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北安农场的经济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1953年完成新开荒地27570亩,播种39000亩。耕作以人工为主,人畜结合。从1955年起,逐年引进拖拉机。1978年已有拖拉机58自然台,耕地发展到98298亩,产粮豆9931吨。耕作方法以机械为主,田间机械化作业程度达80%。
作物种植---建场初期,小麦、大豆、玉米、谷子、土豆等齐头并进。后因农机具逐年增加,小麦、大豆的播种面积也逐年增加,一般是小麦占60%,大豆占25~30%。
轮作---由于以小麦为主,因此实行麦豆杂和麦麦豆三区轮作制。
种子---建场初期,总场成立了良种繁育试验站,配备有专职技术干部,试验地8~10垧。1970年以后,各分场配一名技术员,种试验田2~3垧,进行良种试验繁殖。
肥料---1953~1957,主要施用农家肥。1958年开始,使用少量化肥。1978年施用化肥2311吨。 天然林---北安农场有自然林61569亩,大部分分布在场区东南部,小部分分布在二分场西北面。这些林带都是混生次生林,系解放后在日伪乱砍滥伐的基础上,进行封山育林发展起来的。树种有柞、杨,间有柳、椴,已郁郁成林。有一部分柞树林划归蚕场养蚕。1978年末,养柞蚕的面积达311公顷。
人工林---农场人工造林分为两个阶段,1953~1972年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造的少,伐的多。年年造林而年年不见林。1970年末统计,实有造林面积仅213亩。1973~1978年为第二阶段,林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到1978年末,已有造林面积3707亩,其中用材林88亩,农田防护林2866亩,其他林637亩。 第一阶段(1953~1959年):畜牧生产大牲畜以使役为主,猪以自养为主。1953年,大牲畜667头,到1959年才820头。猪比大牲畜发展得快些。
第二阶段(1960~1969):畜牧生产除自用外,部分供应市场。从1960年起发展得快了,1969年有黄牛840头,为1959年的4.6倍,奶牛117头,为1959年的13倍;羊453只,为1959的5.7倍。
第三阶段(1970年—-1978年)畜牧生产基本保持原来的水平,有的年分有所下降。1975年,黄牛下降31%;奶牛下降43.3%。1972年生猪下降32%。下降的原因,客观上有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观上对畜牧业不重视。 农机修造厂——建厂时只有一座小烘炉,只能打马掌,做铁钉。1958年正式建厂。厂长丁贵喜,技术员吴建明,主要设备是炉、锤、钳以及2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的厂房,修造长的任务是零星修理,拖拉机的大中修都得送外厂。1959年起逐步购进车床、刨床。1975年,在场部西南建了大修厂,厂部建筑面积为2608平方米,设7个车间:机修、车钳、锻焊、铸、模、电修。有车床5台。钻床3台、刨床1台。铣床1台。修理厂除负担农场全部农机具修造外,还能对外服务。
砖瓦厂——建厂初期,在场部西紧靠火车站修两个马蹄窑,年产红砖11-15万块。1957年春,正式建砖瓦厂,配管理干部1人,农工210人,将原来的马蹄窑改成两个方框窑。烧砖的燃料是榛柴,生产方式是手工操作。1958年为了适应大炼钢铁的需要,又在场部东北(现幸福工区)建耐火砖厂,1959年改烧红砖。这时,农场有两个砖厂,称东、西窑地。1959年末,东窑地撤消,两厂合并。1965年,购进一台制砖机,开始生产机制砖,年产85万块。1975年秋,建成22门的大轮窑,架棚增加到200栋,工人400多,年产红砖320万块。1978年产红砖755万块。
粮油加工厂——1956年建厂。有磨面机2台、榨油机1台,满足了农场生活需要。1965年,增设酒、醋等生产项目。
木材加工厂——1964年7月建厂。厂长韩顺启。1976年购入爬上虎机车,成立大型采伐队。 养蚕——1958年开始养蚕。产品除留种外均交国家。年产蚕茧293担。
养蜂——1969年开始在林场和二分场养蜂。1971-1978年,每年平均养蜂155箱,最高的1977年养蜂190箱,产蜜382担。 1953年-1968年间略
1968年5月成立革命委员会。主任宋宏志(现役),副主任隋义成、卢玉甫、宋秋月(造反派代表)、马启发(革命干部代表)。
1969年,主任白玉章,军宣队组长刘香会,副主任马启发、于纪民、卢玉甫。
1971年,主任白玉章、副主任孙井祥、马启发、于纪民、张喜、卢玉甫。
1972年,主任宫庆久,副主任刘长青、孙梅超、潘贵仁。
1973年,主任宫庆久,副主任刘长青、邢玉明、代清心、江家骅、孙梅超、潘贵仁 。 北安农场1957年前是党总支委员会。1957年起成立党委,共召开七届党代会。1970年前略。
1973年3月第六届党代会。党委书记宫庆久,副书记孙井祥,委员刘长青、邢玉明、代清心,郭恩吉、宁兴海、耿万春、于万红、杨克明、杨永才、李焕臣、薛继德、申宪庭、关继平、张嘉林、李福堂、江家骅(上海知青)、王桂英(北安知青)。
1976年2月第七届党代会。党委书记宫庆久,副书记李荣武(哈尔滨知青),委员刘长青、江家骅(上海知青)、孙海超、宁兴海、边福深、于万红、吴隆文(牡丹江知青)、赵有琴、申宪庭、郭恩吉、杨克明、杨永才、李焕臣、赵会林(北安知青)、耿万春、韩广文、翁荣显、张喜林、王桂英(北安知青)、李福堂。 场部学校校长(1970年前略):1972年张风桥。1973年申庭宪。1977年张风桥。1978年申宪庭。
北郊农场1954年成立小学,有十几名学生在老师家里上课。1955年正式成立场直小学,老师3人,学生13人。1958年场直开设高小、初中两个班。1963年成立普通中学。1963年至1969年,各分场先后建立小学。其中二分场1971年,开设两个初中班,1977年取消。1978年底,全场有小学7所,普通中学1所,在校生1587人,其中小学生1002人,校舍总面积4661平方米。
五.七大学:1976年前,农场成立了五.七大学,校址在红旗水库,有革委会副主任江家骅兼校长。开设农机、农学、畜牧三个班。学生82人,生源为各连队选拔的下乡知青。1977年撤消。 医院院长(1970年前略):1972年李丙令、金晓光。1973年黄纯强、鲁如连。1976年张喜林、鲁如连。1977年赵有琴、鲁如连。
1953年成立医务所,医务人员3人,监舍配犯人医生或卫生员。1957年农场卫生院改称医院,医务人员增到21人。1969年起可以做一般的手术。1978年医院设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科、五官科,另外有心电图室、X光室、化验室,病床30张。 供销社,1953年6月成立,主任高肇元。
托儿所,1958年9月成立,所长卢秀全。
邮政所,1955年春成立,营业员张兴臣。
中国人民银行北安支行二井子营业所,1971年成立,所长程云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