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瓴抛弃阿里:拼多多的商业模式赢在哪里?(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本篇内容《让高瓴抛弃阿里:拼多多商业模式赢在哪里?》中,个人是围绕以下三个主题进行分享:

因为内容过多,分为两篇陈述,上篇让高瓴抛弃阿里:拼多多商业模式赢在哪里?(一)中核心:我对拼多多商业模式的理解中,零售模式的两个部分品类演进和供应链。

本篇幅将围绕:

1.市场运营策略

1)产品需求分析Y模型

2)拼多多的用户分析

①他们是谁?

用户画像:拼多多用户中,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年轻人、女性的占比均高于淘宝和京东。拼多多用户学历较传统电商用户(淘宝/京东)偏低,低学历用户(高中及以下)比淘宝/京东用户多了12.2%,高学历用户(本科及以上)比淘宝/京东用户少了13.5%

②拼多多用户消费观:

59%追求“折扣”商品,更多拼多多用户非传统意义上的“低价导向”,而是倾向性价比和折扣类购物。

③他们来自哪里?(渠道间的转化)

用户使用拼多多前,他们主要的购物渠道以网购占比最大(61.9%),也吸引了部分线下购物为主的用户(13.7%)

④他们买什么?

2018年拼多多销售额前3品类是食品、母婴、女装,主要为高频易耗品,特点是尝试成本低,消费者对低质量容忍度较高,对品牌需求低。

⑤他们为什么买?(平台运营玩法;消费者购物需求)

——从平台运营玩法来看,最吸引消费者的是:和熟人拼团更便宜,还可以互相推荐东西,其次是可以邀请好友帮忙砍价,助力免单等;

——从用户需求来看:驱动消费者在拼多多上消费的第一原因是更便宜,其次是囤货,另外还有24.8%用户在拼多多购买从未使用过的产品,可见拼多多有创造新的购物需求,本质上有整合到长尾的易耗品品牌。

⑥他们怎么买?(购物习惯)

在传统电商网站中,大部分用户具有明确购物目的和信赖店铺,但在拼多多上,用户主要依赖浏览式和引导性购物,目前有一半以上拼多多用户购物习惯从首页的含有“便宜/折扣”性质引导词的区域进入购买。

从用户调研的结果来看,拼多多目标用户群体的选定(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年轻、偏女性、学历偏低)、他们的购买动机(消费观倾向折扣类、性价比高的商品)、用户的来源(以网购为主,也有以线下渠道购买为主),通过平台主营品类(高频易耗品)、产品主要板块及楼层设计(被动选择为主的活动专题)、以及多变的优惠方法(好友砍价、分享红包、熟人拼团等)、满足了所选定的用户需求。

3)运营,作为与用户沟通机制,其三维运营,相比传统电商二维机制,变得更为立体:

拼多多是社交电商,除了像传统电商,不断通过优化购买漏斗,提高购买转化率,还会通过用户之间的分享推荐,互惠互利的关系,来拉动用户数的增长,所以,建立坐标轴,把单个用户、促进消费、更多用户列为其中3个方向X、Y、Z,在XY面,需要促进单个用户更多的消费,在XZ面,需要通过用户间的互惠互利,相互分享和链接,达到用户裂变的目的。

从线的角度来看:

在X轴,用户需要分为新客户、老客户,新客户指未在拼多多上未支付过订单的用户;

在Y轴,是购买漏斗,购买的关键步骤大致分为:看看,挑选,下单,付款。在此过程,平台需要做的是优化购买漏斗,提高转化率:

在Z轴,用户同样分为新客户、老客户,拼多多通过用户激励引导现有用户去拉新客户。

从面的角度来看:

总的来说,从整个增长模型来看,三个面所构成的事件就成为:促进单个用户(新老用户)消费行为,并且在消费行为过程中可以设计玩法,通过优惠的诱因,把其他用户(新老用户)拉进来,从而达到用户群体消费行为的裂变,而不仅仅是用户规模上的裂变。

总结:虽然拼多多创始团队一直否认对于腾讯的依赖。

事实上所有人都清楚,没有腾讯的鼎力支持,拼多多是不可能走到今天的。

如果说商品品类选择和流通渠道的压缩是拼多多的核心商业模式,那么来自于微信的流量则是最大的GMV助推器。

对比微信对于其他互联网公司严厉地诱导分享封杀,拼多多所享受到的待遇可谓是得天独厚。

至少时至今日,拼多多带有诱导性分享二维码和链接依然在微信内自由传播。

严格意义上,腾讯和拼多多的合作是一个典型的双赢的结果。至少拼多多2017年的43亿份订单,为腾讯社交流量电商化,做出一个成功的Demo。

拼多多不会是第一个腾讯社交流量孵化的幸运儿。

预计在腾讯社交生态中,围绕流量利用、商品内容化等领域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拼多多。

