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诗作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被后人誉为“诗仙”。除诗人的身份之外,他还是儒生、道士和侠客。李白“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不屈服于任何权势的独立人格,和他伟大的诗篇一起,是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诗仙李白爱国侠客——李白的故事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公元701年,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李白出生了。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定居。

李白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李白家境富裕,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当时,唐代社会主流思想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在在李白的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早在青年时期,李白就怀着雄才大略,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己任,以宰辅帝王师自期,希望登上政治舞台。

但当时的时势和李白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唐六典》中规定:严禁商人之子参加科考。如此看来,李白通过科举取士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公元724年,24岁的李白怀抱“以身许国”的志向走出了巴蜀大地。他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了信心,过成都,下渝州,剑如长虹,豪情满怀地漫游各地,四处寻找机遇。

公元725年,李白在江陵遇见了一个赫赫有名的道士。这个的道士的名字叫司马承祯。司马见了李白,十分欣赏,说他“有仙风道骨”,李白当即十分激动,创作了《大鹏赋》,以大鹏鸟和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这只大鹏即使是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那时的李白深受庄子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

诗仙李白爱国侠客——李白的故事

公元726年,26岁的李白来到了安州(今湖北省安陆县),并娶亲生子。他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之孙女。许氏后来生下了李白的一子一女。婚后两年里,他曾经先后结识了安州郡督马正会、安州长史李京之以及后来的安州长史裴某,本以为依靠夫人许氏家族在安陆的政治影响,加上自己的才华,可以大有一番作为。但实际上,许相国家族虽然在唐初显赫一时,可时过境迁,早已无后人在朝为官。所以李白的婚姻选择,并没有给他的事业发展增添多少筹码。再加上性格上的桀骜不驯、高傲自负,李白在安陆并没有什么作为,他的干谒活动都失败了。

行路艰难,归又去来

公元731年,李白从安陆出发,在秋季时到达长安,谋求干谒。在长安期间,李白隐居起来,想办法获得引荐。

但了31岁的时候,李白仍然没有成功,他写下了那首流传至今的《蜀道难》,借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抒发怀才不遇的唏嘘感慨。

公元732年,李白离开长安去求仙访道。这一时期他曾与元丹丘去随州访道唐代著名的道士胡紫阳, 又游历了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是五岳之一)。也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这些访道求仙的行为反而为他赢得了一些名声,这些行为无意间传到了当时的唐玄宗耳里,成为他后来在被应诏入京的开端。

在李白35岁那年,恰好适逢玄宗狩猎,他利用这个机会给玄宗送去了《大猎赋》,又来到长安,认识了玉真公主,见到了当朝宰相、诗坛盟主贺知章。贺知章惊讶于他的才华,说他是天上的太白金星转世,称他为“谪仙人”。因贺知章的推崇,李白的名气更大了。公元736年,李白的妻子许氏不幸病逝,他又一次离开长安。入赘许家的李白常年在外奔波,之前两个孩子的养育照料都由夫人负责,现在夫人去世,许家已经不宜再呆下去。他匆忙间携儿带女,移居到东鲁(山东)之地。

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力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玄宗看到李白文质彬彬、一表人才,竟从轿子上下来,亲自把李白接在七宝床坐下,还亲自为他调制羹汤。可以说是给了李白超乎规格的特殊接待。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借半生所学及对社会长期入微的观察,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给了李白一个职务——翰林待诏,陪侍皇帝左右,写诗文供皇帝娱乐。

上天总是有点造化弄人。李白似乎得到了想要的,但实际上,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一条通往辉煌前途的光明大道。翰林待诏这样的职位无法实现他成为宰辅之臣,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的理想。生性狂放的李白怎么会希望当御用文人这种弄臣呢?他对生活日渐厌倦,也因宦官的专横和外戚的骄纵感到压抑不已。在宫中,李白仍然坚持一贯的“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的个性, 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同僚。玄宗身边的佞臣便利用李白的性格弱点, 屡次向玄宗进谗言。而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 他却更加放浪形骸,常常流离酒肆,醉中起草诏书。有一次,他喝醉了,居然让高力士来给他脱鞋,更过分的是,有一次玄宗要召见他,他居然不来。即便这样,由于唐玄宗的赏识,李白并没有引来杀身之祸,他最后只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而后离开长安。

