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舟返航你有什么关注的细节或好奇的科普知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4-17

关于神舟返航,我比较好奇,万一返回舱落入他国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特意去搜索了一下,首先了解一下神舟13号返航的几个步骤:分制动减速,大气层外部自由滑行,进入大气层,回收着陆。分制动减速这一过程非常的重要,它决定了返回舱最终落在什么位置。而在这一过程中,返回舱的静压高度控制器全程高精度判断,控制着返回舱的运行速度和运行方向。不过静压高度控制器它不是自己在工作,整个飞回控制系统中还包括火工控制器、程序控制器以及行程开关,这些控制器之间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全程为航天三人组精准降落保驾护航。

尽管我们对返回舱的安全着陆已经做了充分准备,但还是要考虑到特定意外的发生,比如返回舱真落到国外了怎么办。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在1980年加入了《营救宇航员、送回宇航员和归还发射到外层空间的物体的协定》,这个协定简称《营救协定》。协定呼吁全力营救发生意外、遇难或者紧急降落的航天员,并且要迅速把宇航员和宇宙飞船交还给所属国,希望在平等探索和利用外太空方面,能够促进国际合作。

第2个回答  2022-04-19

返仓的过程:

整个返回过程可以细分成4个阶段,包括制动减速阶段、自由滑行阶段、再入大气层阶段和着陆返回阶段。期间,航天员要面临失重、超重、冲击等恶劣力学环境。其中,航天员感受到失重、超重,就是由于返回舱降落时加速度变化引起的。

失重超重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当神舟十三号在轨运行时,航天员处于“微重力”环境,几乎感觉不到重力的存在,他们可以漂浮在太空舱里,这是一种“失重”状态。

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在跳楼机加速下落,蹦极的加速阶段,电梯下行的启动阶段,你都可以感受一种飘飘然的失重感。

然而,长期的失重状态会对人的身体产生严重影响,比如骨量流失,肌肉萎缩,血液会在体内重新分布,增加了上半身尤其是头部的体液量,所以航天员回来的时候看起来变胖了。此外,失重还会影响心脏、视力和空间方向感等。

与之相反,当神舟十三号发射时,或返回舱返回时,航天员要承受超过自身重力好几倍的过载,这是一种“超重”现象。

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现象,比如在电梯上行的启动阶段,你可能一瞬间感觉自己变重了。同学们可以试试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名为“phyphox”,打开加速度传感器,测量一下此时的加速度大小。

为了让人体感受舒适,民用电梯的加速度一般不超过0.3个g。然而,返回舱在制动减速时,加速度峰值可以达到3.2-3.5个g,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计算出,航天员受到的支持力大约是4.2-4.5倍自身的重力。

看看你在别的星球能跳多高? 

网上曾经有一个视频很流行,把航天员在月球上的视频加速播放,走起路来的样子就像在蹦蹦跳跳。这是因为月球的引力小,重力加速度大概是地球的1/6,如果同样是跳高,人类在地球上跳高0.5米,在月球上大概能跳3米高。

那么你知道人类在不同星球能跳多高吗?楼慈波教授介绍,如果人类来到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它的质量不到地球的一半,所以在那里可以跳到1.2米左右的高度。如果在金星跳高,可以跳0.6米的高度,因为它的质量和地球差不多。木星是一颗气态巨行星,它没有固体表面,所以无法跳跃,但如果一定要跳的话,大概只能跳到0.2米高,毕竟木星的表面充满了暴风雪,到现在已经持续了4个世纪之久。如果是在谷神星,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小行星,如果在这里跳起来,可以跳到16米高,然后缓缓地落下。如果在火星,你可以跳到1.2米。

正是因为星球质量大小不同,引力会有很大不同,想要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颗星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科学家们之所以选择火星作为改造星球也是发现它表面的引力跟地球差不多,人们很快就能适应。

地球引力对于人类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三位顺利重返地球的航天员们需要重新适应有重力的地球生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4-18

科普知识:

1.一套舱内的宇航服一般需要20多w人民币,重量为20公斤左右;一套舱外的宇航服造价需要2亿多人民币,重量也是达到了120多公斤左右。

2.身处太空,食物会像人一样飘来飘去。最初苏联和美国把航天员的食物都制作成“糊”,吃的时候像挤牙膏一样挤到嘴里。经过科技的提升,我国的食物就丰富了许多,粥、面包、炒饭炒面、甚至还能沏壶茶。

