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4-05-13
蚌埠卷烟厂,原名为东海烟厂,是安徽最大的卷烟厂。该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由一家地方国营烟厂和一家公私合营烟厂合并而成。蚌埠卷烟厂不仅是一部闪耀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也是一部蚌埠地区烟草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烟草原产于美洲,16世纪明万历年间,由南洋传入我国。早在明末清初,凤阳开始种植烟草,至晚清烟田已遍全县。凤阳城西留守师和刘府小塔寺的“皮丝烟”,油分足、弹性强,誉驰黄淮一带。每年秋天,享有盛名的凤阳烟草,总是引来不少山东、河南和皖北的商人登门求购。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国初年,凤阳以产烟历史悠久、水陆交通便利,而被英美烟草公司看中。1917年,英美烟草公司派员携带烤烟种(佛光种)来到凤阳,经实地勘虚如查,选刘府官园村先行试种。为使烟农改种烤烟,外国老板们发放烟种,传授栽培方法,提供器材,介绍烘烤技术,援建炕房,高价收购烟草。优厚的经济收入,对生活贫苦的烟农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仅二三年光景,烤烟便在凤阳的刘府、武店和十五营一带,逐渐取代了晒烟的传统地位。
烟草生产季节性强。每年秋季收购上来的大量初炕原烟,仍含许多水分,易霉变,必须复烤,才能长久贮存,适应卷制工业均衡生产的需要。为此,英美烟草公司又于1919年在门台子买地100余亩,投资兴建一座工厂,专营烟叶收购和复烤,这就是人们熟知的门台子烤烟厂。经两年多的筹建,烤烟厂于1921年正式投产。建厂初期,厂内仅两栋仓库,一间大型烤烟房,内有5台团誉拦1.2吨的锅炉,一台7.5马力蒸汽动力带动复烤机运转工作,每日可复烤烟叶200担。当时,这在国内已是数一数二,在国外同行业中,也称得上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大工厂了。这家外资兴办的工厂,长年雇工20人,旺季临时招雇400人,平均每年开工不足4个月。工厂事务,托付予一个名叫王耀庭的天津人经管。武店地主王仰之,在凤阳一带人事熟、家资厚,也被英美烟草公司聘作经纪人。
随着栽培技术的广泛普及,烤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了30年代,烟田已越出县界,跨过淮河,延伸到定远、五河、怀远、灵璧。由于烟农的精心培植,加之良好的气候、土壤条件,烟叶品质也愈显优良,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凤阳烤烟,叶肥梗细,质地细密,烤制后,叶色金黄,香气馥郁,口味醇和,虽稍有杂气,但易燃烧,少刺激,属烤烟类中的浓香型。行家们喻之为“中药里的甘草”——甘甜、润喉、提神,是制作中档烟的上好原料,也是高档烟配料中不可缺少的一味。丰产优质的凤阳烤烟,在我国烟草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至抗日战争前夕,安徽凤阳及山东潍坊、河南襄城,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三个烤烟产地。
每年初秋,新烟出炕。英美烟草公司趁机压级压价,对烟农盘剥勒索。成千上万担廉价烟叶,在门台子复烤后,装入大木桶(一桶1000磅),随车源源运抵上海。其中少量的远涉重洋运往欧美,大量的在上海就地卷制成各种香烟,销行全国。
大来烟厂的兴衰
