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唯心主义(详见问题说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3

要说第一性,人生命才第一性。理由:没有人生命就没有对一切问题的讨论。

唯心和唯物、不是对立的而相互的、比如说风、眼虽看不见、那你就不能说没风,因有风过的响声和痕迹、电看不见、但电机转了、这就证明有电。上帝虽眼看不见,但有他所造的宇宙万物、将他表明出来。

唯心主义是,首先一定是在这个世界上第一时间出现有人存在的时候才能看到有自己,唯心就是唯我,先了解自身,然后才慢慢发现自己周围的人与事物上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难发现,只要开阔视野和眼界,渐渐的扩大到所有的一切所需的各种需求。世上万物不皆属于我,但,世上万物皆我所用。先唯心唯我然后再唯物吧

你所能觉察到的:

只有你自己的内心世界,

只有你的感官对自然事物的感受。

唯心、唯物,即矛盾对立,又相互交换更正认识,得出真理!

主要还是信仰的角度:如,为什么打雷?搞不懂时是神!科学解开了,是电!推翻了唯心。

再问,电肉眼看不到,不能说神也看不到是无!推翻了唯物。

唯物:重事实,眼见为实……

唯心:看到的是暂时的,看不到的是永远的……

等等,一个注重地上的现实,搞科学研究宇宙!一个注重直接主宰宇宙!各有道,道之深!其实人就处在矛盾中,或有时的自相矛盾中,只是作出的选择而已!所以在认识中,唯心唯物都存在!如同代数式,缺一个已知数,很难找到x克思数,即是真理…~

你们老师对哲学一无所知,Ta的认识水平跟动物差不多。动物绝不会怀疑它看到、听到、摸到、感受到的外部世界是精神的,动物当然会认为是物质的,对于动物来说这有什么好怀疑?

但是你想想看,人类的五感,也就是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通道,收集了外部信息之后进入大脑,形成意识,你才知道外部世界存在,如果把大脑中一部分脑区破坏,比如嗅觉区,你就闻不到香臭,你对大便就没有了排斥。进一步,如果在大脑中加入电极放电,让你看到大便就释放多巴黎感到快乐,你说不定还会去吃大便。

你看,感知外界的五感只不过是信息收集器而已,这将导致:

1.这个信息如果不来自客观世界,你也分辨不出来(比如VR吓到人);

2.即使来自客观世界,但是大脑经过扭曲,你也认不出来(比如刚才大便的例子)。

所以你根本无从分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的信息是不是绝对客观,而且我告诉你,信息进入大脑,已经不客观,因为人获取信息极为有限,比如你听不到次声波,看不见紫外光,很多信息丢失了,到你大脑中的只不过是被扭曲过的信息,就像戴了有色眼镜,这样的情况下你能说“唯物”是真的吗?物质释放出来的信息你真的接收到了吗你就敢说唯物?

从另一个角度说,现代生活的大部分,飞机、手机、人工降雨、高铁……这些都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都是基于人的(科学)理念制造出来的,动物能想象几百吨的铁在天上飞吗?这在古代都是神,为什么这些会存在?

因为它们都是人理念(心)的产物。科学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几次转变: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绝对时空,再到相对时空,再到量子力学。如果有一个客观世界存在,那么为什么人类看到世界的理念发生那么多次转变?难道不应该恒久不变吗?

也就是说,现代人造产物随人的理念而变,人的理念又不断变化,因此不可能“唯”物,因为物不变,一旦唯物,就应该理念不变,啥都不变,很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当然唯心也不正确,主要问题在于“唯”字上,但是“心主义”应该是没错的。

你可以读一读康德和休谟,如果读懂了就理解为什么人无法达到绝对客观世界。

你老师跟你说的那句话就属于唯心主义,但我不说你老师说的是对还是错,因为一旦下了这个论断就会变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然后就会陷入唯物主义对,还是唯心主义对的纠缠之中,而且在这个纠缠之中你怎么都不会挣脱出来。

所以,你老师的话不必听,他只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唯心主义做出的判断,但是这玩意哲学家们争论了几千年,不是你老师一句话就能解决的。因此强烈鄙视你的老师,这种武断的话也说的出来。

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代表的是对世界的一种判断,争论的地方在于,究竟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譬如一个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他是不知道有桌子、板凳和钱这些东西的存在的,但是你能不能说桌子、板凳和钱因此不存在呢?

