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豢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8

1. 刍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释义 chú

①割草。《汉书?赵充国传》:“~牧田中。”

②牲口吃的草。《李愬雪夜入蔡州》:“民争负薪~助之。”

③用草喂养的牲口。《史记?货殖列传序》:“口欲穷~豢之味。”

【刍狗】古代束草为狗,供祭祀用,祭后弃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老子?五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

【刍豢】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庄子?齐物论》:“民食~,麋鹿食荐。”也指供祭祀用的牺牲。《吕氏春秋?季冬》:“乃命同姓之国,供寝庙之~。”

【刍荛】1.割草打柴的人;草野之人。《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2.谦辞。李白《与韩荆州书》:“若赐观~,请给纸笔,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

【刍议】犹“刍言”。草野之人的言论。常用作谦辞。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马书》:“霸略近发于舆歌,皇图不隔于~。”

2. 刍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释义 chú

①<;动>;割草。《汉书?赵充国传》:“~牧田中。”

②<;名>;牲口吃的草。《李愬雪夜入蔡州》:“民争负薪~助之。”

③<;名>;用草喂养的牲口。《史记?货殖列传序》:“口欲穷~豢之味。”

【刍狗】古代束草为狗,供祭祀用,祭后弃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老子?五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

【刍豢】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庄子?齐物论》:“民食~,麋鹿食荐。”也指供祭祀用的牺牲。《吕氏春秋?季冬》:“乃命同姓之国,供寝庙之~。”

【刍荛】1.割草打柴的人;草野之人。《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2.谦辞。李白《与韩荆州书》:“若赐观~,请给纸笔,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

【刍议】犹“刍言”。草野之人的言论。常用作谦辞。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马书》:“霸略近发于舆歌,皇图不隔于~。”

3. 刍贳的文言文意思

刍贳的文言文意思?刍,贳,文言文意思,分别注释如下:第一个字,刍chú,〈动〉(1)象形兼会意。

甲骨文字形,从又(手)从草,表示以手取草。俗作刍。

本义:割草(2)同本义刍,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

——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3623137《说文》。按,象断草包束以饮马牛者也。

七曰刍粖之式。——《周礼·太宰》淫刍荛者。

——《左传·昭公十三年》禁刍牧采樵。——《左传·昭公六年》刍莝养马。

——《越绝书·外传本事》(3)又如:刍牧(割草放牧)(4)用草喂牲口刍之三月。——《周礼·地官·充人》(5)又如:刍养(饲养)〈名〉喂牲畜的草,食以刍叔。

——《庄子·列御寇》馈之刍米。——《左传·僖公二十九年》民争负薪刍助之。

——《资治通鉴》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宋史》割草的人,陛下不废刍言,则端士贤者必当自效。

——《旧唐书》吃草的牲口,民食刍豢。——《庄子·齐物论》又如:刍豢(指牛羊猪狗。

牛羊食草,称刍;犬豕食谷,称豢。也泛指祭祀用的牺牲)第二个字,贳shì[动](1) (形声。

从贝,世声。本义:借,借贷)(2) 同本义 贳,贷也。

——《说文》。受者曰赊,予者曰贳。

而【贷,施也。――《说文》】县官无钱,从民贳马。

——《史记·汲郑列传》是从群众处得到马,可见《说文》在此处有误。民无贷(钱),则赊贳而予之。

——《周礼·司市》郑注令肃军无扰,程悬市禁贳。——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3) 又如:贳代(借贷);贳贷(借贷;赊欠)(4) 赊欠 县官无钱,从民贳马。

——《史记·汲郑列传》常从王媪、武负贳酒。——《史记·高祖本纪》(5) 又如:贳酒(赊酒);贳账(赊账)(6) 租佃,租赁 乃贳贷陂田千余顷。

——《汉书·宁成传》。注:“假取之也。”

(7) 又如:贳钱(租金);贳廛(租地)(8) 抵押 蜀江吴水不通潮,曾共黄垆贳紫貂。——清·王士祯《遥送魏推官赴成都》(9) 买 余乃就火炙衣,贳烧酒饮五杯乃行。

——《徐霞客游记》(10) 赦免,宽纵 因贳其罪。——《汉书·张敞传》不贳不忍。

——《国语·吴语》。注:“赦也。”

遂贳宽。——《汉书·刘向传》。

4. 晏子春秋中的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是: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曰:“十有七日矣!怀宝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保之妾,俱足粱肉。狗马保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奉数之,以随百官之吏,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死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出舍,损肉撤酒,马不食府粟,狗不食饣干肉,辟拂口兼齐酒徒减赐。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万三千乘;怀宝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可令歌舞足以留思虞者退之,辟拂三千,谢于下陈,人待三,士待四,出之关外也。

翻译是: 齐景公时,(有一年)阴雨连绵,连下了17天。景公不以为然,成天在宫中纵酒欢宴。晏婴请求开仓赈济灾民,多次恳谏,得不到景公的应允。景公命令近臣柏遽巡视国都,收罗能歌善舞的人。晏婴听说后,很不高兴,把自己家里的存粮,分配给灾民,把装粟米的容器,放在田间小路上(任凭灾民们用取)。(做完这些事情后)晏婴徒步去拜见景公,对他说:“连绵阴雨下了17天了,房倒屋塌的,一乡之中,就有几十家人家;断炊断粮的百姓,一里之中,就有好多户。许多百姓年老体弱,挨冻受寒不能得到粗布短衣遮体,肚子饥饿不能得到糟糠之食果腹,生活艰难无处可逃荒要饭,四下环顾无人可诉说艰苦。可是您不体恤(百姓的艰苦),日夜饮酒,命令在国都内不停搜寻歌女乐工。您养的马,吃的是国库里的粮食;狗吃牛羊肉,吃得饱饱的;达官贵人的仆妾,有吃不完的粮食和肉。狗马室妾享有的,不是太丰厚了吗?庶民百姓得到的,不是太微薄了吗?所以乡里他们处境困厄、忍饥挨饿无处诉说自己的苦难,就不喜欢自己的国君了。我随百官,使百姓饥贫到极点而无处可告,又让您沉溺于醉酒欢宴,忘记自己的职责,我的过错太大了!”说完,便恭敬地向景公施礼,请求自己离开朝廷。于是,便快步离开了宫殿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果真不寒冷吗?”晏子笑了笑。景公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景公说:“说的对!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命令凡看见路途时候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看见在里闾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已任职的发给两月救济粮,生病的发给两年救济粮。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够明白自己应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兴做的事。”

---晏子春秋全译、卷第一。

5. 文言文翻译

魏文侯外出游历,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衣背草料,魏文侯说:“为什么反穿这皮衣背草料?”那人回答说:“我爱惜我皮衣上的毛。”

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大夫全来祝贺。

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

现在我的田地没有扩大,官民没有增加,而钱增加了十倍,这一定是求助士大夫的计谋才征收到的。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乐了。

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