3.航天员在睡觉时会钻进睡袋里,睡袋在空中漂浮着,需要用绳子将人倒挂在墙上、墙角、天花板上等等。因人体质不同有的人会睡得很香,而有的人需要吃一点安眠药。

第4个回答  2022-04-20
神舟十二号的发射,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一环,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载人飞船综合实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探索下,未来人类开辟太空家园似乎不再遥不可及。

神舟飞船时隔五年再赴太空,也给航天员们布置了更多的任务。航天员们不仅要化身空间站的建设工人,管理和维护“天和”核心舱;还要作为空间科学的实验员,在舱内外展开各类试验;还作为“神仙摄影师”,拍摄下直观视角下的宇宙美图。休息时间,还在太空练练口琴、打一局“宇宙级别难度”的乒乓……

在长达90天的太空之旅中,“出差三人组”具体完成了哪些工作任务?生活和居住条件如何?空间站“摆渡车”神舟十二号怎样返回地球?以下,Enjoy:

一、长达三个月的太空出差,航天员们做了哪些工作?

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

首先,航天员们进入“天和号”后要对核心舱组合体进行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
两次出舱及舱外作业

出舱活动即我们俗称的“太空行走”,也是本次“太空出差”的重要内容。指的是航天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活动。

由于目前尚未能够用机器人完全替代航天员进行这些舱外作业,只能派航天员上阵与机器相配合,一般会开展卫星捕获和维修、更换电池、舱外维修、外部航天器组件的组装及连接、特殊实验或测试等工作。

高强度的太空辐射、低温环节、电击风险等因素,使太空出舱行走一直是考验航天技术的重要难关。

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完成太空行走,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时隔13年,神舟飞船乘组再度开启出舱任务,直接“放大招”安排了两次出舱活动,需要完成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任务。

7月4日,航天员刘伯明和汤洪波身着中国自研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开启舱门完成首次成功出舱。出舱后,刘伯明第一时间感叹道:“哇,这外边太漂亮了!老亮了!”

在随后的作业中,他们一人要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包括脚限位器、工具台等,另一人则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辅助工作,其间还要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聂海胜在舱内配合,比地面人员更直观地观察机械臂位置,与两人进行直接交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22-04-22
航天小知识
01.为什么航天员出舱后无法行走?
大家在新闻中发现,航天员都是被抬出仓的,而后一直保持坐着的姿势。这是因为航天员在微重力环境中生活了近半年,身体机能已经适应失重状态,当他们返回地球后,再次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大脑和相关神经会出现紊乱,加上长期生活在太空,骨骼和肌肉流失较多,如果强行站立,容易出现骨折的危险。
02.为什么航天员回来后要隔离?
大家都很好奇,太空又没有疫情,为啥回来后还要隔离?这是因为航天员从太空回到地球环境后,身体免疫力可能会下降,为了安全起见,会先进行一周时间的三级隔离。前面也说过,航天员长期生活在太空中,身体的各种机能都会出现变化,所以隔离后他们会进行为期半年的康复训练,从饮食作息到身心调养等一系列手段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
03.在太空中皮肤会变好吗?
很多朋友都看过王亚平的视频,她说在太空中出镜自带“美颜”效果。这个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在地球上,由于肌肉受到重力的牵引,会出现下垂的现象;而到了太空中,物体处于失重漂浮的状态,故而出现了类似“拉皮”的效果,加上她们长期在舱内生活,不会接触到紫外线的,也让她们的皮肤看起来更加白皙。
04.空间站无人值守安全吗?
随着神舟十三号的撤离,空间站组合体只剩下了“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两个舱体,并且处于无人值守的状态,这时大家会好奇,这样安全吗?如果发生碰撞或故障怎么办?
虽然我们的航天员离开了空间站,但是对空间站会继续进行严密的监视和控制,我们的地面预警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空间站的运行环境,如果发现有危险物体靠近,可以通过调整空间站的运行轨道来进行躲避,同时我们的智能机械臂还可以对空间站进行检查和维护。
05.听说神舟十三号的降落伞很牛?
这个红白相间,在空中看起来好像棒棒糖一样的降落伞,薄如蝉翼,却十分坚固,可以将3吨的返回舱从90米/秒减速到七到八米/秒,伞布经过防灼处理,可以耐住400℃的高温。它展开后约1200平米,是由1900多块小布像鱼鳞一样链接而成,叠起来却只有一个小提包的大小,重量仅90多公斤。如此大的降落伞,几十个人共同协作,花费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