如果你认为,那么你就是唯心主义者了,因为你偏向于认为精神(意识)决定了物质的存在。反之,如果你认为桌子、板凳和钱在婴儿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它是客观存在的,就像就算没有你,太阳还是会升起落下。

而你能够知道、感受到这些运动和现象,是因为物质的客观规律决定了这一点。

唯物和唯心主义的解释很复杂,而且它还有很多细分,以上的论述并不完整,但是基本要素就是这种,这两种哲学观念是想确定精神是世界的第一性,还是物质才是世界的第一性。换言之是意识决定了这个世界,还是物质决定了这个世界。

王明阳就是主观唯心主义派别,他有句名言叫做:

这话是王阳明拿来回答朋友的提问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他朋友看到一朵花树,于是脑洞大开,就问王阳明,世界上不存在本心以外的事物,就像这朵花树在山里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

这里的“心”指的就是一种主观感受,这就好比现在此时此刻,整个地球上正在发生无数起犯罪事件,但是你待在家里看电视,那么这些事情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王阳明这位朋友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感受”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关系,即没有给你的主观感受带来影响的事物,所以他的这位朋友就属于那种标准的意识决定物质的人,认为只有人的意识和物质运动产生了关联,它才是确实存在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好比如你朋友丢了脸,和你并没有关系,你也就不会有什么感受,但是你自己丢了钱,那就很心疼了。

而王阳明承认物质运动的客观存在,但是认为人的主观感受(意识)处于主导地位。

所以他回答自己的朋友说:你不看这朵花的时候,它和你一样归于沉寂,不被感受;但是你来看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和形态就被你明确感受到了,可见这朵花并不是心外之物,它一直处于意识的领域之内,只是两者没有发生联系,但它是客观存在的。

综上所述,这些都是唯心主义对意识和物质关系的不同看法和判断,谈不上谁对谁错,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比较片面,而且容易陷入思想牢笼里,是一个死循环,会把人想疯的。因为它把物质和精神切割开了,不管是唯物还是唯心都想证明自己的论断是正确的,但是两者都能拿得出站住脚的论据。

为什么会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其实就是一种认知论,是人类在 探索 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派生出来的两种观点,好比如说白天才是世界的光明,夜晚就是黑暗,但是对于夜行生物来说,恐怕又恰恰相反。

所以这事不能用对错去判断,要从整体上去具体的判断和论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实蛮有趣的,但是容易走火入魔,因此要注意把辩证双方的观点结合起来看待,从整体上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接近真理。

好问题,说明作者善于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首先,我们要明白,世事无绝对,没有绝对的真理,哪怕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有前提条件的。所以我们如果一味的坚持唯物主义是绝对的真理,那就有问题了!


在西方哲学本身的发展史来看,很少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立的说法(当然,这个说法也是来自西方哲学,但不是主流),这个说法是我们以马克思哲学为主导的国家给 历史 上的西方哲学家扣的帽子而已,为什么要扣这个帽子呢? 因为要划分敌我阵营。


西方近代哲学在讨论认知论,本体论,形而上学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站在唯心主义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重新审视我们人的知识来源的问题。


人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人的感官,比如颜色,红色是一个真正存在的事物吗? 显然不是,这是人的大脑对光波波长的一种解读罢了,那么声音呢?存在吗?显然也不存在,只是大脑对声波的一种解读罢了。


以此类推,我们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都是我们大脑对外部的感知形成的主观感受而已。也就是说真实的世界存在吗?当然存在,但跟我们感知到的世界肯定是不一样的!


真实的世界只有电磁波,没有光明,只有空气的震荡,没有声音。只有植物的细胞壁分子与我们手上细胞膜分子的电磁力,没有我们触摸花草树木的感觉。


那真实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在早期 是认识论和形而上要讨论的问题,当然现在已经交给数理化了。


在这里就可以回答作者的疑问了。

“为什么他们还是会坚持唯心主义呢?他们自己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吗?”


首先他们并不承认自己是唯心主义,因为他们不知道后辈们会给他们扣这顶帽子;他们只是在研究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以及这个世界真正的样子。


其次他们无法知道自己是错的,就好像如果楼主不继续学习,也不知道 自己坚持唯物主义也是有一定的片面性 一样。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宇宙与人的关系等等。。

是要一代一代的去 探索 的,任何的真理出现都有自己的 历史 必然性,也都有自己的 历史 局限性,所谓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只是 历史 中的一个词汇罢了(更多的带有政治目的)。


如果楼主对西方哲学有兴趣的话,可以买写通俗易懂的西方哲学史书籍看看,会有一个总体上的认知。

唯心主义世界观:意识总是第一性,物质总是第二性,意识总是先于物质。

例如在某地设想建立一座大桥,然后被有关部门批准同意建立一座大桥,此后设计出大桥的图纸,最后建造这座大桥。建造大桥这个过程,就是先有建桥意识,后有大桥物质,即存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情况,有人夸大意识的作用,认为意识总是第一性的,导致唯心主义存在,其实也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情况。例如人脑中字词,落后于字典的时间,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从而证明唯心主义世界观是错误世界观,是谬论,必须抛弃!

特别指出: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完全由物质构成,除物质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由此可见,唯物主义是真理,人类必须坚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