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夫妇发布寻人启事,为养子找父母,谢潭:没有他们就没有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2

养父主动为养子寻找亲生父母,这种事并不多见,姜昆此举,称得上一句虚怀若谷。

那么,姜昆和谢潭之间有何渊源?他为何要给养子寻找亲生父母?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谢潭的亲生父母找到了吗?

1998年10月,北京福利院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人。

他们是中国广播说唱团的成员,来这里是为了进行一项“送温暖”的活动。即参与活动的每一个人都要从孤儿院里领一个孩子回家,双方共同相处七天,让孩子们深入体会一下家庭的温暖。

彼时,身为说唱团团长的姜昆也在其中。 大概是缘分使然,姜昆在一群小萝卜头里,一眼就喜欢上了小谢潭。

小谢潭是被父母遗弃在孤儿院的。大概是长期营养不良的缘故,小谢潭的身量要比同龄人更矮,更瘦弱。他怯怯地看着姜昆,淡黄色的头发蔫蔫地趴在小脑瓜上,明亮有神的大眼睛里闪烁着渴望和不安。

小谢潭流露出的模样,让身为人父的姜昆触动不已。他抱起这个可怜的小男孩,将他带回了家。

家里只有姜昆一个人。他的女儿姜珊正在国外留学,妻子李静民也待在国外照顾女儿。偌大的家里,很多时候都是空荡荡的寂静。小谢潭的到来,就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一道道华丽的涟漪。

这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救赎。在这不同寻常的七天时间里,姜昆和小谢潭彼此交心,彼此信任,虽然不是亲生父子,但他们却比亲生父子更亲。

姜昆带着小谢潭回家,开始充当一个优秀父亲的角色。他给小谢潭做饭煮粥、带着小谢潭买新衣服,还会给小谢潭讲睡前故事。姜昆用真诚和热烈的爱,温暖着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

年幼的小谢潭第一次接收到这种毫无保留的爱意。他看着这个伟岸的男人为自己忙前忙后,听着他用温柔的声线给自己讲故事,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仿若在梦中。

无父无母的小谢潭,第一次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他心中那个模糊的父亲身影,也渐渐地有了轮廓。

然而,七天的时间太短了,幸福的时光转瞬即逝。

即便知道不可能,但小谢潭还是想永远留住这七天的温暖。他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拉着姜昆的手,脚下不肯挪动半分。

姜昆看着眼眶通红的小谢潭,此刻的他,无比清晰地意识到小谢潭对一个家的渴望。本就对小谢潭喜爱不已的姜昆,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收养这个孩子。

送走小谢潭的当天,姜昆就给远在国外的妻子李静民打去了电话,告诉她自己想要收养一个孩子。

电话那头的妻子对此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对。

他们已经有一个孩子了,而且夫妻俩都年过半百,还会有精力去照顾第二个孩子吗?况且收养来的孩子,肯定不如亲生的亲,很可能孩子养大了,又跟亲生父母走了,那不是白养了吗?

李静民的话句句在理,姜昆听罢只能放弃。但当电话挂断后,他回想起缀在他身后叫爸爸的小身影,回想起和小谢潭相处的点点滴滴,心里涌现出强烈不舍的情绪。

思考良久的姜昆,决定先瞒着妻子收养小谢潭,等妻子回来了再告诉她,来个先斩后奏。 姜昆的这个主意,虽然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但实在是挺馊的,因为它成为了日后姜昆和妻子矛盾的导火索。

成功收养了小谢潭的姜昆,日子过得十分舒心。他将小谢潭更名为姜河,待他视如己出,去哪儿都带着他。而另一边,乍然得知自己多了个儿子的李静民,心情就不怎么美妙了。

刚从国外回来的她,还没来得及和姜昆诉说分别半年的相思之苦,就见家里多了一个陌生的小孩,这个小孩还叫她妈妈,这让李静民又惊又怒。丈夫没有和她商量就收养了一个孩子,成为了李静民心里挥之不去的疙瘩。

尤其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姜昆因为姜河,多次忽视了李静民。

他有了这个孩子以后,家里什么都全然不顾了。当时我绝不在他的视线里。”

姜昆因为孩子对李静民的忽视,让她本就难受的心情雪上加霜。

甚至有一回,因为去接姜河的事情,夫妻俩还产生了口角。

姜昆对李静民说: “这个孩子跟你有什么关系,也不用你看,你为什么不让我接?要你的孩子你能这样吗?”

