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是从哪迁来的,祖籍是哪。。

如题所述

在城市发展论坛上说这个话题,实在是对论坛的大不敬。但见某些人总愿与青岛比来比去,把大连人承不承认是东北人当成热门话题没完没了的“炒”来“吵”去,忍不住想说几句。

古槐的户口本籍贯那栏填写的是山东,但好多年以前就与山东攀不上亲了。或许有人身在大连不认为自己是东北人,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大连的行政区划在东北。

东三省好象只有两个城市的市民出门在外不说“俺是东北的”,而习惯说自己城市的名字,一是哈尔滨,二是大连。但这并不代表否认自己是东北人。

这两个城市的人对外直呼自己城市的名字而不把东北挂在嘴边,道理很简单。一是对自己居住城市的热爱,二是这两座城市受外来文化影响最大。

据说大连人有70%人口的祖籍是山东,不过,如果没有孔子那样世代家传的家谱做担保,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长,各个朝代变迁、移民、战乱、自然灾害,谁能准确地说清楚自己祖上的籍贯?

自古以来,长江以北地区战乱不断,金与蒙古族部落一直以来和和打打、杀来杀去或联姻修好,金把蒙古族制服之后差点灭了宋,北方的大部分领土被金占领,被逼无奈的皇帝都跑到了南方。

后来成吉思汗降服金,其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统一了中国版图。再后来是赶跑了成吉思汗后代的明朝。再再后来金的后代改国号大清,又有了清朝。一来一去几百年的历史,山东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没准儿山东的好多人祖上还是东北呢。

古槐这样说,也许山东人不服,也许户口本籍贯那栏填写山东的大连人不服。不信你脱下袜子看看自己的小脚指头,看看小脚指头的指甲盖与其他脚指甲盖是否一样平整?不一样就对了,纯正满族人的小脚指甲盖是两半的(不平整)。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历史变迁,民族同化、通婚,想准确说出祖上的历史很难。身在哪个城市无所谓,居住在那座城市也无所谓,你感觉哪个城市好就在哪呆着,只要不犯法没人管你,但不要忘记自己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也许你手中还攥着暂住证,还不是你居住城市的常驻人口,如果有耐心,保存好那个让你不满意的暂住证,如果你长寿,再过一百年,没准儿就成文物值银子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18
河北,很明显是河北迁过去的。
第2个回答  2013-06-03
山西洪洞县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山东人历史
石器时代:
沂源县发现的距今四五十万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为直立人在中国的例子之一。山东石器时代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汉字的较早发掘品目前追溯到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原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龙山文化的陶片。

商周
夏禹分九州时,山东属于青州。
商朝建立之前,山东西、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动中心,也是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之一;对山东东部未华夏
孔子
化的东夷人,商王朝通过盟国奄国、薄姑国等对其进行统治。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辅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齐(侯国);武王之弟周公则封于鲁(公国)。
齐国定都营丘,后改名临淄,据《左传·僖公四年》,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黄河)、南至于穆陵(今沂水与临朐交界处)、北至于无棣(今河北盐山)”。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融合“东夷文化”、“因其俗,简其礼”,“举贤而尚功”,务实革新、兼容并包,国力相当鼎盛。齐国的工商业与技术如纺织业也非常发达,有“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
鲁国都于曲阜,其疆域在《诗·鲁颂·宫》中描述为“泰山巖巖、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鲁国秉承周朝礼乐典仪,是尊尚仁义、传统、伦理、人和的“礼仪之邦”。
齐鲁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大量贡献及深远影响。生于鲁都曲阜的孔夫子在这里开创了儒家思想,成为后来中国社会框架与价值观的基石。蚩尤(中华先祖之一)、孔子、孟子等都是齐鲁两国对中华文明多方面贡献的杰出代表。[3]

