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06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看安史之乱前后的相关历史:

大燕皇帝安禄山,让太子火并了;儿子上位后,把与他竞争继承权的弟弟灭了。

大燕皇帝史思明,也让儿子火并了;当然,儿子上位后,也把与他竞争继承权的弟弟灭了。

面对这种事实,我们可以说安禄山、史思明都是禽兽级的人物,所以他们家发生什么灭绝人伦的事,也不新鲜。问题是,我们看看看唐玄宗、唐肃宗吧。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让自己的太子抢班夺权了。当然,这也是因为唐玄宗知进知退,否则在马嵬兵变那种环境下,唐玄宗一心要保护心爱的女人,突然被失控的军人火并了,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后来,太子上位后,也把试图与他竞争的弟弟永王李璘给灭了。

唐肃宗呢?因为唐肃宗信任皇后、大太监,所以太子一直活得很憋屈,于是太子一度要火并皇后、大太监,只是被李泌劝止。

我们必须得知道,皇后、大太监之所以可以一直欺负太子,就是因为有唐肃宗给撑腰,如果太子火并了皇后、大太监,接下来自然就是抢班夺权。

只不过,因为李泌的劝止,唐肃宗的太子才放弃走这一步,但即使如此,等到唐肃宗的太子上位后,立马就把与他竞争继承权的越王给灭掉了。

面对上面这些事实,大家应该就能够理解,大燕皇帝安禄山、史思明之所以会被自己的太子火并,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的太子实在太没有安全感可言,所以急着抢班夺权。

那么,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太子作为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为什么会没有安全感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父亲一直在有意无意培养太子、亲王相互牵制的权力格局。

在这种背景下,太子面对亲王的竞争,尤其是他们的父亲还处处表现出更看好亲王,太子不免会对自己的前景感到不安,再加上当初太子李建成的下场还历历在目,这自然会逼得他们认为只有先下手为强,才是唯一的出路。

那么,很多人又很好奇,为什么安禄山、史思明都要有意无意的培养太子、亲王相互牵制的权力格局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当时处于战乱年代,安禄山、史思明想要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就无法强有力的加强中央集权。

换句话说,当时的他们,既不能直接将兵权从武将手里收回来,也无法用文官、太监来制约武将,甚至而言,他们为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还需要给予手下将领极大的自主权。否则,他们面对唐朝军队的反扑,很容易处于不利的地位。

问题是,给予手下将领极大的自主权,又会助长他们个人势力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将来安禄山、史思明去世后,他们的儿子,又靠什么来控制这些如狼似虎的佣兵大佬呢?

所以,安禄山、史思明想要保证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接班,就只能大力培养自己的儿子,让他们拥有强大的军政资源。但是,当他们的儿子拥有强大的军政资源后,如果他们的儿子忍不住想要抢班夺权,他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从这层意义上说,在那种时代,皇帝在培养儿子的时候,内心通常都是矛盾极了。因为,不培养儿子,自己死后,有可能会全家上刑场;培养儿子吧,他儿子有可能急着抢班夺权。

在这种背景下,那个时候的皇帝,几乎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太子、亲王相互牵制的权力格局。总而言之,在培养太子的同时,再另外扶持一个强势亲王与太子相互制约,这样太子的势力再大,最多也只能掌握一半的军政力量,这样他自然不敢轻易的抢班夺权。

但是,这种太子、亲王相互牵制的权力格局,又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很容易会导致兄弟相残、父子火并,尤其是太子面对咄咄逼人的亲王,以及处处偏爱亲王的老皇帝,自然会认为自己前途一片黯淡。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想要破局,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先下手为强。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都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