李静民听到姜昆的这番话,眼泪噼里啪啦地往下掉。她觉得她什么都没了,万念俱灰之下,李静民甚至有了离婚的念头。而此时的姜昆,对妻子的情况一无所知。

姜昆太在乎姜河了。他一心想让这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找回自我,得到爱和尊严,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中长大,不让这个孩子在妻子那儿受到一点伤害和委屈。但他却没想到,这会对自己的妻子造成多大的伤害。

就如李静民所说,当时他们夫妻俩处于特别“干”的状态。而最先打破这个状态的人,是李静民。

“姜昆喜欢的你就得喜欢!” 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痛苦纠结的李静民。

通情达理的她明白自己舍不得姜昆,舍不得这个家,那么姜昆喜欢的那个孩子,她就一定要接受。想通了的李静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开始慢慢地接纳这个孩子。

察觉到妻子的转变,姜昆十分开心,并且为妻子的深明大义而感动。夫妻俩又恢复了往日的恩爱,同时还收获了一份亲子的快乐。

姜河虽然从小就被父母遗弃,但性格是十足十的好,乖巧贴心,每天跟在李静民身后,糯糯地叫着妈妈,还会帮李静民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性格本就温柔的李静民被一点点感动,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这个孩子。平时姜昆工作很忙,都是李静民在照顾姜河。有时候姜河生病了,李静民都会亲自去医院陪他,衣不解带地悉心照顾。

远在国外的姜珊得知自己有了一个弟弟,出乎意料地接受良好,时不时就给他买礼物。

姜昆夫妻俩不忙的时候,也会带着姜河去游乐场,还给他报兴趣班,看着他一点点的成长,并且为他的成长感到高兴和骄傲。

此时的姜昆和李静民,只把这次的收养当成了一个普通的善举。

他们不期望姜河能长成多么厉害的人物,也做好了姜河可能会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准备。但他们却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小姜河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惊喜。

姜河被收养之后,整个人如同脱胎换骨一般。他的个子长高了,脸颊也变得红润有光泽,不再是当初瘦瘦小小的模样。那个福利院里孤苦无依的小男孩,过上了有父母姐姐疼爱的幸福生活,有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完美家庭。

他的性格也一改之前的怯懦胆小,变得活泼好动起来。这对姜昆和李静民来说是好事,但也带来了烦恼。

与姐姐姜珊不同,姜河十分不爱学习。七八岁的他正处于爱玩的年纪,整天在学校里上窜下跳,每天都有用不完的精力,更没有心思去静下来读书。这就导致上小学的姜河成绩并不好。

面对不喜欢学习的儿子,担心他未来的姜昆和李静民可谓是操碎了心。

夫妻俩给他找家教,报培训班,这些都没用,姜河的成绩就是上不去。

就在夫妻俩为孩子的学习问题头疼时,他们的好友牛群提了个建议。他见姜河性子活泼好动,身子骨和身手都很好,便让姜昆送姜河去学杂技。

既然姜河不是学习的料,那就去学一门技艺傍身吧,这对孩子来说不是坏事。

姜昆一听,觉得此计可行,再加上姜河表现出了对杂技的兴趣,姜昆就下定决心,把姜河送去了国内最好的杂技学校---沈阳民族艺术学校。

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姜昆和李静民还在沈阳买了一套房,平日里有空就陪在儿子身边,节假日的时候一家子就一起回北京。

