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不爱做官偏偏考中了状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7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进士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迁左春房赞善。罢归。著书以终。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明史》卷二八三有传。

罗洪先是一位非常有意思的人物,他爱好并追求的是做一位像王阳明那样的理学大师,但命运常常是阴错阳差,偏偏让他成了一位人人羡慕的状元。罗洪先的青年时代是幸运的,他出身在一个世代为官、儒教森严的大家庭里,其父罗循是位进士,历任明代兵部武选司郎中,以及江苏镇江、淮安知府,有很好的名声。在罗循以前,罗洪先的祖先有十代均在朝廷当官,官运代代相传,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家境富有,有刻苦读书的好传统。

罗洪先从小就受到严格而良好的教育,非寻常百姓所能比,不论是外在形象,言行举止,还是内在文化修养,人生追求,都与众不同。他中等身材,长得方脸大耳,眉清目秀,皮肤白皙,神情充满自信,吐字铿锵有力,双目炯炯如火炬,一看就是一个令人喜欢的有为少年。15岁时,他就喜欢上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名著《传习录》,对王阳明极为仰慕,一心要当王阳明那样的理学大师。当时王阳明正在浙江绍兴招收子弟,罗洪先就要离开吉水前往浙江拜王阳明为师,但父亲要他走科举道路,考取举人进士,然后入朝为官,光宗耀祖。罗洪先拜王阳明为师的愿望没有实现,对他的人生理想是一次打击,对科举与仕途有了藐视之心。

罗洪先22岁考取了举人。25岁那年(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他奉父亲之命起程前往北京参加会试,在途中与王阳明的两位子弟何善山与黄洛村相遇,如同遇到了人生知音,显得异常兴奋。当时社会上就流传着江西有何黄,浙江有钱王之说,何黄就是何善山与黄洛村,钱王就是钱德洪与王畿,四人均为王阳明的大子弟。

这使得罗洪先更加崇拜王阳明,对科举入仕的兴趣开始减弱。命运总不按罗洪先的意愿运行,罗洪先与心学大师王阳明擦肩而过,成为终身遗憾,但在金殿会试大有斩获,嘉靖皇帝对他大为赏识,点他为状元,大魁于天下。罗洪先实现了父母光宗耀祖的愿望,入翰林院授七品修撰官职,成了一名很有前途的京官。

然而罗洪先对官场不感兴趣,大部分时间来往于北京与吉水之间,沿途考察山河,结识理学名士,研究王阳明的理学思想,对官场漠然视之,差不多有9年时间是不务正业,精力都用在官场以外的理学上。到了嘉靖十八年(1538年),罗洪先34岁,奉召出任左春坊左赞善的谏官。当时明世宗痴于迷道教,称身体有病不见朝臣,其实是日日夜夜在后宫修炼求长生。他实在看不下去,这年冬天,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三人联名上疏,请嘉靖皇帝正月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后,皇太子也到文华殿接受群臣朝贺。这篇奏疏打中了嘉靖皇帝最忌讳的心病,他把罗洪先等人的奏疏看成皇太子取代嘉靖的先兆,勃然大怒说,这是有人预料朕将一病不起也,当即写下手诏对罗洪先深加痛斥,遂将三人革职除名。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