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记载夸父逐日的故事的地理问题。

《山海经》中记载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那么应该是往西走,“饮于河渭”,渭水在渭南以西,那么夸父至少应该走到了渭南地区。“北饮大泽”,大泽在雁门山,雁门山在山西省(太原以北)。这里都还能理解,但是“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有名桃林,桃林位于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问题就是:夸父到底走到哪里了?是渭南以北?那又怎么会把手杖扔到大别山去?

夸父部族应当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肯定已经认识到了阳光决定了季节,决定了农业以及其它的生产活动。那么,在太阳落下的禺谷里,阳光是最充足的,对于因资源不足而面临困境的夸父族人,迁移到那里去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不幸的是,他们却走进了沙漠。沙漠之中,到处是黄色的沙丘,白天一片酷热,又十分缺水,干渴令人难于忍受。从记载上看,他们在沙漠中找到了河流,并把这条河的主干叫黄河,源头的分支叫渭河。这种河是在夏季由远处高上的冰雪融化汇集形成的,是季节河。随着时间推移,由夏入秋,气温下降,冰雪融化减少,就会变浅,干涸。当夸父族人发现河水突然迅速变浅,水面变窄,水量不断减少时,他们明白赖以生存的水源就要消失。是坚持前进,还是退回去?夸父决定:留一部分人在绿洲,其他的人在夸父率领下,向北,去寻找大泽。很有可能,他们看到了海市蜃楼,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是一样的:向北走,还是沙漠。沙漠是严酷的,又是漫无边际的。在跋涉中,体力迅速下降,又没有足够的水。最后,夸父和他所率领的族人都倒在沙漠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3
那就只能想象了,在这个神话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描写,但夸父应该是个身高千丈的巨人,不然他怎么能“逐日”,而且“河渭”之水都不够他喝的,所以他临终时悲怆地把手杖向左边一扔而“化为邓林”也是有可能的。再一个就是《列子》中有“邓林弥广千里”之说,而毕沅把邓林局限于桃林实在难以令人信服,邓林应指古邓国土地上的森林,地域大约从今河南南阳至湖北襄阳一带,这才与“弥广千里”相符,而邓国早在夏朝时就已经存在了,早于《山海经》的成书年代,所以《山海经》中用“邓林”代指那一带的森林是很正常的。追问

如果说邓林指的是河南南阳至湖北襄阳一带,这个地域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夸父是朝着雁门山走的,怎么说也在黄河以北,怎么会把手杖扔到靠近长江的地方呢?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