2.现金流管理

拼多多在现金流这个版块,在自身三四线城市的用户人群定位基础上,匹配性价比高的消费叠加性强的品类,基于平台的三维运营体系,借助腾讯的流量池,进行裂变,使得其成本只有阿里的1/8,而这种成本的低廉使得用户获得低价产品,更使其对商家具备0成本投入的号召,形成了商业的自增长体系。

根据上面的模式基因,个人判断,拼多多后期商业发展方向有如下三种可能:平台品牌化、自有品牌化、供应链投资。

1.平台品牌化

拼多多在2018年转型,谋求与品牌合作,摆脱现在售假售劣的市场形象。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操作是可能性最小的一种。原因很简单,品牌与拼多多的经营理念无法咬合。

品牌方顾虑分析

渠道平衡:必须考虑其他电商渠道、线下传统渠道的平衡

品牌形象:拼多多坚持的超低价策略会破坏品牌原有形象

拼多多的用户消费认知已经形成,不可能因为寻求品牌合作而放弃固有定位,这无异于自杀。

预计:

双方会在定制款上有一定的尝试,但是要寻求一二线品牌的长线合作,拼多多的路还有很长。

2.自有品牌化

以国内电商的常规做法,自有品牌化尝试应该是在拼多多的规划之内的。

分析:

商品基础:主销品类以功能驱动为主,用户品牌敏感度低

生产基础:大量工厂供应商资源可以作为自有品牌生产方

运营基础:从目前收费分析,拼多多的毛利预期不会很高

资金基础:以2017年数据分析,拼多多账上现金流充裕

预计:

拼多多操作自有品牌是在沿袭沃尔玛自有品牌的战略:自有品牌总是这个品类中价格最低的。

通过自有品牌实现对于主销商品品质和定价的掌控,非常有利于拼多多整体价格秩序和品质的稳定。

3.供应链的投资

自有品牌化并非拼多多最佳的选择,对于上游优质加工工厂的投资才是。

—资源稀缺性—

从资源稀缺性判断,在未来的自有品牌竞争中,优质的生产工厂才是最为稀缺的资源。

拼多多可以通过现金+渠道投资的方式,帮助国内优质的加工企业摆脱外贸出口困境,迅速开拓国内的销售渠道。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在未来,拼多多的主要竞争对手更有可能是网易严选、必要这样家居自有品牌。

掌握了上游企业等于扼住了竞争对手的咽喉。

—运营的短板—

自有品牌化虽然更加可控,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拼多多不是一家有着丰富全供应链运营经验的自营电商平台。

面对着单品数以百万计的订单,拼多多是否有能力把控商品和服务品质,这是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通过投资,拼多多与工厂分享企业成长红利,同时将仓储物流这些环节交给合作伙伴,更加有利于拼多多专注于竞争对手的挑战。

4.小结

对于拼多多的商业模式,笔者认为:

品类特性把握精准、竞争对手分析透彻

腾讯社交流量资源是拼多多模式助推器

这两个因素一内一外缺一不可,片面的强调微信的作用其实对于拼多多并不公平。

至于拼多多未来发展的预判,笔者认为三条腿走路是最大的可能性:

与一二线品牌尤其是品牌驱动品类谋求合作,拓宽产品线

尝试自有品牌化,掌握核心产品的品质与市场价格控制权

对于稀缺优质工厂资源进行投资尝试,掌握上游生产资源

1.初创企业的流量低成本获取优势

到现在,拼多多的流量分发机制不集权,成本相对低廉,所以电商入场拼多多不可谓为切口;

2.中小工厂的拼多多供应链战略机遇

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中国供应链产能过剩的前提下,拼多多目前是最好的出路。一则拼多多自身有战略需求,二则中小企业有市场需求,两者高度咬合。特别是低复购高叠加性产品,流量诉求下,具备很好的优势,比如家居用品和农产品。

3.拼多多的平台品牌化升级战略势头

2018年拼多多开始的新品牌计划,被视为是这一模式的“先锋队”。据内部人士透露,陈磊在9月提出,“要升级新品牌计划,充分展现拼多多模式的特征”。

2020年10月,“新品牌计划”宣布升级,将进入100个产业带扶持当地的优秀制造企业。11月,这场战役率先在广州打响。拼多多宣布,未来两年拼多多将扎根中国化妆品产业带,培育50个亿级化妆品新品牌。

如果说大品牌的入驻是品牌档次升级,那么从用户本质上来说,品牌的社交和精神需求的升级是提高品牌调性的另一种手段,无论是开头说的书籍行业的百亿补贴机遇,还是小 游戏 与商业结合的社交场景化体验加强,都在驱动更多细分领域的经营升级变化。

提醒: 本文需要跟上文一一起连读,方能读出其中奥妙,读起来“困苦”,方有进步,调整好心态,一定要一、二两篇连读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