蓬勃发展的烟草种植业,为蚌埠地区卷烟工业的兴起准备了充裕的原料。进入20年代,津浦铁路通车已有10多年的历史。蚌埠,作为一个新兴城镇,已初具规模,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和粮食加工业等相继建立。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社交活动日益频繁,香烟(当时称洋烟或纸烟)比起旱烟和水烟,美观体面,携带方便,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交际场合,从而又为卷烟生产提供了商品市场。1925年,英美烟草公司的翻译范玉田,在太平街买下一块地皮和50多间房屋(今三十二中),另外吸收少量股份,筹措资金,从上海购回两部“花旗”牌卷烟机和部分设备,请来几位上海技工,办起一家卷烟厂,也就是蚌埠历史上最早的卷烟厂——大来烟厂。大来烟厂于1926年春开工,50多间平房改建成了车间和仓库。在撕烟、切丝、卷制、包装几道工序中,仅卷烟使用机器,其他均手工操作。全厂130多人,大多是当地无业市民,几位上海技工负责配料、操作和维修机器。生产原料,烟叶来自凤阳,盘纸、香精购于上海,烟包上的商标塌胡也在上海印制。大来烟厂首批生产“来富”牌香烟,这是蚌埠最早的一个香烟品种。“来富”牌是一种中档烟,烟包浅黄色,商标上画着一条狗,其意源于“猫来穷,狗来富”这句中国俗话。烟厂创建人范玉田原籍天津,虽多年受雇于英美烟草公司,但对卷烟生产不甚了了。工厂开业之后,因经营不善,产品质次价高,在市场上远远不是上海同类香烟的对手。第三年,范玉田病故。这时,工厂已经亏空,负债累累,为偿还债务,只得将厂房卖给了王仰之。王锐意图强,决心重整旗鼓,招杨树诚(即杨三,宝兴面粉厂老板)等人入股,募集股金,并对工厂的领导层作了大刀阔斧的改组,两个精通业务的宁波人被推举出来管理工厂:支起眉任经理,分管财会商务;桂宝鼎任厂长,过问生产技术。改组之后,生产渐有起色,产品销路随即打开。工厂日产香烟近10箱,产销趋于平衡。“来富”牌香烟在市场立脚之后,大来烟厂又生产一种“蚌精”牌香烟。烟包上画有一只河蚌,张开两翼蚌壳,其间立一古装美女。这一装潢设计,不但色调鲜丽,而且与史书所载沿淮盛产河蚌可育珍珠的传说相照应,想象力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20年代末,蚌埠市场出现手工烟。手工烟因不纳税,当时又称私烟。一些无业市民从烟行买来烟叶,又从商店买回盘纸和香精,自行切丝、配料,用手推子(简陋的卷烟工具,木制品)卷制烟支,自产自销。或摆摊出售,或沿街叫卖,或整包销出或论支计价,销售方式十分灵活。吸用者大都是搬运工人和进城农民。由于手工烟不纳税,价钱低,薄利多销,尚能养家糊口,所以至抗日战争前夕,手工烟个体户已发展到240家。
廉价的手工烟充塞市场,抢了大烟厂的生意,影响了当地税收。当局计划分四批取缔手工烟,两年结束。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这一计划未能完全实施。1937年春,中日战端一触即发,国内弥漫着战争气氛。为避战乱,大来烟厂决定迁出蚌埠,支起眉出面与刘府烟行老板李席珍洽商约定,暂租借其烟行维持生产。夏天,大来烟厂的机器设备陆续运至刘府安装。不久。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军大举入侵,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大来烟厂复工不到两个月,蚌埠沦陷,日军随即出兵凤阳。支起眉、桂宝鼎、李席珍丢下工厂去四川,厂房遂为日军占用,作为兵营。至此,开业12年之久的大来烟厂毁于战乱。
沦陷期间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烟草公司接管了英美烟草公司在沦陷区的全部资产,垄断了凤阳、蚌埠乃至整个华东的烟草收购业。当时的蚌埠烟叶收购点就设在宝兴面粉厂南边的大院内(今第三毛纺厂)。为了一家独利,沦陷区的私营烟厂也遭禁绝。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五个年头,禁令有所松弛。蚌埠和皖北市场香烟短缺,精于生财之道的杨三,买通日本军方,以大来烟厂股东的身份,把支起眉丢下的两部卷烟机从刘府运回蚌埠,同上海人周子林合作,在宝兴面粉厂院内开了一家卷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