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书感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生活习惯之所以决定学习习惯,是因为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都属于行为习惯的范畴。学习习惯是生活习惯的映射,同样,生活习惯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也是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所以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现实中不乏这样的现象:父母有挖鼻孔的毛病,不经意就把坏习惯带给了孩子;父母赖床,孩子大多不会早起;父母办事习惯往后推,孩子也不会“一日事,一日毕”:父母生活上毫无秩序,孩子不可能井然有序。孩子天天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反射到孩子大脑里,储存在孩子潜意识里,孩子做事时就会无意识地表现出来。久而久之,不良习惯就形成了。

        生活习惯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进一步讲,是爱心、感恩心的教有,是意志力的教育,是责任心的教育,是自信心的教育,是动手能力创造力的教育。

生活能力强的孩子,都有一定的爱心和感恩心,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孩子在做事过程中最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也最容易理解劳动者的艰辛。

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往往能沉下心来做事情。通过周而复始地做事,他就得到了一定的磨炼,就获得了一定的定力,他的意志就会比较坚定。任何人有了坚忍不拔的毅力,他的人生祛码都会加重许多。一个意志坚定的人,生活上会越挫越勇,学习也会迎难而上。

        能把身边的事做好,无形中就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知道对自己、对父母、对老师、对学校、对社会负责任,知道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他的求知潜能定能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责任心会让孩子成为处处受欢迎的人,责任心将给他的成功人生添彩助力。

一个孩子总是把各种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就会得到父母的赏识,也会得到自己的认可,就会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孩子把这份自信心带到学校、带到社会,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挫折不能战胜?

        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不会生活的人,不可能会学习。学习习惯决定学习成绩,生活习惯决定学习习惯,父母的生活习惯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这种因果关系可以列出下面的公式:父母生活习惯→孩子生活习惯→孩子学习习惯→孩子学习成绩。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们可以活到七十多岁。问题是,它们在四十岁时必须作出一个艰难而又重要的决定,就是改造自己、“重新”做鹰。因为,当它们四十岁的时候,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喝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羽毛又长又厚,使翅膀变得沉重,不再矫健有力。这时的它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慢慢老化中等待死亡;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获得新生。

每一只老鹰都选择了走向新生的艰难路程。他们首先用像击打岩石,直到老化的喝完全脱落;当新像长出来后,再把老朽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当新趾甲长出来后,再用它们将陈旧的羽毛拔除。五个月后,新的羽毛长了出来,老鹰又踏上了新的征程——继续在蓝天朝翔三十多年。

和老鹰的困境相似,每一个年已不惑的家长都将面临着家庭教育的挑战。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浑浑器疆地度过余生,还是重塑自我,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让自己接受历练,像凤凰涅一样获得崭新的人生呢?

      选择就意味着牺牲。我清醒地知道,要做好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要征服一座高山,肯定是要历尽艰辛的,但只要义无反顾地往上攀登,终有一天会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想教育一个孩子,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在感情上认可你接受你。缺少这一环,再好的教育,也都是失败的教育。关系从对抗、冷漠到理解、亲近,经过一个漫长的修复磨合的过程。这期间,同感共情,成了我走进孩子情感世界的“金钥匙”。“同感共情”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何谓同感共情?简言之,是体验和感悟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就是和别人产生情感共鸣。在家庭育中,同感共情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

        善于同感共情的父母,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抗拒心理就会大大减弱;孩子的感受得到尊重,同样会尊重父母的感受、接受父母的引导、接纳父母的建议。进入此种境界,家庭教育就上升到了一定高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