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曲 音乐里的故事1 2022-02-28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音乐里的故事1    马赛曲

       说到熟悉的国歌,除了《义勇军进行曲》,就是那首《马赛曲》了。小时候就觉得它们激昂的旋律有几分相像,后来看到一些文章说,田汉和聂耳在《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词作曲中都受到了《马赛曲》的启发。还有,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之一 欧仁·鲍狄埃 创作了诗歌《 英特纳雄耐尔 》,该诗曾使用《 马赛曲 》的曲调演唱。直到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 皮埃尔·狄盖特 为该诗谱写了曲子,才诞生了我们如今熟知的《国际歌》。

       多年前,看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知道了《马赛曲》作者鲁热·德·利尔的故事,以及他创作这首歌的过程。茨威格认为在漫长的历史中,大部分时间的流逝,是为了迎接一个短暂且伟大的时刻的到来,这一刻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是人类的未来。这便是命运的选择,命运会选择天才,伟人也同样会把天平偏向平庸之辈,虽然“他们中极少数人能够牢牢地把握住机会,是自身与时机融合。伟大的事物失去主宰而向某个寻常之辈投怀送抱,只在顷刻之间,错失的人休想第二次将它求得。

       1792年,这一年法国大革命已经爆发,象征着专治王权的巴士底狱也早已被愤怒的巴黎人民攻陷,4月,奥地利与普鲁士的联军与法开战的消息传到斯特拉斯堡,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呼号歌唱,革命中的群众渴求一首最鼓舞最振奋,能让千千万万的法国人心中充满力量的斗争歌曲。历史将这一重大任务托付给了工程兵上尉鲁热,25日晚,为即将赶赴沙场的英勇官兵所举行的欢宴已毕,受市长所邀的鲁热决定创作一首进行曲,这位业余音乐爱好者借着些许酒意思绪翻涌灵感乍现仅仅用了三个小时就完成了这首旷世神曲。歌曲本来和马赛没什么关系,叫做《莱茵军战歌》,后来因为马赛的军队高唱着它进入巴黎而得名。茨威格在书中称其为神迹奇迹,不乏溢美之词,说“一夜天才鲁热”在这一晚成为了永恒,也成为了他一生中的巅峰。《马赛曲》要比它的作者拥有更长的生命,几百年的时光轮转,直至今日在法国人民需要信念与勇气之时,还会哼唱这首歌。

       后来又看了一篇文章《高歌革命的反革命》(张伟《中国青年报》2010年10月20日)全文如下:

       【克洛德·约瑟夫·鲁热·德·利尔是人类革命史上最有资格投机的人之一,因为大名鼎鼎的革命歌曲《马赛曲》就是他创作的。正是唱着这首歌,法国人数次推翻国王,并打败外国敌人。

        然而,歌的作者却很难被当成一个革命者。当这首歌传遍全国,并被刊发在报纸上时,鲁热·德·利尔已经因为“反革命”而被关进了监狱。

        据说,他甚至羞于承认这首歌是自己所作,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知道歌的作者是谁。

        在革命风起云涌的法国,鲁热·德·利尔并不属于对旧制度深恶痛绝的人。相反,他的家庭曾为了让自己家族和贵族沾点边而更改了姓氏。在他读军校时,音乐也只是用来标榜他贵族血统的一种方式。

       1792年,在斯特拉斯堡服役的鲁热·德·利尔创作《莱茵军战歌》时,对革命恐怕还没有太清晰的概念。当时,国王尚未被砍头,革命也还没有演变为大恐怖。如果人们后来猜得没有错,这名工兵中尉纯粹是出于自己的好朋友、斯特拉斯堡市长的邀请而写了这首鼓舞军队士气的作品。

       创作这首歌的过程,曾被人绘声绘色地描述过。据说,外国军队当时已在不远处集结,街头到处都是愤怒的市民。鲁热·德·利尔结束一场晚宴后,借着酒劲儿,一会儿填词,一会儿谱曲,甚至还“纵情歌唱”,然后疲倦地倒在钢琴上睡着了。

       出于某种无法解释的原因——或许是酒精,或许是街头上亢奋情绪的感染,他在歌里赞美了革命,抨击了国王。但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这么做,用当时人的话说,创作这首歌“似乎用尽了他所有的力量”。

       《莱茵军战歌》起初没获得什么成功,尽管鲁热·德·利尔向市长及市长夫人演奏了它,并获得了礼节性的赞赏。但没过多久,从马赛向巴黎进军驱赶国王的500个革命者偶然学会了这首歌,并一路高唱着,引发了巨大革命热情。从此,它以《马赛曲》的名字为人所熟知和传唱,人们唱着它攻打王宫。然而,它的作者却是个保王党。当人们纷纷倒向革命的怀抱,真心或假意地向“人民”效忠时,他不单没有利用这首歌谋取革命的光荣,反倒敌视革命,投票反对新宪法,并因此被军队开除。

       革命很快就露出了人们所未预料到的恐怖面孔。国王死在断头台上,这让鲁热·德·利尔觉得,罗伯斯庇尔和他的革命同党更像是新的暴君和独裁者。没过多久,曾经支持他创作马赛曲的斯特拉斯堡市长也被送上了断头台。鲁热·德·利尔公开表示抗议,并因此被以叛国罪关进监狱。根据当时的法令,担上这一罪名会被送上断头台。

       幸运的是,热月政变后,罗伯斯庇尔被推翻,《马赛曲》也被定为法国国歌,它的作者得以获释。从那以后,《马赛曲》的命运几经曲折:它曾经被拿破仑禁唱,也曾经被复辟的国王废止。而它的作者却与这场沉浮无关。鲁热·德·利尔已经变成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生活潦倒,不通情理。一方面,他不喜欢革命带来的这个时代,主动从为他恢复军职的军队里离开;另一方面,创作《马赛曲》的名声却一直跟随着他,并随着政权更迭,一会儿给他带来荣誉,一会儿 给他带来骂名。

       一个著名作家曾探究过他的余生:他穷困潦倒,据说曾经当过小偷,还因为欠债被警察到处追赶。但当拿破仑想给他点资助时,他却斥责这位大人物:“你把革命变成了什么样?你把共和国变成了什么样?”直到后来,他都一直因为自己曾投票反对拿破仑而感到自豪。

       只是,曾经因一时兴起创作了《马赛曲》的鲁热·德·利尔,既无法阻止革命带来一个新时代,也无法阻止自己的作品被赋予他完全不能接受的解读。直到他临死前,人们还因为这首歌,授予他一份奖金和一件象征着荣誉的皮大衣。他没有穿多久这件大衣,就带着对新时代的满腹不满和对旧时代的无限留恋死掉了。

       也正是因为这首歌,几十年后,人们把他的墓迁到了法国荣军院里,与那个他一直不喜欢的革命者拿破仑躺在一起。】

       再后来,通过对启蒙运动,大革命,波旁王朝与拿破仑王朝的交替...,乃至以后的法国和欧洲历史的了解,通过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的书,特别是托克维尔那本《旧制度与大革命》,通过赵越胜的《法国思想长廊》,我觉得能够理解鲁热。他“一夜成为永恒”并不完全是偶然,他是有思想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q4y1s74M?share_source=copy_web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