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0
问题一:藩镇割据是什么意思? 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郸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 *** 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之为“藩镇割据”。

问题二:藩镇割据是什么意思 就是唐代末年,各地军阀割据一方

问题三:藩镇割据什么意思? 唐朝奖励平定安史之乱的官员,赐给他们土地,然后发展壮大,然后就割据一方

问题四:唐藩镇割据是什么意思啊,藩镇是什么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 *** 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中央 *** 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而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
藩镇割据总是不自觉地把藩镇与割据联系在一起,似乎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已经是四分五裂,气息奄奄,而且也模糊对唐朝中后期一百五十多年的政治风潮、经济变革、制度更替以致文学艺术现象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复杂历史笼统地称作藩镇割据。唐代藩镇割据与动乱的历史,是从安史之乱以后开始,所谓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黄巢起义以后,天下分裂而无纪,接于五代十国,陷于军阀混战的另一番境地。
实际上,从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到唐懿宗在位期间黄巢起义爆发的乾符年间,大约110多年时间里,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藩镇数目最多也大体固定在46个左右。

问题五:藩镇和节度使的关系是什么?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使),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伺机发动叛乱。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中衰,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镇大多依旧服从中央 *** ,向中央缴纳赋税。而在河北、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一带的藩镇,即时称“河朔三镇”的成德、魏博和卢龙三镇,则割据一方,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亦不赋税,形同独立政权。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称为“藩镇割据”。
藩镇的起始:唐朝的军制,显著一点事继承前朝在重要地点设置都督府。睿宗时设节度大使, 玄宗时开始扩大节度大使职权,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统称“藩镇”。由此,形成了所谓的藩镇雏形。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
设置目的:一句话,保卫国防,开土封疆。
唐朝之所以煌煌知名千年,就是她的兼容并包,容纳了很多的异族,并且平等对待。这一点,在唐初就已经很明显。
但是,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论。既然有愿意内附的外族人,就一定有狼子野心的人。这也是突厥虽然在太宗、高宗的时候都已经不成气候了,但是北患仍然严重的原因。突厥有余孽,契丹也在崛起。
在西南方,虽然对吐蕃的和亲有很大的羁系作用,但仍然不能阻挡他的继续强大,并且扩张的野心。唐与吐蕃的缓冲地带---吐谷浑已经被唐消灭。所以两者必将会硬碰硬摩擦。
明皇好大喜功,边将无不以拓疆开土来封官发财。由此,边境的两边都没有安定的意愿。所以,在当时谈什么和平可以说纯粹是无稽之谈。厉兵秣马,备荒备战可以说是此起彼伏。
另一方面,明皇时候,府兵制已完全破坏,开始实行募兵制,这必然会造成兵随将走,将领拥兵自重。无形中其实已经提供了藩镇形成的条件。募兵制的恶性发展形成了藩镇割据。
大唐一方面可以进行中亚的与大食的战争,却也不得不防范身边外族的入侵。明皇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使),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这样的形势,安禄山不造反都不行啊。
藩镇拥有的权力:一句话,负责区域的所有权力。
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兵权,是唐 *** 对游牧民族骑兵实行军事防御的需要;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财政大权,是唐 *** 缓解财政压力,解决边防驻军后勤供应的需要;藩镇节度使拥有辖区数州的行政权,是更有效地执行军事防御任务的需要。总之,藩镇节度使是唐军事战略变革需要的产物。

问题六:藩镇和节度使有什么区别 藩镇割据 :   fān zhèn 括 jù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 *** 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中国唐代中叶后,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与唐廷抗衡的政治局面。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边兵,并创设节度使制,节度使以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之权。这些节度使统掌的军镇有藩卫(即保卫)唐廷之责,故又称藩镇。安史之乱后,为了抵御叛军,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唐代后期,藩镇林立,这些藩镇亦称方镇。其中一部分不受朝命,不输贡赋;有的甚至倚仗自身实力对唐廷跋扈不驯,割据叛乱,或藩镇相互兼并,最后唐廷被强藩朱温所灭,演变为五代十国。藩是保卫o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o本为保卫自身安全o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o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时期o由于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募兵制的恶性发展形成了藩镇割据。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o大量扩充防戍军镇o设立节度使o赋予军事统领p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o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见天宝十节度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着o经常以一个兼任两三镇节度使o安禄山就是凭藉身兼范阳p平卢p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o为了抵御叛军进攻o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o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o指挥几个州的军事r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o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p山西p河南p安徽p山东p江苏p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p防御使p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这些本是军事官职o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由前期的采访使改名)之名o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都团练使之号o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o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o小则观察o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o亦称方镇。方镇并非都是割据者o在今陕西p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o贡赋输纳中央o职官任免出于朝命。但是今河北地区则一直存在著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o不受朝命o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r今山东p河南p湖北p山西也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r还有一些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p甚至举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江南的节度使大多是服从听命中央的,而且其所辖地区是唐中后期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之为“藩镇割据”。   唐代藩镇割据的形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唐代宗李豫初年到唐德宗李适末年(762~805)o是割据形成发展时期。代宗广德元年(763)o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缢o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告结束。但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o便以赏功为名o授以节度使称号o由其分统原安史所占之地。计有李怀仙为卢龙(又名幽州或范阳o今北京)节度使o统治今河北东北部r李宝臣为成德(又名镇冀或恒冀o今河北正定)节度使o统治今河北中部r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o统治今河北南部p山东北部r薛嵩为相卫(今河南安阳)节度使o统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西p河南各一部o共四镇。其后相卫为田承嗣所并o则成为三镇o即河北三镇o这三镇名虽服从朝廷o实则独立。军中主帅o或父子相承o或由大将代立o朝廷无法过问。与此同时o淄青(又名平卢o今山东益者)......>>

问题七:藩镇割据到底是什么 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卫,镇指军镇。 安史之乱图
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 *** 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之为“藩镇割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