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唐代宦官高力士“生平无大过?

如题所述

民间对高力士的种种传说与判断,多数来源于“小说家言”,讲的是人情世故和道理,与历史事实有很大的不符。比如,对于唐玄宗与杨玉环身边的宦官高力士,就属于明显的漫画式传播,带有民众群体的成见与不自觉的歪曲式理解,这种理解甚至连基本常识都不顾,很少人去追究这种成见是否符合逻辑和常识。

谨慎机敏

高力士从小聪敏乖巧、善于察言观色,他在动荡的时局中生存下来,并成为唐玄宗的亲信。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祖籍广东。高力士的曾祖父名冯盎、祖父名冯智玳,父亲冯君衡任潘州刺史。

这样的家庭和身份,按说不会送子弟去做宦官,岂料在唐长寿三年即公元694年2月,有人向朝廷诬告说岭南流人谋反,其时已是武则天掌权,武则天便派司刑评事万国俊领监察御史衔前往岭南查处。

万国俊到了广州,将抓到的300多流人赶到江边全部斩首,过去与这些流人有来往的人也受到牵连。时任潘州刺史的冯君衡就因此受到惩处,满门被抄。冯君衡年仅11岁的儿子冯元一,免死,但被阉割,送入长安入朝当了宦官,改名力士。

家破人亡的力士,性格倔强却聪明伶俐,不久就得到武则天的赏识。伴君如伴虎,力士虽然聪敏乖巧、善于察言观色,但还是不慎犯了小错,挨了一顿鞭子后被逐出禁宫。后来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从此称高力士。

高延福出自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门下,因而高力士也能常往来于武三思家,后来终于得到武三思的帮助,一年以后高力士就被武则天召回宫中。遭受挫折的高力士更加谨慎缜密,且善传诏书,深得上下喜欢,不久就担任了宫阉丞这一官职。

唐朝自武则天当政,局势多有变故,武则天死后,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各种政治势力斗争十分激烈,政局极不稳定。景龙二年即公元708年,当时的临淄王李隆基在自己的藩邸召集才勇之士,积累力量,蓄势待发,图谋帝位。

善于观察局势和识别人才的高力士看准了李隆基背后的政治实力,也看准了李隆基是个能成事的人,于是尽心巴结,为李隆基明中暗里办了不少事,很快就被李隆基引为知己。两年以后,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诛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以及武氏党羽,拥自己的父亲李旦复帝位。李旦其人才能平平,但谦虚、能忍让,有自知之明,一生三次让出皇帝位,因而死后谥睿宗庙号。其大“睿”,就在于能在自己众多的儿子当中,立李隆基为太子,成就盛唐基业。

李隆基当上太子,高力士有参与谋划之功,因而被提拔为朝散大夫、内给事,掌管宫内百事,常侍太子左右,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又过了两年即公元712年,高力士又协助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将太平公主及其死党铲除。这一仗的胜利,高力士因功升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到了李隆基正式当上皇帝的开元初年,即公元714年,加封高力士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高力士权倾朝野,各地进奏的文表,必先呈报高力士阅后才能进呈皇帝,一般的小事他就自己做主给办了。于是全国上下纷纷讨好高力士,就连历史上有名的李林甫、杨国忠等也都是因为巴结上高力士才官居高位的。玄宗皇帝的太子李亨称高力士为“二兄”,至于皇室诸王、公主、驸马等皇亲国戚则尊称高力士为爷、翁等,唐明皇李隆基也不叫高力士的名字,称呼他:将军。

高力士还结过婚,娶妻吕氏。吕氏因为嫁给高力士,他的父亲和弟弟都当了大官。吕氏的母亲去世,葬长安城东,葬礼十分隆重,朝廷内外看着高力士的面子,争相前往祭奠,自吕家至墓地,送葬的车马连在一起,十分壮观。

陪葬玄宗

在荣与辱大起大落的时代,高力士做到了一个古代忠臣的所能做的一切。高力士侍奉玄宗,深受信任,掌握大权,并不是凭着一味的逢迎和巴结。而是虽身为宦官,却能在关键时刻对唐玄宗起到政治上的有力帮助和情感上的倾心关怀。

高力士虽为阉人,却有非凡的政治眼光和决断性格。唐玄宗即位之初,尚能有所作为,后来的太平景象也慢慢地将这位有所作为、有才华的皇帝陶醉了。天宝4年,年过花甲的唐玄宗纳了自己的儿媳妇、27岁的杨玉环为妃,为“脏唐臭汉”增添了有力的注解。

玄宗逐渐沉迷声色,又昏庸任用奸邪之人。作为皇帝信任的高力士不仅仅伺候皇帝和贵妃的起居,更重要的是多次给皇帝忠告。开始玄宗还听,说得多了,皇帝就不高兴了。后来果然招致安禄山、史思明判断,玄宗痛悔不已:“悔初不听卿言,致有今日之祸!”

安史之乱,危及两京,唐玄宗避乱入川,仓皇逃跑,途经马嵬坡,将士哗变,杀死了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又协迫玄宗杀杨贵妃。要江山还是要美人,玄宗犹豫不决,气恼无奈之下,责问将士:杨国忠就算该死,有杨贵妃什么事?高力寸二劝说玄宗:“贵妃固然无罪,然将士已杀其兄,妃在君侧将士岂能自安?今将士安则陛下安,陛下安则天下安。”玄宗遂赐杨贵妃死。

安史之乱平息以后,改朝换代,玄宗被迎接回朝,并尊为“太上皇”。儿子肃宗不希望太上皇管朝政,儿媳、肃宗的皇后张良娣及太监李辅国就暗中配合,常常挟制迫害玄宗,一般旧臣,早都忙着投靠新主子邀宠去了。倍感寂寞的唐玄宗,左右只有一个人陪伴,那就是高力士。

.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太监李辅国强迫玄宗迁居西内太极宫,玄宗骑马行至武门,五百名禁兵,乒执雪亮的兵刃挡住道路。玄宗受了惊吓,掉下马来。高力士勃然大怒,走上前去面斥李辅国:“上皇四—卜年太平天子,尔欲作弑君贼乎?”他的气慨把李辅国镇住了,语塞而退。玄宗握住高力士的手流着泪说:“今口若非将军,朕几乎不保!”

高力士的行为,深深得罪了李辅国,不久李辅国就勾结张良娣私下诏书,将高力士强行从玄宗身边拖走,流放到了巫州(今湖南黔阳县)。这时候的高力士已是77岁高龄。高力士在流放中,写了一首诗,这是世上仅存的一首涛高力士的诗《感巫州荠菜》:“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他托物言志,表明自己无论在哪儿,无论是什么处境,都忠心不改。

两年后,高力士遇赦赐还,回京城长安途中,得知玄宗已经去世,大为悲痛,痛哭不已,绝食呕血而死,终年79岁。应当说,这个荣与辱大起大落的著名宦官,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做到了——个忠臣的所能做的一切。肃宗死后即位的代宗皇帝依照唐玄宗的遗诏:令高力士死后陪葬泰陵。

高力士一生对唐朝有贡献,但也对造成安史之乱、国家动荡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各方面文献资料都表明,这个聪明的宦官,有时候头脑倒比皇帝还清晰,站在封建正统的角度分析,他倒没有专权祸国、图谋废立等不轨的行为,《新唐书》上说他:“生平无显显大过”,也算是公平的评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