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字文言文或者诗句里怎么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8

1. “我”字在古文中是怎么说的

吾、余、予、愚、鄙人、在下

先秦以前:寡人

皇帝:朕、寡人

皇后、太后:哀家

老头:老朽、老夫

老妇:老身

出家人:洒家

官人:下官

女子:妾、区区、奴、奴婢

读书人:小可、不才

下人:奴才、老奴

补充:通俗的:我、吾,余、予、仆、咱、俺、区区、小子、晚辈、小可、鄙人、敝人、不才、某家、洒家、老朽(男)、老身(女)

贵族类:孤、孤家、寡人、朕、不谷、哀家、

官员:卑职、微臣、奴婢(满族)、

2. "我"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仅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而言,"我"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自称、自己。《说文解字》:施身自谓也。也就是说,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它与吾、余、予、仆、愚是一样的。

然而,就因为“用法”的不同,"我"与其他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区别。

《说文解字注》有一段话:“ 施身自谓也。不但云自谓而云施身自谓者、取施与我,施我古为叠韵。施读施舍之施。谓用己厕於众中、而自称则为我也。”意思是:“我”解释为“施身自谓”,不仅仅是“自称”还说到了“施身”,取意“施与我”;我在“众中”,这时候的自称才是“我”。其中,有两层意思:“施与我”是作宾语;“众中”指“我们”。

根据上面的材料,可以得知:

1、“我”可以作宾语。

凡用作宾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多用我。如:“时不我待”、“不我欺”、“知我”、“其奈我何”、“何以教我”等等。“我”都是宾语。这些作宾语的“我”不能用“吾”、“余”代替(上古汉语)。

2、“我”常用来指“我们”。

凡指我们、我方,多用“我”。如:“先我着鞭”、“非我族类”、“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我”都是指我们、我方。

3. 古文或文言文里称呼“我们”怎么说

“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另外还有:吾等,吾辈,吾每(明清小说中较多见)。

例句:1、吾等所努力者,一面集中自己之兵力,一面分散敌人之兵力。

2、"好友请道来,吾等当洗耳恭听,"迪克森先生曰,"个中想必有猥亵气味。"。

3、世无优于他人者,除非吾等所论为时尚,而吾很抱歉,吾更愿将此话题留予那些通晓区分凫蓝与晚樱红之法的女子及部分男子。

4、旧事勿念,吾等老者也自有寿福,孝女心到即可!

扩展资料:

我们解释:

1、代词。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

例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我们豁去虚文,且谈谈正事。”

巴金《随想录·关于丽尼同志》:“我立在甲板上,身子靠着栏杆,摇着手,低声说:‘ 台湾 ,美丽的土地,我们的!’"

2、称呼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如:我们大家一起干;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友谊……:指“我”。

例句:带感 *** 彩。用于口语。如:你怎么不讲理,让我们怎么办?

4. “求学”二字在文言文诗词等古文中怎么说

参看第三个解释

释义

①<;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二千五百人一师。泛指军队。《烛之武退秦师》:“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必退。”

②<;名>;老师。《师说》:“~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名意动>;以……为师;向……求学。《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之。”

④<;动>;学习;效法。《师说》:“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名>;有专门知识或技艺的人。《石钟山记》:“而渔工水~虽知而不能言。”

⑥<;名>;对宗教徒的尊称。多指佛教徒的。

5. “求学”二字在文言文诗词等古文中怎么说

详细解释 (1).从师学习。

【出处】:《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况汝少小失阿耶,孤单养汝,成立汝身。今舍吾求学,更须审思。

念汝在外摽零,子乃悔将何及。” (2).多指在学校学习。

【出处】:邹韬奋 《经历》二:“这时候我的弟弟也在同一学校里求学,我们住在一个房间里。” 【示例】:巴金 《灭亡》第三章:“他这年在中学毕业以后,就打算到 上海 去继续求学。”

(3).探求学问。 【出处】:宋 邵雍 《无名公传》:“﹝无名公﹞年四十求学於古人,年五十求学於天地,遂尽天下之情。”

我不知道你那个“怎么说”是什么意思……是意思呢还是什么……。

6. “句子”用文言文怎么说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了。”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

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 出处《晋书·王徽之传》:“献之卒,徽之……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释义:子猷:王徽之 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 子敬:王献之 字子敬 王羲之的儿子 亡:去,不存在。

都:总,竟。了(liǎo):完全。

舆(yú):轿子。调:协调。

“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者的悲痛心情。 典故: 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将军府参谋)。

他性格奔放超脱、不受约束,常蓬松着头发,衣带也不系好,就随随便便地上街寻友,出门访客。闲散成性的王徽之对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也不常过问。

他做过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管哪方面的事啊?”他含含糊糊回道:“大概是管马吧。”桓冲又问:“管多少马呢?”他回道:“我不懂马,是个外行,管它有多少哩!”桓冲再问:“近来,马掉可多?”他干脆说:“活马我尚且弄不清,哪里还弄得清马!”王徽之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也是东晋的大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徽之、献之兄弟俩感情非常好,年轻时同住在一个房间里。平时,做哥哥的很佩服自己的弟弟。

有一天,家里失火。徽之吓得连鞋也来不及穿,慌忙逃走;献之却神色不变,泰然地被仆人扶出。

一天半夜,他们家里钻进来一个小偷,打算把凡能拿走的东西都偷走。王献之发觉后,就慢吞吞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旧物,就把它留下来吧。”

小偷一听,惊慌地逃跑了。他们兄弟俩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议,兴致很高。

有一晚,两人一起读《高士传赞》,献之忽然拍案叫起来:“好!井丹这个人的品行真高洁啊!”井丹是东汉人,精通学问,不媚权贵,所以献之赞赏他。徽之听了就笑着说:“井丹还没有长卿那样傲世呢!”长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结合,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说他傲世。

后来,王徽之任黄门侍郎(皇帝身旁的侍从官),因不习惯宫廷那一套十分拘束的生活,就辞职回家。说也巧,他回家没多久,居然和王献之同时生起病来,而且两人的病都不轻。

当时有个术士(看相占卜为业的人)说:“人的寿命快终结时,如果有活人愿意代替他,把自己的余年给他,那么将的人就可活下来。”徽之忙说:“我的才德不如弟弟,就让我把余年给他,我先好了。”

术士摇摇头:“代人去,必需自己寿命较长才行。现在你能活的时日也不多了,怎么能代替他呢?”没多久,献之去世。

徽之在办丧事时居然一声不哭,只是呆呆地坐着。他把献之生前用的琴取过来,想弹个曲子。

但调了半天弦,却总是调不好。他再也没心思调下去了,就把琴一摔,悲痛地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意思是说:“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同时都失去了啊!” 王徽之因极度悲伤,没多久病情转重,过了一个多月也了。后来,人们就用“人琴俱亡”,表示看到遗物、悼念者的悲痛心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