稚嫩的姜河,就在这家学校里一点一点的成长。学杂技是一项苦活儿累活儿,非常人坚持不下来,更别提年幼的姜河了。

那个时候,为了提高身体的柔韧度,姜河经常要忍着关节的疼痛,咬牙完成练习课程。不仅如此,为了练习高空平衡,姜河摔过很多次。小小的身体上,布满了青青紫紫的痕迹。

学艺之路漫漫,道阻且艰。姜河的努力和辛苦,姜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他并没有让姜河放弃。性格温和的姜昆,在教育孩子上十分狠得下心。

早些年的时候,姜昆就不顾女儿姜珊的强烈反对,掐掉了她的明星梦,把她送到国外留学。理由是小孩子不能过早地接触名利场,这对她未来发展有负面影响,小孩子就要好好读书。

因为这件事,姜珊和姜昆冷战了好多年。

现如今,在姜河的教育问题上,姜昆也展现出了身为父亲的魄力和坚定。儿子不是块读书的料,不读书也行,但既然选择了杂技,那就要把杂技学好,不能半途而废!

察觉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姜河再苦再难都坚持了下来,因为他不想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有道是: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努力学习杂技的姜河,很快就学有所成了。

2003年,姜河凭借在《车技》上的精彩表演,获得少儿杂技大赛一等奖;

2004年春晚现场,姜昆表演相声,姜河表演杂技,父子二人在全国人民面前,完成了第一次同台演出;

2005年,年仅11岁的姜河进入了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戎装加身,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杂技演员。

北京福利院里那个瘦弱的小男孩,终究长成了让姜昆骄傲的模样。

2006年,电影《我是冠军》上映。首映礼上,身为主演的姜河说到养父姜昆,语气满含感激: “一直很感谢义父收养我,这十年来他经常来沈阳看我,妈妈还给我买衣服,没有他们,我今天肯定不会拥有这么多的机会。”

姜河的话无疑让人十分动容。昔日,姜昆的善念成就了姜河,如今,姜河也把这份善念传递了下去。

他开始和父亲姜昆一起参加公益活动。2007年,姜昆和姜河又来到了两人相遇的福利院。将近十年的时间过去,当初和姜河在一起的那批孩子很多都找到了亲生父母,只有姜河,还没有收到亲生父母的任何讯息。

虽然已经有了养父母毫无保留的爱,但姜河心里还是对亲生父母抱有希望。

察觉到姜河心思的姜昆,和妻子商量过后,在各大媒体上刊登了寻亲启事,为姜河寻找亲生父母。

寻亲启事一出,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姜河是白眼狼,有人嘲讽姜昆白白替别人养了这么多年的儿子,各种流言满天飞,但姜昆从没在意过。

在姜昆看来,就算姜河要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也没关系,他只要过得好就行了。但让人遗憾的是,十五年过去了,姜河的亲生父母还是杳无音讯。

如今,姜河已经长大成人。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热爱的杂技事业,在舞台上发光发热。他还组建了新的小家庭,就像天底下最普通的儿子那样,一边照顾自己的小家,一边抽空去陪伴年迈的父母,践行着给他们养老的承诺。

在姜河的心里,关于亲生父母的执念已经渐渐淡去,充当他父母角色的人,永远是姜昆和李静民。

父母善良,儿女孝顺,相信他们一家,会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

都说亲情源于血缘,却不囿于血缘。在读到姜昆和姜河的故事时,对这句话的感受尤为深刻。

姜昆和李静民都是善良有大义的人,他们的善举,改变了孤儿谢潭的一生。如今,姜昆已年逾古稀,属于他的相声时代也已经落幕。但他的身边还有恩爱的妻子、懂事的女儿和孝顺的儿子,这些都足以让他安享晚年。

毕竟,人的一生兜兜转转,所求的不就是这些吗?正如姜昆自己所说: “人不能没有家,有小家才有大家,有大家才有国家,才有自己一个非常完美的人生。”

北京电视台《夫妻剧场》:二十五载爱与愁---李静民与姜昆

北京卫视《杨澜访谈录----人生相对论》:姜昆:喜剧是更深沉的人生感悟

沈阳今报:《我是冠军》沈阳开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