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军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4

1. 古文《孙子 军事篇》翻译

军争篇第七 本篇篇题诸本无异,惟樱田本"军争"只作"争"。

李筌与王亦只注"争"字,是《孙子》故书或有只作"争"者。而汉简篇题木牍则有"军□"二字,当是本篇篇名(惟其在《实虚》之前)。

张预注亦明言:"以军争为名者,谓两军相对而争利也。" 且云:"先知彼我之虚实,然后能与人争胜,故次《虚实》. "故今仍依原本作"军争",并依原本篇序在《虚实》之后。

本篇主要论述与敌争夺制胜条件或先机之利,以掌握战争主动权的一般法则,即所谓"常法". (一)孙子首先要求从思想上全面认识军争的"利"和"危",并要善于"以患为利"、"以迂为直",而不要去片面追求"利";否则就可能走向反面,不是"蹶三将军",就是"蹶上将军". (二)要察知有关情况,如诸侯之谋,山林、险阻、沮泽之形等。 (三)要坚持"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原则,要"悬权而动". (四)攻守进退要有明确的要求。

(五)要统一号令指挥,使"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六)要搞好"四治",即"治气"、"治心"、"治力"和"治变"。上述各点,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从而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作战原则,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等;但也有些如"归师勿遏"、"围师必阙"与"穷寇勿迫"等,却似乎有失绝对化。

(一)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的一般规律是:从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经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到与敌人对垒而处,没有比与敌争夺先机之利、掌握战争主动权更为困难的了。

争夺先机之利之所以困难,是由于要变迂远为近直,把不利转变成有利。所以,要采取表面迂远的进军路线去迷惑敌人,并用小利去引诱敌人。

这样,即使在敌人之后出发,也能比敌人先期到达战地,这就是懂得变迂为直的策略原则的掌握运用了。 (二)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译文:所以,军事斗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害的一面。

若驱全军之众并带着所有物资装备去与敌争利,那就必然会累于辎重,行动迟缓,欲取不能。但是,若弃其所有,轻兵独进,与敌争利,则辎重必为敌掠而遭受损失。

所以,若收甲束杖,急促进军,日夜不停,加倍行程,奔走百里,与敌争利,那就会使三军主将同时被擒,而且强壮的先行,疲弱的掉队落伍,一般情况下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到达;如果驱军五十里与敌争利,则前军主将会遭 受挫折,一般情况下只有半数的人能到达;即使三十里与敌争利,其结果也只能有三分之二的人到达。所以,军队没有辎重装备就不能生存,没有粮秣供应也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同样不能生存。

(三)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 不能行军;不用导者,不能得地利。 译文:所以,不了解列国诸侯的战略意图,就不能与它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和沼泽等地理情况,就不能行军;不用向导,就不能得地形之利。

(四)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 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译文:所以,用兵作战是以诈谋权术为其策略基础、以是否有利为行动原则,并以具体情况的变化灵活掌握兵力分散或集中为原则的。所以,它动作神速,有如飚风之疾;而舒缓行进,其行列齐肃则如林木之森然有序;其侵袭掠扰,有如烈火之猛,不可遏止;而其屯兵固守,则如山岳之固,不可动摇。

其深密藏形,有如阴霾迷漫,莫辨辰象;而驱兵接仗,则如霆雷之威,触之者折。抄掠乡野,要分飨部众;而开土拓境,则需分兵扼守。

总之,要权衡利害得失,然后再采取相应行动。事先懂得正确运用变迂远为近直的策略者就能胜利,这就是军争所应遵循的原则。

(五) 《军政》曰: "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故夜战多(火)金鼓,昼战多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民〕之耳目也。(人)〔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译文:《军政》有言:在战斗中用语言指挥听不见,所以就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指挥看不见,所以就设置了旌旗。

夜战多用金鼓,昼战多用旌旗。金鼓、旌旗的设置,是为了统一全军号令便于指挥。

全军部众既能统一听从号令指挥。那么,勇敢的人就不能单独前进,怯弱的人也不能单独后退,这就是指挥部众作战的一般原则。

(六)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

2. 古文关于“兵”

文言文实词120本兵 [兵] bīng 武器:兵器。

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

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

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

兵书。兵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

兵荒马乱。兵贵神速。

卒 笔画数:7; 部首:八; 笔顺编号:3212134 [©在线汉语字典] 兵 bīng 【名】 (会意。从廾,从斤。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兵,械也。

——《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 。

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 。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

——《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

——《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

——《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汉·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

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秦,秦不敢动。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汉·刘向《列女传》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

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

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士卒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

——《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资治通鉴》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礼记·礼运》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用兵策略,战略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

——《孙子·虚实》 牌戏名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兵 bīng 【动】 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伤害 反以自兵。

——《吕氏春秋·侈乐》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兵备道 bīngbèidào 官名。明制于各省重要地方设整饬兵备的道员。

清代沿置 至兵备道(此指兵备道衙门)前被杀。——清·邵长衡《青门剩稿》 兵变 bīngbiàn 军队不听指挥、不守军纪而发生叛变的事情 兵不血刃 bīngbùxuèrèn 兵:兵器;刃:刀锋。

兵器上没有沾血。形容未交锋就取得了胜利 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荀子·议兵》 兵不厌诈 bīngbùyànzhà 兵:军事、战争;不厌:不嫌;诈:欺骗、谋术。用兵作战可以无限制地用计谋迷惑敌方 事贵应机,兵不厌诈。

——《北齐书》 兵部 bīngbù 古时官署名,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长官为兵部尚书,有时称为武部,清末改为陆军部 兵差 bīngchāi 旧时百姓被迫为军队所做的劳役 兵车 bīngchē ∶古代作战用的车辆 ∶指运送军队的列车 兵船 bīngchuán 兵舰 兵丁 bīngdīng 士兵的旧称 制台杀名兵丁,本不算得大不了的事情。——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兵法 bīngfǎ 用兵作战的方法、策略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