欲济苍生,余生未晚

公元744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诗人杜甫。两人可谓是相见恨晚,秋天,两人如约而至开封,寻仙防古。冬之际,李白和杜甫分手,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正式成为一名道士。第二年,李白和杜甫第三次在山东会面。

诗仙李白爱国侠客——李白的故事

公元749年,49岁的李白在梁园(今河南省开封市)再婚。他的第二任妻子宗氏是一个宰相的孙女,她的祖父叫宗楚客,曾三次被拜为宰相,但他在唐代的政治历史上是一个反面人物。李白仍然希望妻子相门后代的身份能给自己的仕途带来便利。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带着宗氏南下避乱,隐居到了庐山上。这期间,李白的子女还在东鲁(山东),他曾派门客寻找,但是没有结果。后来,唐玄宗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派他的使者韦子春来找李白请他下山。李白也想通过参军的方式为平定安史之乱立点军功,以便将来博取更大的功名,于是他提剑入军营,那一年,他已经57岁。

李白万万没有想到李璘会起兵谋反,公元757年,李璘兵败后,李白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被囚禁在浔阳(今九江)的大狱里。他的妻子宗氏为救夫翻山越岭为他奔走,最终李白终于被好友营救,只落了个流放夜郎(今云贵川交界一带)的惩罚。公元759年,唐肃宗大赦天下,李白也得到了赦免。李白又把这次赦免看作一次重要的机会,此时的唐王朝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之中,李白认为,他还可以为国效力。

公元762年,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闻讯,不顾61岁的高龄,前往请缨杀敌。他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却在途中就生了重病,无奈只有返回,最后投靠在他的族叔、唐代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在病榻上李白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请求他编成集子。

赋临终歌,与世长辞

公元762年,李白写下一首《临终歌》后与世长辞,葬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龙山。他的后代都学无所成,贫困潦倒。李白死后,李阳冰精心将李白诗稿编成《草堂集》10卷,并为其撰写了序(现已散佚)。

他在《临终歌》里面这样写道——大鹏奋飞啊振过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济。所余之风啊可以激励万世,东游扶桑啊挂住了我的左袖。后人得此消息而相传,仲尼已亡,还有谁能为我之死伤心哭泣。诗人一辈子都以大鹏自比,的确,他就是一只朝着理想去飞的大鹏。年轻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可以一飞冲天,可是,现在这只大鹏老了,虽然奋力飞翔,可翅膀却半空折断……诗人走到人生的终点,回首经历的这一世壮志未酬的悲怆,他不知道他的理想、他的性格、他的挣扎和悲愤到底会不会有人理解,会不会有人体会?

关于李白的死,《旧唐书》只有短短的一句记叙,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也有民间传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这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极富浪漫色彩。

“诗仙”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他曾官至翰林待诏,有过实现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理想的机会,因此,他可以说是一个儒生;他也曾当过道士,有一身的仙风道骨;当然,他也是一个扁舟散发、仗剑天涯,游遍三山五湖的侠客。无论他的角色曾经是什么,他都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封侯拜相,扬名立世。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体验比常人更加敏锐,情感表达更加不羁的诗人,李白一生政治手段幼稚,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终生在入仕与归隐之间痛苦挣扎,与失意和挫折为伍。当他干谒失败,怏怏而归时,他愁苦、愤慨,当他应诏入京,即将得到君主赏识时,他得意忘形……正是因为诗人政治上惨遭失败,反过来又促使他“不平则鸣”,李白把对国家的赤诚、对百姓的悲悯,把他的雄心与颓唐,积极与消沉,特立独行与曲意逢迎都写入诗歌之中,幻化成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李白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里,是无法通过作为一个诗人来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和价值的;他的实现世俗功名的理想和对自由人格的追求也是无法统一的,这是任他怎样苦苦挣扎也无法摆脱的宿命。但是,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都没让他有抛弃“以身许国”的志向,没有屈服于任何权贵门第。诗人爱国的情怀和独立的人格,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良心和风骨,是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注释:

丹丘生:元丹丘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道教徒之一,也是著名的隐士。李白和他的交往长达22年之久,并因他而结识了当时道教中的“女杰”,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在《李太白·全集》中写给他的诗多达11首。

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很高的人。李白的干谒活动目的是求得进身的机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