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的实验方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1-26
心肌损伤标志物是指心肌损伤时释放到外周血中并被检测到的蛋白质类和(或)酶类物质。通过对该类物质的检测可为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伴有心肌损伤的疾病的临床诊断、病情监测及危险分层等有提示作用。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除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外,还应具有以下特性:①主要或仅存在于心肌组织,在心肌中有较高的含量,可反应小范围的损伤:②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且窗口期长;③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④能评估溶栓效果。
心肌损伤标志物分类及测定
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生物化学标志物包括心肌酶及心肌蛋白等,前者有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后者有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
1.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GO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内含量丰富。红细胞AST约为血清的10倍,轻度溶血会使测定结果升高。
(1)参考值:<40U/L(37℃),通常采用酶偶联速率法。
(2)临床意义:AST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峰值,持续5天或1周,随后降低。因为AST不具备组织特异性,故单纯的AST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损伤。
2.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LD)是葡萄糖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关键酶,广泛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肺、脾脏、脑、红细胞、血小板等组织细胞的胞质和线粒体中。LD是分子量135KD的四聚体,由M型和H型亚单位构成5种同工酶:H4(LD1)、MH3(LD2)、M2H2(LD3)、M3H(LD4)、M4(LD5)。
(1)参考值:①乳酸脱氢酶:丙酮酸为底物时,200~380U/L;乳酸为底物时,109~245U/L。②LD1为28.4%±5.3%,LD2为41.0%±5.0%,LD3为19.0%±4.0%,LD46.6%±3.5%,LD5为4.6%±3.0%。乳酸脱氢酶常用速率法检测其总活性,而其同工酶常用电泳法测定。
(2)临床意义:发生心肌损伤时,心肌细胞膜破裂,线粒体、胞质内物质外漏到细胞间液及外周血中。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LD1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8~12小时开始升高,48~72小时达高峰,7~12天恢复正常。连续测定乳酸脱氢酶,对于就诊较迟,肌酸激酶已恢复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血清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CK)是心肌中重要的能量调节酶,在ATP提供的能量下,催化肌酸生成磷酸肌酸和ADP,肌酸激酶主要分布在骨骼肌和心肌,其次为脑组织的细胞质和线粒体。
(1)参考值:酶偶联法或连续监测法,男性38~174U/L,女性26~140U/L;肌酸显色法,男性15~163U/L,女性3~135U/L。
(2)临床意义:①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肌酸激酶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8小时即明显升高,10~36小时达高峰,3~4日恢复正常。如肌酸激酶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但也应除外心肌小范围损伤及心内膜下梗死等情况。②病毒性心肌炎时,肌酸激酶明显升高。③多发性肌炎和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骼肌损伤、各种插管术和术后、肌内注射氯丙嗪等,肌酸激酶均可升高。
4.肌酸激酶同工酶
CK是一种二聚体,由M和B两个亚基组成,有三种同工酶,CK-BB(分布在脑),CK-MB(分布在心肌),CK-MM(分布在骨骼肌)。
(1)参考值:琼脂糖凝胶电泳法,CK-MM 94%~96%,CK-MB<5%,CK-BB极少。
(2)临床意义:①诊断急性心肌梗死:CK-MB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小时后增高,9~30小时达高峰,2~3日恢复正常。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优于肌酸激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CK-MB持续处于高水平,说明心肌梗死在继续;若下降后又升高,提示原梗死部位在扩展或又有新的梗死出现。②心绞痛、心包炎、慢性心房颤动、心脏手术、冠状动脉造影也有CK-MB的升高。③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肌萎缩、挤压综合征、肌内注射等,CK-MB也可轻微升高。
5.心肌肌钙蛋白
心肌肌钙蛋白存在于心肌细胞的细肌丝上,仅3%~6%存在于肌细胞胞质中。钙蛋白是由3个亚单位,即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I及肌钙蛋白T组成的复合物。其中,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和心肌肌钙蛋白I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它们出现早,最早可在症状发作后2小时出现。
(1)参考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心肌肌钙蛋白T正常范围是0.02~0.13μg/L,>0.2μg/L为临界值,>0.5μg/L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肌钙蛋白I正常范围是L,>1.5μg/L为临界值。
(2)临床意义:①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肌钙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T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高峰,10~15日恢复正常;心肌肌钙蛋白I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14~20小时达高峰,5~7日恢复正常。②心肌肌钙蛋白T和心肌肌钙蛋白I可敏感地反映出小灶性、可逆性心肌损伤的存在。③可用于溶栓后再灌注的判断。
6.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健康人血中含量极低。由于肌红蛋白相对分子量小,且存在于胞质内,故在肌肉损伤时出现较早。
(1)参考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50~85μg/L;放射免疫分析法,6~85μg/L。
(2)临床意义:①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肌红蛋白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0.5~2小时即可升高,5~12小时达高峰,18~30个小时恢复正常。②其他:肌肉损伤、休克及肾衰竭时肌红蛋白也增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