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奏折的格式

历史考试要用啊
各位帮帮忙了
准备要高考了
可是格式居然连老师都不知道!

具体如下:

1、纸张

奏折用纸多为榜纸、本纸和毛边纸,统称素纸,均为竹纸。当时宣纸名贵,臣僚平常缮写呈奏用不起,也没有那么多宣纸可供。

2、奏折尺寸

奏折高一般为22cm,横宽为 10cm;另有一种小密折,高仅14cm,宽7cm。

3、字数格式

奏折每幅六行,左右两幅称为一扣或称一开。每扣12行,每行计20个字,低两字为平格,实写18个字,余两字作抬头之用。

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清朝顺治年间,以后普遍采用,康熙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扩展资料:

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清廷制订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使奏折制度更加完善起来:

1、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成后不得外传,否则治罪。

2、由宫中制作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

3、督抚以上大员的折子,派专人送到大内乾清门,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而不像题本交通政使司转呈;一般官员的折子,亦差专人送到雍正指定的亲信大臣处,由他们代呈,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雍正帝阅毕,作了朱批,折子由原渠道发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奏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2

格式:

奏折的内容包括言事,即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民政和突发事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件必须报告;对策,即中央和地方官员对日常和工作的看法、意见和方法。突发事件和意外事件;引见,即请安。

奏折的形式通常是素纸,封、底有折,故曰奏折,所以称为奏折。雍正时有奏折用黄绫,遂以“物力维艰”,请安折、贺表用黄绫封面,红、黄纸,“以示汝等郑重也”

康熙年间,只有少数亲属和高官有权奏乐。雍正朝为了扩大耳目,有权演奏千余人,逐渐形成了具有四种以上素质的合格演奏的高官。如在戊戌变法时谭嗣同、康光仁、梁启超等均授军机章京衔正四品,因此可以直接上奏给光绪皇帝。

扩展资料:

奏折按其内容可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4类,其公文程式各有不同。它在康熙时及雍正初年,原无一定规则与程式,也未列入国家的正式官文书之内。京内外官员,不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折奏事和谢恩。

奏折一般都有皇帝的朱批,或者代理皇权人(太后,权臣,顾命大臣等,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有些是有意压着不发的或者没必要发的除外。

奏折用纸多为榜纸、本纸和毛边纸,统称素纸,均为竹纸。当时宣纸名贵,臣僚平常缮写呈奏用不起,也没有那么多宣纸可供。奏折高一般为22cm,横宽为 10cm;

另有一种小密折,高仅14cm,宽7cm。奏折每幅六行,左右两幅称为一扣或称一开。每扣12行,每行计20个字,低两字为平格,实写18个 字,余两字作抬头之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奏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4
大体格式是,
  开头:臣(某某)启:
  正文:(叙事)

  结尾:叩请圣裁
  官职+姓名
  时间

  李鸿章在美国大选时上的奏折(作为例子)
  臣李鸿章今有一本起奏:
  臣近闻西夷米国,国君甑选,荒唐之极,笑煞万邦,恰如我天朝廷议:夫君者,天子也,天命归也,彼既竟假草民之手,必无正统之续,此一奇也;其当朝者任由一庶人质训国事,渔樵对答,实闹剧耳,狎客相舞,互暴私隐,取悦庶民,成何体统,此二奇也;外患未除,内创犹存之计,不思安稳之国策,却墨守四年轮替之成规,更迭朝廷重臣,殊为不智,此三奇也;更勿论商贾献金、财阀捐募,其劳民伤财不一而足。
  今我朝亦有不肖辈,竟妄论应师此法,谬之甚矣。彼西夷米国,立国非长,其民愚钝,其酋乖张,如此蛮夷,何德以效?想我天朝,巍巍数千年,不行此法,未见其患,官清吏廉,国泰民康。我朝自太|||祖开国,施仁政于蛮夷四方,频谴能匠出使宣威,终至蛮荒匪酋亦云:泱泱大清,吾友也。先帝尝曰:鞠躬为民,至死不渝。亲以身践,万世流芳。
  且夫,国事者,岂黎庶可知也,未历宦场,不明世事,亦非嫡属,即贸然以国相托,几近儿戏。况禅让古法,不合今时,尧舜之说,宵小所乘,西夷名曰民|||主,实未开化,臣乞陛下,悯恤万邦,早谴天使,将我朝圣制,向其宣扬,其途虽遥,其事弥坚,臣虽不才,愿勉力前往。臣复乞陛下,早定嗣承,上合天心,下安社稷,述著文字,明证典章,诚惶诚恐,微臣草上。
第3个回答  2008-06-01
看看<<出师表>>,也算奏折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5-05
有汗青专家就说,每个皇帝批复奏折都不合,除与内容相干外,还跟皇帝的文明程度与小我经历有关。康熙好学,很多轨制都是他阿谁期间拟定的,事前也没有端方说要若何批复奏折,康熙对比聪明,就构成了本身的一套干事编制,因为需要措置的任务多,所以奏折上的批复就会简单一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