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4

1.初一历史知识树

↑ 东晋 西晋←两晋↗ ↑ 吴 ↗ 魏←三国 ↘ ↑ 蜀 三国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 ↗ 民族大融合 东汉 ↑ ↑ 汉←秦 西汉 ↖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商鞅变法 ↑ ↗ 春秋五霸 封建社会的兴起→战国时期→秦汉时期 ↖ ↑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春秋战国 文字 ↑ ↗ ↖ 西周→ 东周 周朝←商朝←奴隶社会兴盛时期↗ ↑ 原始社会结束,夏朝→商朝 华夏文明 奴隶社会开始↗ ↖ ↑ 黄帝,炎帝 尧,舜,禹→夏朝 ↖ 原始社会的衰落↗ 儒家文化 ↑ ↖ 国家制度← 农耕文明 →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人 ↑ 能人→直立人 ↗ 远谋人←早期人类→北京人→智人阶段。

2.如何做一张知识树,七下历史

这是七下历史朱雅培的知识点,建议你以大事件为主轴,建立一个知识树。

谢谢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

(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

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 *** 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 *** 任职。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 *** 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

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 *** 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术:(七下P67) 北宋的毕升发明的陶活字,进行排版印刷。

3.七年级暑假作业历史知识树

一、朝代:隋、唐、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元、明、清。

二、隋朝1、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2、隋朝最重要得贡献是“开凿隋朝大运河”(隋炀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琢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由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作用: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3、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李春建造的“赵州桥”(河北赵县)4、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三.唐朝(618年)1,618年,唐 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

2,为什么历史称李世民是明君? 答:因为他(1)节用戒奢(2)招贤用能(3)虚心纳谏,历史上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3,进谏次数最多的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实行开明政策,被少数民族称:“天可汗”。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

5,中国历史唯一女皇武则天。开创殿试制度,创设武举,史称:“贞观遗风”。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6,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7,“安史之乱”是唐朝由胜转衰的标志。

8,“吐番”是藏族人的祖先。“回纥”是维尔族的族先。

9,尺带珠丹“和同为一家”指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10,唐太宗时玄 *** 游天竺求法。

《大唐西域记》。11,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法。

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12,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来中国和李白,王维结下友谊。

13,李白称“诗仙”。杜甫称“诗圣”,他的诗为“诗史”。

14,吴道子称“画圣”。《送子天王图》。

] 15,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有大量壁画,塑像。 四,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金,南宋。

1,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开始。2,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后改辽(上京)3,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忭京,开封),(杯酒释兵权)4,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5,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西夏,(兴庆),(1044年宋夏和约)。6,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金(中都,北京)7,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难”。

赵构宋高宗建南宋(临安)。8,南宋岳飞抗金,被赵构宋高宗,秦会杀害。

文天祥抗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9,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

(魏晋南北朝开始)。10、宋朝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苏湖熟,天下足”指“太湖流域”。“瓷都”景德镇。

1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12,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东京汴梁的繁荣景象。

13,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14,唐朝《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15,战国制成司南,北宋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南宋广泛用于航海经 *** 人传到欧洲。16,唐朝发明火药并用于战争,宋朝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17,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英国李约瑟称它“中国科学史上的程里程碑”,称赞他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18,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

19,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上自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20,两宋杰出的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1,为宋词打开新局面的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22,元杂剧作家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五,元朝(1271年)1,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2,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建立元朝。(大都:北京)。

3,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河北属中书省)。5,元朝设彭湖巡查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

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 *** 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6,在元朝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

六、明朝1,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在中央废丞相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设锦衣卫。

明成祖设东厂,并迁都北京。2,“八股取士”: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考生不能有个人见解,作文包括8个固定的部分,叫“八股文”。

3,影响:(1),它使科举考试更加规范化,考官有相对固定的评卷标准。(2),“八股文”形式呆板僵化,内容陈旧空洞,严重束缚考生的思想。

4, 郑和下西洋:(1),条件与目的:明朝初,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为了加强中国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2)所经时间,次数,达到的国家和地区: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7次远航西洋。

他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早半个多世纪。(3)历史意义和评价:郑和下西洋开辟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中国与亚洲,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4.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上历史提纲——必背部分一、远古居民1、元谋人:云南 170万年——我国最早2、北京人:北京 70—20万年 打制石器、天然火3、半坡人:陕西 粟(黄河流域) ——世界最早4、河姆渡人:浙江 稻(长江流域)三、传说时代1、人文始祖 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华夏族的主体。

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2、禅让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尧舜禹传位。这种通过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3、大禹治水六、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1、西周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作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2、齐桓公称霸 第7课 春秋五霸八、社会变革1、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

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重农轻商)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

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推行县制,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影响: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2、甲骨文(第9课)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

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3、司母戊鼎(第9课)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十、孔子与百家争鸣1、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持正确的意见——“当仁不让于师”;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2、百家争鸣 墨子:墨家,兼爱,非攻。孟子:儒家,仁政,民贵君轻。

韩非子:法家,“法”治,中央集权。老子庄子: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十三、秦帝国的兴亡1、都江堰(第11课)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秦统一中国 原因:P64。意义:公元前221年,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3、陈胜、吴广起义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政权:张楚。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十四、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2、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3、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4、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作用: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5、评价秦始皇?十五、汉武帝大一统1、思想上: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在13个州部设刺史。3、军事上:出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4、对外交往:开拓了丝绸之路。

5、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十六、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目的 联合西域2、西域都护:前60年(西汉末年)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3、丝绸之路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4、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十七、十八、秦汉文化1、蔡侯纸 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

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2、佛教 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3、道教兴起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形成东汉末年。4、《史记》 司马迁撰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该书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二十、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 曹操对袁绍 曹操统一北方。2、赤壁之战 曹操对孙刘联军 ——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3、三国时期: 220年,曹丕,魏,洛阳; 221年,刘备,蜀,成都; 222年,孙权,吴,建业。

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