

又或者为了阅读而阅读,看似很努力读了两遍,并认真做了读书笔记,其实只不过是书籍内容的搬运工而已,并没有从内容深处进行审视,去进行信息“解码”。

要想进行信息“解码”需要做到在了解信息传达知识的基础上,审视一下它们的深层次内涵及对我们的价值,并对它们的形式和构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洞察。必须找准以下三个切入点:第一个切入点是注重找寻信息形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比如:在阅读一本小说时,我们不但要了解结局还要弄清楚作者怎样进行逻辑构思和情感渲染,才变成了我们看到的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结果。

第二个切入点是要注重对看到的信息进行延伸思考而不只是简单归纳。

比如,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不只是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内容概括,还要注重对书中的重要细节和引发我们展开联想的点进行细细咀嚼,思考把它们放在其他情境中是否依然适用,倘若能发现可以复用的知识或模式,才算真正做到了读有所获。

第三个切入点是注重比较与我们已知信息之间的差异而不仅仅是相似之处。因为相似意味着我们原有的认识不需要修改和更正,而差异则意味着我们原有的认识仍有改进的空间。

比如:当我们在欣赏别人写的作品时,如果我们只关注别人和我们书写手法和用词的相似点,我们可能就会沾沾自喜,看不到自己进步的空间。只有我们把别人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进行对比,找出差异,我们才能在思考和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作品的质量。

知乎上有句名言: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只要我们按照《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书中讲述的内容找准我们今后努力的切入点,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很厉害的人,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丰盈、独特、完整和自足的人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