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的语言:暧昧or清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日语,被西方人称为“魔鬼的语言”。

何出此言?是否意指日语这门语言很难学?

在我看来,不难 但 也难。

不难,

因为日语的词性和语法并没有比英语、中文复杂太多,更没有像法语德语一样词还分性别。

也难,

因为学好日语的难度并不在于技术上的难度,而在于感受上的难度。日语是一门 暧昧的、感受性 非常强的语言。

“感受性”这种东西,实难解释。

那么接下来就举一些例子吧,谨帮助理解这种微妙的“感受性”。

日语有时是温柔

1

询问别人是否需要帮忙的时候,日语一般不会用“需要我帮忙嘛?”的疑问型语句,而是会说“我来帮你吧!”这样的意志型语句。

私以为,这种表达既传达了自己的诚意,又避免了直接施加给受到恩惠的一方不好意思和不安的感觉,尽力考虑和照顾对方的感受。

2

表达对一个人的喜欢时,也会直接说“我喜欢你”。但是各种剧啊番啊初告白时的对话中,出现最多的还是“君のことがすきです”,直译是“我喜欢你的事情。” 直译稍显生硬奇怪。

但意会的话,想要传达的其实是种温柔却强烈的心意。强烈到连同你闪耀的一面、笨拙的一面、好的不好的面,只要是你的事,都一并喜欢着的真诚的心意。

3

日语中很多时候不喜欢带主语,与主语明确的西方语言形成鲜明对比。在日语中,这不仅不是语病,反而是文章洗炼、品位高雅的表现。

援引<暧昧的日本人>一书中的例子:

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中第一段”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主语火车被省略了。

一旦将主语省略,文章的境界就空灵、开阔起来了。和古汉语中同样省略了主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做个比较,想必你马上就能对这种意境心领神会。

这是日语温柔而光明的一面。

日语有时是怯弱

1

日语中缺乏主语这一特点,放在特定语境中来看,有时也表现了一种自我保护、逃避责任的心态。由于缺乏责任主体,看上去好像在座的都有错,就不好追究特定责任人的责任了。

2

诟病日语这一“黏着语”为了照顾对方感受、给对话进行带来不便的句式的也有人在。

联合国开会时,日本代表总是要说很多没有实质性意义的句子。像是先客套恭维一下前面的人的发言,再开始叙述自己的观点;开始叙述自己的观点了,还要不停地援引前面人的观点;为了避免直接对某人的发言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提出异议时会表示自己也不太自信……

结果就是其他国家代表一头雾水,听了半天 晕乎晕乎的,还是不知道你的观点到底是什么。

3

此外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日本人不喜欢和熟知日语的外国人打交道。

因为日语的表达方式为他们营造了安全感、不必把真实的想法直接暴露在人前,但是熟知日语的外国人把这层安全罩打破了,让他们感到一种被看透的不安。

这是日语怯弱而黑暗的一面。

或许用光明或是黑暗来形容语言过于言重,

但私以为,光明黑暗二者兼具 的确是日语这门语言矛盾而又统一的特质了。

回到“感受性”一词,你是否多少理解了这种 “感受”呢?那么下面稍微介绍一个 与这个感受性密切相关的概念。

这个概念就是“间”。

“间” 笼统地说就是 ”刻意营造的空白空间”。

间文化渗透在日本文化中的方方面面,此处只引书中几个例子给大家一窥。

从 音乐 中看,

“间”是邦乐中音与音之间的空白和休止,

以及”设置间”、”延长间”等动态的演奏…

从 绘画 中看,

“间”是画面上的留白,

是什么也不画的真正的空白…

从 建筑 中看,

“间”是连接家外到家内的神圣的玄关、

柱与柱之间的距离…

再回到语言中看。

上文举例的<雪国>中的开首句的日语原句是

”国境の长いトンナルを抜けると 雪国であった.”

句中的这个”と”,它无实际意义,只起到了停顿的作用。但这个停顿在断开语句的同时、思路上却又有着内在的接续。让你知道”噢,这个句子后半句还有内容要发生”。

中文实难传达这种间的感觉。

非要说的话、我觉得大概是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 是雪国了。”

这样一种感觉吧。

因此,书中写道”没有主语的日语结构,就是间文化的最大庇护者。”

因此,外国人难以领会到、

对于日本人而言,

语言中的“间”营造的暧昧与不清晰,恰恰 就是最显而易见的清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