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雷达体系?

请详细介绍我国雷达的历史及现役状况?以及我国雷达的分类及作用?

我国从六十年代开始即开展相控阵技术的研究,并于七十年代研制成功7010大型远程相控阵雷达,曾出色的完成了观测美国天空试验室和苏联核动力卫星殒落任务,引起世界重视(相关资料可查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文章)。在九十年代又研制出YLC-2全固态相控阵远程警戒雷达(第二届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览会上展出)。这些成果都反映了我国在相控阵雷达研制上的进步。不过,相对于一些陆基和舰载的大型雷达来说,机载相控阵雷达的技术难度要大得多,主要难度又集中在小体积T/R组件的研制上。据介绍,607所和电子部14所在机载相控阵雷达的研制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相控阵雷达的数据处理部分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T/R组件的生产,尤其是成本控制上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据顾诵芬院士在前不久的介绍,国内目前单个T/R组件的生产成本要达到数万人民币,这样,光雷达天线的造价就已经是天价了,而美国目前已经将T/R组件的生产成本控制在四五百美元以下,因此我们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对比美国的发展历程,我们要研制出AN/APG-77级别的雷达,可能要到2010年以后。相对来说,无源相控阵雷达的技术难度要小得多,因此在研制出实用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之前,完全有可能采用无源相控阵雷达作为过渡产品。而且,即使有源相控阵雷达研制成功以后,无源相控阵雷达作为一种低端产品,仍然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我国在航空电子产品上起步晚,发展慢,一度和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非常大。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们奋起直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机载火控系统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

