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如题所述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党政分开:

是指政党系统与国家政权系统的分开,不仅包括执政党与政府,还包括与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的分开,党政分离是实现自由民主的一项重要举措。

党政分开,有中央、地方、基层等几个层次的内容。

(1)党中央,要对各方面工作实行政治领导,即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内政、外交、经济、国防等重大决策方面实行领导,并向中央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2)省、市、县各级地方党委,应在执行党中央统一路线和国家统一政令的前提下,在本地区实行政治领导,具体规定了五条职责。

(3)乡镇一级的党政分开,打算有意识地推到县一级关系理顺后再加考虑。

(4)企业党委,一律起监督保证作用;事业单位的党委,随着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执行,逐步转变职能,起监督保证作用。

权利下放:

针对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集中于领导机关的弊端而提出。

权利下放的总的原则是,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由下面决定和实行。

这里所说的“下面”,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指地方;在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关系上,指企业事业单位;在党和政府同群众组织的关系上,指群众组织。

精简机构:

精简机构是指为了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而精简政府工作机构。政府机构庞大臃肿,层次过多,职责不清,互相扯皮,是形成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我国政府工作机构的精简是从上而下进行的。精简过程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机构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它的目的是使我国的各项制度和机构更加健全,更加成熟,更加有效,绝不能不利于或有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因此,机构改革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2、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机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途径,机构改革反映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精简机构必须走群众路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减少改革阻力。

3、要精心设计改革方案,进行试点,稳妥前进。机构改革虽然刻不容缓,但也不能仓促上阵。机构改革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总结过去的经验,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并进行充分的理论论证,为机构改革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试点工作,然后逐步推行。

4、要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一关键。政府职能是指政府机构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所具有的职责与作用,它是建立政府机构最基本的依据。在机构改革中应该下放权力,划清职责范围,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部门应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怎么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政务,理顺关系,使得机构精简有了依据,避免重复机构改革过去“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

5、要注意被精简人员的安排。机构改革直接涉及几百万人的下岗分流问题,如何安排他们,将最终影响着机构改革的成败。对于机构改革的人员调整和安排问题,邓小平提出:一是组织各种训练班、培训班,使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开辟新的就业领域,重点是面向企业,加强企业;二是建立退休制度,对于达到离退休年龄的干部,要严格按规定办理离退休手续,从而为年轻人让路。

6、要有秩序地配套进行,不能单兵作战。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必须有秩序地进行。同时,机构改革也要全盘规划、配套进行,不能孤军深入,必须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相配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取得最后的成功。

提高效率:

指改变党和国家的组织机构臃肿重叠、层次过多、职责不清、缺乏效率的状况,做到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运转协调,灵活高效。

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按照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要求,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

在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切实解决分工重叠问题,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取得进展。在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方面也有一定成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作用有所加强。

拓展资料:

党的十八大从我国改革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出发,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只有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思想和工作部署,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资料: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27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在1986年6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会议的主题是听取端正党风、纠正不正之风的工作汇报。邓小平在谈话中阐述,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而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领导,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二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三是精简机构;四是提高效率。

为保证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轨道,邓小平特别强调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的和前提条件。他说:“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他又说:“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尤其强调“我们的政治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

一,党政分开。党政职能分开,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地走向制度化。

“党政分合”中的“分”。“分”,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因为原有“党政合一”带来的弊端。1978年,邓小平根据几十年党政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党政合一”和实行“党政分开”的问题。他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的主题报告中指出,过去“加强党的领导,变成了党去包办一切、干预一切;实行一元化领导,变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变成了‘一切统一口径’。”对此,必须进行改革,实行党政分开。1980年8月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中,邓小平系统论述了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指出,要“真正建立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今后凡属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都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讨论、决定和发布文件,不再由党中央和地方党委发指示、作决定。”同年12月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邓小平说:“从原则上说,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这些论述表明,邓小平认为,党的领导职能和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就只有最为基本的两项,一是提出国家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确立政治方向和目标;二是决定国家机关的重要人选。1986年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这说明,党政分开的基本要求,就是科学地认清党政职能的性质和职权范围,克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机构重叠、职责混淆等问题,党委不再对行政进行干预,集中精力管好大事,从而建立新型的党政关系。

二,权力下放。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针对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集中于领导机关的弊端而提出。权力下放的总的原则是,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由下面决定和实行。这里所说的“下面”,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指地方;在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关系上,指企业事业单位;在党和政府同群众组织的关系上,指群众组织。

权力下放主要是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权力过分集中,既有同一个层次上横向的权力集中问题,也有上下级之间纵向的权力集中问题。就横向集中来说,旧体制的特点是行政、经济、文化组织和群众团体的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集中于几个书记,书记的权力集中于第一书记;就纵向集中来说,是一切下级的权力集中于上级,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因此,要解决党和国家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既要从横向上,也要从纵向上将权力下放。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这是由以往高度计划的产品经济体制造成的,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要求将权力过分集中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权力合理配置。权力合理配置的方向是实行分权和放权。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分权和放权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必须沿着这样的方向往前走。

总之,政权机关内部应调整权力结构,提高立法机关的地位,加强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削减行政机关的权力。

三,精简机构。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要求,合并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部的专业机构,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间接管理为主。适当加强决策咨询和调节、监督、审计、信息部门,转变综合部门的工作方式,提高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调节控制能力。精简机构是指为了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而精简政府工作机构。政府机构庞大臃肿,层次过多,职责不清,互相扯皮,是形成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我国政府工作机构的精简是从上而下进行的。

通过整合机构、优化职能,进一步形成面向基层、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格局,有利于聚焦工会法定职责、强化维权服务职能,突出农民工入会和服务工作;有利于强化指导职工群众参与经济建设、劳动竞赛和安全生产等职能,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劳动创造和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和工会工作,推进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有利于适应互联网迅猛发展和职工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的趋势,统筹推动工会网上工作;有利于应对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等新情况,强化联系和引导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职能,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有利于推动全总直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发展,增强服务基层和职工的能力。

四,提高效率。提高效率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指改变党和国家的组织机构臃肿重叠、层次过多、职责不清、缺乏效率的状况,做到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运转协调,灵活高效。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按照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要求,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在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切实解决分工重叠问题,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取得进展。在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方面也有一定成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作用有所加强。

邓小平在中国全面铺开改革的时候,分析了中国的优点和缺点。他认为:“我们的优点是决策效率高,缺点是办事效率低。”

三十多年来,中国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精简机构,推进了机构改革;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提升了公务员队伍素质;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完善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些改革无不是针对具体问题,切实解决党在执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弊端和不足,这使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带有鲜明的求真务实特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起步,是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不断推进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而不断取得新成绩。

资料来源   

人民网: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3095754.html

中国改革论坛:http://www.chinareform.org.cn/gov/governance/Report/201208/t20120824_149135.htm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5377276.html

http://theory.people.com.cn/GB/68294/120979/120980/7176629.html

第2个回答  2017-12-04
总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
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目前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目前发展的是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
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目前发扬的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这一条是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不积极就要被饿死)。
具体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这些东西,本质上几乎是资本主义国家所目前特有的,而曾经的社会主义中国和目前的社会主义中国都不曾有过.
如此看来,政治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完全,彻底,干干净净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第3个回答  2013-05-20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中国言实出版社 《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识竞赛500题》)http://4a.hep.edu.cn/NCourse/sg/dxptheory/content/chap6/6.7.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