——《三国演义》 指《孙子兵法》 故兵法忌之。(兵法,指《孙子兵法》。)

——《资治通鉴》 兵费 bīngfèi 军费、战争经费 要给回兵费并公司行内所失货物共银四百二十万两,限六日交清。——《广州军务记》 兵符 bīngfú ∶古时调遣军队的凭证 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史记·魏公子列传》 ∶兵书 天遣玄女下,受黄帝兵符,伏蚩尤。——《史记·五帝本纪》 兵工 bīnggōng 军事工业;军工 兵工生产 兵工厂 bīnggōngchǎng 制造武器和其他军事装备的工厂 兵荒马乱 bīnghuāng-mǎluàn 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兵火 bīnghuǒ ∶战争 其时日夜兵火交迫。

——《广州军务记》 ∶指战争所造成的火灾 我想,这些译稿,也许去年已被兵火烧。

3. 文言文中,“军”字怎么解释

【动】

1、会意。金文字形如右图,从车,从勹(bāo,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

2、围成营垒。

军,圜围也。——《说文》

军,围也。——《广雅》

军于庐柳。——《国语·晋语》

注:“犹屯兵粮储也。”

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者,在于慎。——《银雀山汉墓竹简》

3、攻杀。

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周礼》

4、指挥作战。

祝聃射中王肩,王亦能军。——《左传·桓公五年》

建德不能军,以百余骑走饶阳。饶阳无备,因取之。——《新唐书》

5、驻扎。如:军屯(指驻屯的军队)。

6、从军。

越国女,尚耍白猿,教俺替爷军。——明·徐渭《雌木兰》

【名】

1、军队。

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虽入军无忿争之心。——《韩非子·解老》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

两军人马杂遝。——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英法联军。——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敌军已近寨。 军中发枪之号。

又如:军变(军队哗变);军流(充军流放);军律(军法,军纪);军门(军中长官、总督、将帅等;营门;衙署)。

2、军队的编制单位。古代以军为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上、中、下三军,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军人

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周礼·小司徒》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周礼·夏官·序官》

万人为一军。——《国语·齐语》。注:“齐制也。”

全军为上。——《孙子·谋攻》

破军次之。

又如:歼敌一个军;军主(主一军,一军的主帅);军副(一军之副将)。

3、兵种,军事组织的一个部分。如:海军;空军;陆军;青年军;军仗(持兵器的仪仗护卫)。

4、士兵。

军皆殊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的正式名称为“军”。如:军众(士卒);军健(兵卒);军健(士兵);军牢(士兵,军卒);军班子弟(宋时仪卫军金枪班成员的后代);军丁(兵卒;士兵)。

5、部队中的官兵。一个有组织的战斗部队的成员。如:军分(配给军人的衣食用品)。

6、营房,军营。如:军壁(军营周围的营墙的防御工事);军垒(有营墙的军营);军阵(军营);军门(军营的门)。

7、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奉化军节度。——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今为宋江军。

8、唐于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等。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设宣武军。“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

9、阵地。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2]?

4. 文言文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的意思 以及兵的意思

《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兵的意思有,1,武器,兵器。2,军队,士兵。3,战争,军事。4,战略。所以士兵和军队是算一样,

5. 求兵家文言文翻译,外加重点词语~~

兵家谓讲用兵之道者也,古为专门之学。《汉书》分兵家为四:曰权谋,谓以奇用兵,先计后战;曰形势,谓离合背乡,变化无常;曰阴阳,谓明于五行,顺时而发;曰技巧,谓器械机关及射击之术。后世之兵学家皆其流也。

兵家(军事家)是讲求、研究用兵之道的人。古时候设有专门的兵家学说。《汉书》将兵家/军事家分为四种:一即兵权谋略家,是以奇(奇正之术)用兵、先谋划后攻战的军事家;一即兵形势家,是指挥军队分合后退背向、变化不定军事家;一即兵阴阳家,是通晓五行推算、顺应时势而行动的军事家;一是兵技巧家,是讲武器机关和射击训练的军事家。后来的兵学家,都是它的支流。

兵家:1、古时研究军事问题的学派2、指军事家或用兵的人

个人认为段首的“兵家”,两个译法都可以;而“《汉书》”后面的“兵家”应是第2种译法;

谓,通“为wei”,相当于 是。

“古为专门之学”,“为”若读第二声,即译为“是”;若读第四声,则是动词为(之),省略了宾语,译为 替。

个人认为这里应取决于段首的“兵家”作何译。因我最后将其(兵家)译为“军事家”,所以这里的“为”我就译为动词了。

背乡,“乡”通“向”,第四音。

权谋、形势、阴阳、技巧,结合上下文场景,应是指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

而这四句里的两个“为”,两个“谓”,都是“为”的意思,译为“是”。

6. “军”字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

【动】

1、会意。金文字形如右图,从车,从勹(bāo,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

2、围成营垒。

3、攻杀。

4、指挥作战。

5、驻扎。如:军屯(指驻屯的军队)。

6、从军。

【名】

1、军队。

2、军队的编制单位。古代以军为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上、中、下三军,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3、兵种,军事组织的一个部分。如:海军;空军;陆军;青年军;军仗(持兵器的仪仗护卫)。

4、士兵。

5、部队中的官兵。一个有组织的战斗部队的成员。如:军分(配给军人的衣食用品)。

6、营房,军营。如:军壁(军营周围的营墙的防御工事);军垒(有营墙的军营);军阵(军营);军门(军营的门)。

7、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8、唐于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等。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设宣武军。“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

9、阵地。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