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神崇拜的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1、祖先神崇拜让我们看到中国民间信仰的另一种类型,它介于祖先与神明之间。对某个宗族而言,他既是祖先,又是神明,两者的功能兼而有之。因此,我们在面对鬼、神、祖先这种「三分法」的时候,更要清醒地意识到还有介于两者之间不容易被区别的例子。现实生活永远是丰富多彩的。
2、祖先神崇拜的案例还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祖先与神明的关系。祖先有「灵」,所以人们才会去祭拜他,但祖先并不等于神明,这是汉人社会的普遍观念。鬼是可以转换成神明的。祖先也是鬼,是「家鬼」、「好鬼」,但他们不是学术界普遍研究的「厉鬼」、「恶鬼」或者「孤魂野鬼」。他们不是因为死后会作祟、显灵而受到崇祭进而建庙,而是因为生前有法术、能够抵御灾患而被转化为神明来供奉。因此,他们更像是《礼记》所说的能够捍患御灾、有功于国家者「祀之」的那种标准,不过,他们却是在远离儒家的边陲、从民间土壤里长出来的「圣物」。 3、其实,从祖先神崇拜的形成过程中,倒是让我们看到在民间宗教观念里所包涵的国家意识和地方文化的多重因素。从历史「过程」的角度看,闽西的祖先神是先作为自己的「神明」而后作为宗族制度下的「祖先」受到供奉的。这里面既包含与土著互动的深层文化因素,同时也涵盖了代表国家意识的理学思想民间化以后(即「宗族化」)的结果。闽西的祖先神崇拜是我们解读当地社会历史演进和文化积淀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祖先神崇拜,祖先神鄂伦春语称“阿娇儒博如坎”。“阿娇儒”是根的意思。鄂伦春人认为祖先的灵魂对本氏族活着的人还有佑护或惩罚的作用。他们每户都供奉祖先神,每逢年节都要烧香、上供、磕头,求其保佑。在每三年一次的氏族大会上,要对阿娇儒博如坎进行祭祀,仪式十分隆重,其习至今尚存,只是规模、形式有所变化。鄂伦春族氏族制瓦解后,其宗教信仰主要转变为偶像崇拜。鄂伦春供奉的神像分为三类:一类为木制的,称为“毛木铁”;一类是画在纸上或布上的,称为“阿尼罕”;一类是绣在布或狍皮上的。木刻的神多为祖先神,画像上的多为野外的神,绣的是管马的神。
祖先崇拜的产生和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这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有能力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直到今天,崇拜祖先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敬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养育之恩的缅怀,同时又祈望祖先幽灵能庇佑子孙,福荫后代。古时很讲究繁文缛节,后人多视为迂远,在祭祖活动中,祭奠礼仪多有简化,其祭日也有所变通,只有世家大族或士大夫家,才有严格遵行者,以求合于古礼。泉州人祭祀祖先的仪式,如以参加者的范围而言,大致上可分为家祭和族祭两种。家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规模较小,其祭祀对象在封建社会前期限制甚严,后期才放宽至四代以下近亲祖先。泉俗于家宅厅堂正中设龛供奉祖先神位,称“木主”,如今已以祖先遗像代之,其祭祀的时间主要为传统年节(如元宵、中元、冬至、除夕等)、家祖忌辰等。虔诚者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也要焚香致敬。另外,还有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不定时进行,如家人出生、婚嫁、寿庆、致富、脱险、解厄等,都要拜谢祖先。甚至受欺蒙冤无助者,也会拈香哭诉于祖先灵前,以祈求庇护。而清明、冬至等年节的前后各十天,则是前往祖先坟墓祭祀的日子。
族祭以同姓族人为单位,规模大,礼仪隆重。族祭除墓祭外,地点即在家族祠堂。民国前,泉州城乡大都建有族姓词堂,如郡城承天巷即有陈、林、张、王、曹、顾六座大宗词。有的家族因无力建筑,则以祖匿为祭祖庙堂,家族内各支房祠多是原来祖盾。祠堂中供奉有本族四代以上至肇基本地的一世祖诸神位。族祭时间为每年的清明节和冬至,称春、冬两祭,另外,各姓始祖诞辰日(俗称“祖公生”)也举行祭祖仪式,如陈姓祭舜帝、林姓祭比干,吴姓祭泰伯或其第二十世孙季札等,其规模更大,甚为热闹。
泉州舍族祭祖的日期一年四季都有,一般为正月初一、三月初二、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十二月十五,其中以十二月十五的祭祖规模最大。举祭时需张挂祖图和陈列祖杖,还要跳一种传递祖杖的舞蹈。畲族的祭祖活动是他们的盛大节日。
在敬祀祖先的活动中,一些有功于国家和人民的远祖,后来还进一步演化成民间崇拜的俗神,如萧太傅、郭圣王等。萧太傅即西汉宣帝时的朝廷大臣萧望之,是萧姓族人敬祀的祖先神,传人泉州后遂转为当地保护神之一,民间崇奉为“阿爷公”。现供奉于南安县诗山凤山寺的广泽尊王,原是郭姓族人崇祀的祖先神郭忠福,后来也转为南安县的地方保护神。
崇拜祖先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伦理孝道的热衷,在社会生活中加强了宗亲之间的团结互助,如对贫困族亲的赞助,婚丧喜庆的帮办,家庭纠纷的调解,生产劳动的互助等等,也加深了“三胞”对祖籍故土的血缘亲谊,对于这些积极作用,是应该加以肯定的。但是在敬祀祖先的活动中,也引发过宗族纠纷、民间械斗等弊端,这种消极面,则是应当加以批判和制止的。
苗族人民对自己的祖先极为崇拜,不仅平时每天吃饭时都要先酹酒、掐一丁点肉抛于地上表示敬祭祖先,而且还要定期以同一家族的若干村寨人共同牛堂的人家为单位,举行祭祖盛典。如贵州黔东南地区的“祭鼓节”(nongx jangd niel,旧称为“吃鼓藏”);湖南湘西的“椎牛”;贵州黔西北的“解簸箕”;云南金平、元阳等县的斋,咸信、砚山等县的杀牛(阿旺)等都是祭祖的形式。其中,以黔东南的“祭鼓节”和湘西的“椎牛”的场面为最大,是当地苗族最隆重的盛典。苗族崇拜祖先,一是本民族的始祖蚩尤,二是本家族的祖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