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竭or重生:盘锦转身向海开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破解资源型城市世界难题转型之路(18)

辽宁省盘锦市有全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中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盘锦市也因油而建,因油而兴。

1970年,辽河油田开始了大规模开采,40多年来累计生产原油4亿多吨,天然气830多亿立方米,油气采掘业在全市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多年来一直高达70%以上,占全市工业比重一度超过90%。

没想到的是,忧患就像深埋在地下的石油,被一起采出。自1996年起,盘锦的经济增速就开始放缓,“九五”和“十五”时期,盘锦经济增速连续12年在低位徘徊。盘锦在经济、就业、生态等方面均面临压力。

盘锦是其中唯一的沿海城市。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开始被重新审视。

资料显示,1995年,辽河油田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然后逐年下降,2009年以来年产量保持在1000万吨左右。

随着油气开采逐年减产,大批职工从油田转岗流向社会,就业矛盾逐渐加大;而长期石油开采对于生态也有着潜在威胁。

资源不再“可靠”,历经半个世纪石油开采的盘锦,如何与140万名市民一起转型?

资料显示,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以港强市成为盘锦转型的主线,盘锦确立了沿海开发开放、城乡一体化发展、和谐盘锦建设“三大任务”。

虽然位于辽河入海口处,但盘锦这座城市多年来却是“靠海不见海、不知海、不用海”,“转身向海”发展海洋经济,成为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

“转型是被逼出来的,石油就这么多,依赖它,早晚过不下去。”在盘锦市委副书记、市长高科看来,转型倒逼出了盘锦发展的新机制、新思路和新空间。

“比如辽东湾,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决定向海发展、以港强市。现在它已成为全市发展的龙头,这就是转型倒逼出来的。”

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盘锦已经有了新的面孔。

政府提出了“转身向海”的思路,沿118公里的海岸线,盘锦在辽河左岸开发建设了辽东湾新区,在辽河右岸规划建设了辽河口生态经济区。

形成了以盘锦港为核心的纵横域内外、贯穿东北腹地的集疏运体系,结束了盘锦“有海无港”的历史,成为东北及蒙东地区最近的出海通道。

盘锦港是辽宁沿海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5月开工建设,2010年9月开港通航,2015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盘锦港口对外开放,吞吐能力达到3443万吨。

同年10月,“盘满欧”集装箱国际班列正式开通,盘锦港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取得实质进展,被辽宁省政府确定为沈阳经济区的出海口,实现了城市沿海且临港。

向海的过程中,盘锦市没有抛弃‘油气’这一资源,而是以油气资源为依托,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实行产品精深加工。

依托这一优势,盘锦重点发展石化、精细化工、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及以旅游、商贸和物流为重点的六大重点接续替代产业。

几年时间,中国兵器辽宁华锦石化改扩建项目落地盘锦,中储粮东北综合产业基地开工建设,忠旺铝材全产业链制造加工基地全面推进,长春石化一期、联成化学、和运橡胶、海工基地竣工投产……

2012年,盘锦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率先成为辽宁省首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

盘锦地处大辽河、辽河、大凌河与渤海交汇处,拥有118公里海岸线、930万亩沿海滩涂,是全国重要的水稻主产区和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水产品年产量达33万吨。

拥有世界最大的芦苇荡,年产芦苇50万吨;世界奇观红海滩是国家4A级景区;地下含有丰富的温泉、井盐等资源,素有“鱼米之乡”“鹤乡”和“黑嘴鸥之乡”的美誉。

盘锦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67.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59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3.1亿元。

非油气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88%,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70%以上,在盘锦从“油城”向“港城”的转变中,油与非油产业比重反转,经济结构发生逆转。

“盘锦转型的精髓在于向海,底蕴在于开放。”盘锦市委书记孙国相认为,资源型城市如果只是自己和自己玩,不会有未来。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振兴机遇中,只有靠开放,盘锦才能走出去,否则优势是释放不出来的。

闻丁/2018年6月27日重庆两江新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