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轨的后裔现在分布在哪些地方拜托各位大神

如题所述

301年,凉州大姓汉族人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313年封西平公。314年张轨子张寔袭位。西晋灭亡后,仍然拒守凉州,成为割据政权。 晋惠帝时,张轨为凉州刺史,治姑臧。延用当地有才干的人共同治理凉州,课农桑、立学校,阻击入侵的鲜卑部,保境安民,多所建树。自洛阳沦陷(311)后,中原和关中地区人民流入凉州的很多。他于姑臧西北置武兴郡,分西平(今青海西宁)郡界置晋兴郡,以处流民。又铸五铢钱,通行境内。314年病死,长子张寔继任,晋愍帝司马邺任命寔为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西平公。西晋亡后,自317年起,张氏世守凉州,长期使用晋愍帝的建兴年号,虽名晋臣,实为割据政权,史称前凉。 张姓在中国为第三大姓,仅次于李姓和王姓,人口总数近1亿。张姓始祖名挥,是黄帝之子少昊的第五子,他发明了弓,在狩猎时代可谓功盖天下,黄帝封他一个专管制造弓的官,叫弓正,又赐他张姓(意即张弓),张挥即张姓的始祖。 张轨是西汉赵王张耳的十七代孙,张老后裔,张耳字士彦,明敏好学,西晋为五品官,封赵王候,家世孝廉,以孺学 显。张轨祖父张烈,父亲张显任太官令。张轨是十六国时期前凉国奠基人,八王之乱,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任凉州刺史,受中书监张华器重,镇压鲜卑族人民 的起义,“斩首万余级”,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威著西州,化行河右”,使凉州成为西晋末年中国北方的一块乐土,于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士庶纷纷“避乱 而来,日月相继”。张轨死后位传子孙,张茂永元四年,张骏文王太元廿五年,张重华恒王永乐十一年,张耀灵、张祚前主和平二年,张玄靓冲公王太始九年,张天 锡后主悼公太清十四年,张太像共七宗族立朝登位七十六年,接受东晋封号“官非王命,位由和议”行施独立政权,历史上称为“前凉”。张骏称假凉王,立清河 国,在姑臧(甘肃威武县)建造宫殿,设置百官,铸制铜币,控制陇西、西域、姑藏大型区域,安定张氏在中原大乱时保守一州平安,开国称孤,政刑已出,威震西 陲,是清河张氏最为辉煌史页。 张轨是安定乌氏人,乌氏县在魏晋前置平凉西北,魏晋时已迁至泾州东,张轨无疑是今泾川人 以1996年版《泾川县志》论,泾川张姓为全县第二(次于王)大姓,王姓5639户,张姓4185户。全县33万人,共7000多户,张姓约2万多人。全县共有255个姓氏。 全县张姓户数占第一的乡镇有三,高平镇(共74姓)、荔堡镇(共112姓)、合道乡(76姓),均处一望无际的塬面,自古稳产高产;而川道以杂姓居多,山区大多住着人口极少的姓氏,如亢姓、力姓。历史上著名的泾州大姓还有胡、席、梁姓,现在多住在塬边、半山半塬、半川半山间,且均为数百户或百户以下。高平地处312国道旁,塬阔土厚,自古以集市闻名,至今有3万人出入赶集;荔堡更是万人以上的大镇,农、商、工均发达,富庶;合道乡塬面更广,地处著名的古道“合道”旁。除三乡镇以外,玉都镇有整村张姓的村数个,与丰台相邻。丰台则有“张观察”以姓冠名的整村张姓等村子,荔堡有“张茂才”为村名的整村张姓的村子。高平镇胡家峪村,塬地极多,整村千多人均为张姓,但村名以“胡”为村名首字,是否是泾州大姓“胡”减少后,张姓代之。 这个现象说明,张姓人生存、发展能力强,所居之地都是耕地面积(塬地)广阔的好地方,宜农宜商宜交通,而未在山区小川间,山村间几乎无群聚张姓。 张轨家族从曹魏时期到泾川距今已1800多年,在泾川一带肯定已是个非常巨大的家族。张轨及其子孙在前凉执政,大多数还应该生活在农村。如今,大多数生活在泾川的张姓人,应该说和张轨家族有关。

求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