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包括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3-11
把我下面这些全部背下来,理解透彻了,通过会考没有问题

一、原理内容
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的含义及准确理解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概念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唯物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把握物质概念必须抓住其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明确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自然科学物质概念同哲学物质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离不开高度发达而完善的物质—人脑;意识的内容只能来自物质世界。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4)应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1) 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及活、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及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2)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就是按其固有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规律是客观的,就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或者改造、消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不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从来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之一。
(3) 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及实现条件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表现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表现。人类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主要表现在:人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作出科学的预见,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人们能够把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利用对规律的人失去改造世界,为人类谋福;人么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现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甚至变有害为有利。
(4)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既要按规律办 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按规律办事,有个前提,就是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总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首先,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其次,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所以,只有尊重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总之,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5) 应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这些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二者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要求我们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
(3)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现实意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能正确理解贯切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增强历史责任感,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较好地思考和处理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核心,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它,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要靠它。
辩证法
1.联系和发展.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有普遍性,又有客观性。
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不存在孤立的,不与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
必须坚持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在分析具体问题是,既要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也要注意这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分析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还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通观全局,重视局部。
(2)事物又是变化发展的。
发展的含义。发展就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处于用不停息的发展变化之中,绝对不变化、根本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首先,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过程,注意考察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其次,应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3)只有正确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才能真正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统一的,正是由于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正确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才能真正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因和趋势
(1)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量变开始,由量变逐渐过渡到质变,没有量变、质变不可能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 茅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
内因和外因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同等的。其中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的、根本的原因;外因则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只有通过内因,促使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
(3) 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
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但新事物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其间必然经历艰难曲折,甚至遭受失败。
要支持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世界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从而否认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二, 第二,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形而上学则主张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变的,有变化也仅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第三,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外力推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
(2)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4、矛盾及其特点
(1) 矛盾的含义及其正确理解
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是指茅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矛盾的“统一”,是指茅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我们应该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的统一,在同一中把握它的对立。
(2) 矛盾具有特殊性
任何矛盾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不是外表的,而是内在的;它是一事物的内在本质,也是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相区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不仅所有的矛盾都各具特点;就是同一矛盾,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不了解矛盾的特点,就不能认识事物,就无法解决矛盾
(3) 矛盾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矛盾的特性和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世界上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同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变化。
5、一分为二
(1) 含义
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同时又互相依赖、互相统一的关系,哲学上称为矛盾。既看到事物的内部对立的一面,又看到统一的一面,这种方法通俗地讲就是一分为二。
(2)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也就是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普遍性表现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任何事物无不包含矛盾;矛盾又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无不贯穿着矛盾。简言之便是: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含义及原理依据。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就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它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因为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其不同阶段上的矛盾也有其不同特点,这就要求全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寻找解决特殊矛盾的方法。
(2) 重要性。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桂林工学院南宁分院 大学生创造学会 吴应军会长整理 二○○四年八月八 QQ:176336774 Email:[email protected]
(1) 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就要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重点,也要注意解决好次要矛盾,照顾一般。
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一方,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2)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点和主流。
认识论
1.实践及其特征
(1) 实践的构成及含义
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所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 实践的三个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等三个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是变化发展的。
2.实践和认识
(1)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是具有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 认识也影响实践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3) 要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
一个人的知识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经验,对这个人来说是间接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书本知识。一个人通过亲身实践总结出经验,是直接经验,叫实
际知识。在实践中学好书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更要深入实践不断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知识。
3.现象的本质
(1) 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
(2) 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现象是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是表现为现象。
(3)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①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③从认识的作用来说,只有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才能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
4.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必要条件
①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取得大量的内容丰富而又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飞跃的前提。②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3) 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度开掘,向广度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只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一半,还需要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一切把认识固定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4) 上述认识论的原理和观点是相互联系的,认识论同唯物论,辩证法也是相互联系的。
5.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即改造自然世界与社会;也改造主观世界,即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调整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为社会服务中积极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人生观
1.社会意识与价值观
(1) 社会意识
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属于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桂林工学院南宁分院 大学生创造学会 吴应军会长整理 二○○四年八月八 QQ:176336774 Email:[email protected]
(2) 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错误的价值观。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2.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1)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含义
集体主义是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处理个人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无产阶级科学人生观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道德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主要标志。
个人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愿望,而不惜伤害他人的一种思想体系。它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策制度相适应的,是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核心。
(2) 正确处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关系
集体主义的中心思想是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问题,其基本内容包括:①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高于个人利益;②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也不否认个人利益;③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④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要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用人。
(3) 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①心中有国家,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反对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的个人主义;②确立主人翁意义,反对斤斤计较的雇佣思想;③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反对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过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坚持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自觉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是集体主义的基本要求,要确立三者相结合的思想,这三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当发生矛盾时,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当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是,就应牺牲个人利益。
3.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1) 人生价值和人生价值观的含义
人生价值是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价值的特点。人生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评价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所持的基本观点。
(2) 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和资产阶级人生价值观的对立
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是在解放人类的同时解放自己,在为人类创造新福的斗争中获得个人幸福,并为此贡献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它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科学、最高尚的人生价值观。资产阶级人生价值观以利己主义为目的,把金钱和财产当成人生价值的标准。
(3) 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自我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4) 正确认识和处理几种关系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是自我价值的基本标志,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几种关系:①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关系,应遵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准则;②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从物质贡献上衡量,又要从精神贡献上衡量;③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不应该把金钱看作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反对金钱万能论。
桂林工学院南宁分院 大学生创造学会 吴应军会长整理 二○○四年八月八
(5)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客观条件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其次,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因素。社会主义社会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良好条件。我们应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创造主观条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个人而言,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
(6)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首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其次要在实践中发扬献身精神;再次,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
4.人生理想
(1) 理想的含义
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追求、一种希望、一种向往。
(2) 理想的内容及核心
理想按其内容划分有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等,社会理想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核心。
(3) 理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其性质是有区别的
有的理想崇高,有的理想庸俗。对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乃至人类解放的追求和向往,是崇高的理想;对个人名利、地位、权利和享乐的向往和追求,是庸俗理想。
有的理想科学,有的理想不科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合乎社会进步潮流和人民愿望的理想,是科学的理想,否则,是不科学的理想。我们所提倡的“有理想”,是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
5.理想和现实
(1) 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关系的产物,都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
(2) 理性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人们的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影响。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是由社会意识决定的,是由上帝、神、天意或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们的思想、意志决定的。
崇高的理想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指导和促进作用,对人民群众有团结和号召作用,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是人生前进的精神动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