春秋
山东境内还有其他许多小一些的诸侯国,仅见于《左传》的就有55国之多,其中疆域及影响较大的有莱、莒、邹、滕、曹等国,他们后来多被齐、鲁两国并吞。进入战国时代,齐国成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都由齐、鲁两国拥有。及至公元前221年,齐国成为最后被秦国吞并的诸侯国。
山东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誉,早期就有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秦汉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山东的粮食不断沿黄河西溯,供应关中。是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临淄、定陶、亢父是全国的三大纺织中心,大量精致的纺织品自此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

秦汉
秦并天下,分天下为36郡,其中在山东地区设置了齐郡、东郡、薛郡、琅邪郡。
汉武帝划分天下为十三州,其中在山东地区设置了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徐州、兖州。及至东汉、曹魏、西晋。

南北朝
晋室大举南迁,东晋十六国北朝时期,至少几百万华北人民迁徙往南方、东方,大量北方、西方游牧民族进入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等地,北方的民系出现巨大变化,山东地区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占领。淝水大战过后,山东回归东晋,东晋设置幽州于广固,不久被慕容德攻占。义熙六年(410),刘裕平定南燕,复置青州和兖州。
南北朝时期,争战频仍,经济破坏。刘宋时,增置冀州治历城。其后入于北魏,改冀州置齐州。北魏亡,属北齐,不久为北周所并。

隋唐
山东恢复发展。当时主要属于河南道(河济以南属河南道,以北属河北道)。开元天宝年间,每年都有几百万石的粟米运至关中,而青、齐等地的物价仍远低于中国其他地方。唐代兖州的镜花绫、青州的仙纹绫,都是驰名全国的精美织品。至唐后期,战乱又起。

宋金
宋初,山东隶属于京东路和河北路,后又增置京东西路,曹州、郓州属京东西路。
金人分山东东路及山东西路,东路治益都,西路治东平。金朝剥削严重,加上受到不断的外来侵扰及野蛮统治,社会与经济处于滞退状态。金代人口约144万户。

元朝
到元代,只有126万人、38万户,与金代相比,人数减少约87%、户数减少约75% 。山东地界置益都路、济南路等。

明朝
明朝开始设立山东布政使司(当时包括辽东、北京、天津及河北)。明初光复时,山东“多是无人之地”,政府奖励人民垦荒。南直隶的徐州道、太仓道、颍州道,由山东管理。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耕地面积有7240余万亩,是北宋时期的2.4倍,居全国第三位。1421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济宁和临清由于漕运的发展而繁荣起来。

清朝
清初设置山东省,“山东”才成为本省的专名。[4] 到康熙年间,耕地达到9000余万亩。1860年代,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放口岸。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占威海,北洋海军全军覆没。1898年,青岛和威海分别租借给德国和英国。德国修筑了从青岛通往济南的胶济铁路(1905年)与津浦铁路北段(1911年),把山东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99年,义和团从山东兴起,攻击遍布山东省的西方传教士。清末,面对俄国和日本的威胁,东北终于向汉族移民开放,加上民国初年张作霖的鼓励措施,在100年间有为数上千万的农民闯关东谋生,成为今天东北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
1914年,日军从德国手中夺取青岛。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归还中国。1930年,国民政府从英国手中收回威海。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日军占领山东铁路和城市,共产党则在山东建立起沂蒙等解放区。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思源早在1945年6月便秘密入鲁,并在9月1日返回济南。
1946年10月下旬,何思源调任北平市长,10月23日,王耀武正式上任山东省政府主席,11月1日,王耀武宣誓就职。在王耀武主鲁之初,蒋介石三次莅济巡视,并进行频繁接见与视导,与王耀武长时间私谈。1949年6月2日,美军从青岛撤退后,解放军进驻该城。

现代
1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通令,山东部分地区划出,与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区成立平原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平原省,由中央直接领导,今山东的菏泽、聊城等地区划归平原省管辖。
1952年撤销平原省,菏泽、聊城、湖西3专区划归山东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