  1、 70年代研制的系列瞄准具,装备在我国早期的战斗机上

  2、 80年代研制的平视显示器火控系统已经装备部队

  3、 在国内七五、八五预研的基础上,研制了具有第三代战斗机水平的综合火控系统,被新研制的飞机普遍采用

  4、 从九五开始的基于“宝石柱”系统构型的新一代综合武器火控系统的预先研究,主要为下一代战斗机火控系统进行技术储备。

  在十五期间,我国将进行针对世界第四代战斗机火控技术开展重点研究,其中有源相控阵雷达将是第四代战斗机火控系统的技术基础。对比近期中国国防工业各个领域的许多重大进步,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科研人员,能在不久的将来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斗机雷达。 1980年4月,国际雷达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中国也受邀出席。对于中国首次在类似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亮相,与会的学术专家纷纷做了猜测,但他们对刚刚开放不久的中国及其雷达同行没有什么认识,也谈不上尊敬。没有想到的是,在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的一位貌不惊人的老人用流利的英语从容地作了题为“中国雷达技术研究发展概况”的报告,而内容之精深更让许多国际上驰名的雷达专家刮目相看。中国当时掌握的雷达技术水平,远远超过了世界对他的预料。外国专家们纷纷表示愿和中国同行进行技术交流,这样,就打开了中国和其他国家进行雷达技术交流的窗口。  发言的老人,叫做张直中,中国著名雷达专家,工程院院士,他是新中国第一台雷达研制工作的负责人,也是“神五”“神六”等航天技术“天眼项目”的负责人。而无论第一部雷达还是天眼,其“故乡”都是南京。  1950年年底,当时在重庆某研究所从事电子通信技术研究的张直中被调到当时中国唯一从事雷达修配的单位——南京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前身),目的是迅速研制出国产雷达,保卫国家领土安全。张直中不辱使命,在他的带领下,1953年,第一台国产中程警戒雷达研制成功,并马上批量生产被送往保卫祖国的前线。1964年,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单脉冲跟踪雷达。  曾到英国学习雷达技术  今年92岁高龄的张直中老人如今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他向记者回忆起了当年中国研制雷达的经过。  1950年,张直中刚来南京的时候,十四所仅负责修配侵华日军和美国提供给国民党而遗留下来的雷达,远远不能满足国防对雷达的需求。当时整个十四所上下都弥漫着迅速研制出国产雷达的迫切心情。将希望寄托在了有着留学背景的张直中身上。  早在1945年,张直中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了英国伦敦,在莱赛斯特大学和通信兵学院学习雷达和超高频技术。  “英国的雷达技术当时很发达。”张直中介绍说,二战爆发不久,德国空军曾大规模空袭英国,幸好英军多个雷达站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把德军空袭方向、批次和飞机数量及时上报给指挥部。英军飞机和高射炮有备而动,沉重打击了德军空军。因此英国对雷达有着特殊的感情,具备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雷达技术。  设计草图有半人高  1953年,张直中正式受命主持仿制第一部国产中程警戒雷达。当时十四所仅有一部美国提供给国民党遗留下来的雷达,还是一台缺天线的样机。就这样,在技术环境很差、没有任何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张直中带领四十多人的研制小组开始了国产雷达的自行研制之路。  雷达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发射机、电源设备、接收机、发射和接收天线以及显示器。张直中老人介绍,当时研制的最大问题在于,发射和接收天线是雷达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难度最大的部分。而且没有任何的借鉴和参考,需要从零开始、自行设计。张直中说,在他带领下的九人小组,负责全机系统及天线馈线设计。他们通过分析摸透雷达天线电路原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光测绘的草图就画了不计其数,堆在一起都有半人高。就是这样不断地绘制、不断地试制,再到不断改进,这个雷达研制的最大难关最终被攻克。  张直中老人至今还记得当时天线设计成功的草图,并拿起纸笔给记者画了出了草图,一边画一边介绍这种“八木天线”。张直中说:“这种有三对振子,整个结构呈‘王’字形的天线是日本东北大学的八木秀次和宇田太郎两人发明的,被称‘八木天线’。要想仿制这样一副天线,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各振子的长度、各单元之间的距离,还有怎么匹配等等,丝毫的差错都能影响雷达的精度。”  功率比英国雷达还要大  在十四所的研制人员的努力下,仅用时一年,就成功研制出第一部国产的中程警戒雷达,这也标志着中国雷达业的诞生。这个惊人的速度也让上级领导欣喜万分。张直中说:“当时十四所参加研制的工作人员在这一年里,每天都保持着高负载的工作量,都是一股盼望早日研制成功的劲在支撑着,研制成功后,好多人就病倒了。”可以说,第一台国产雷达包含着十四所老一辈工作人员的心血。  张直中介绍,第一台研制的雷达高2米,重达400多公斤,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水平,能进行80-100公里的飞机探测。其中雷达功率达到80-100赫兹,“这台雷达的功率比我当年在英国看到的雷达还要大”,张直中说。仿制成功的国产雷达马上开始投产,先期共投产三十多台国产雷达从南京十四所走出去。  又造出了单脉冲试验雷达  1958年,为了建立我国对洲际导弹的防御能力,十四所又受命研制我国第一部大型超远程跟踪雷达。这种雷达不但要求在3000千米外发现和精确跟踪导弹,并且能计算出导弹袭击地点,因此,测角精度是这种雷达的首要指标。  作为技术负责人,张直中科学地分析了国外雷达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国内电子工业的技术基础。认为应该放弃落后的圆锥扫描体制,采用国际上正在开发的单脉冲体制,而这种新技术可使雷达的测角精度提高5到10倍。但当时这种体制在国际上尚处于开发阶段,可实施资料极少,技术风险大。1961年,在张直中的主持下开展了单脉冲跟踪体制的研究,为了确保洲际弹道预警任务的圆满完成,他带领着技术人员深入研究,通过大量的设计和试制,逐渐弄通了单脉冲跟踪体制的科学道理和实施方法。终于在1964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单脉冲试验雷达,并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系统设计数据,一举使我国雷达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1994年当选为院士  从1950年以后,50多年里,中国的雷达工业在南京经历了从修配到仿制、从自行设计到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尖端产品的历程,张直中院士是整个中国雷达的发展历程当之无愧的见证人。  还记得在中国神五、神六飞天时,十四所的雷达在最短时间内,在历经“黑障区”第一时间捕获飞船时的场面吗?张直中介绍说,南京研制的“天眼”之所以有如此威力,是因为有了相控阵雷达技术。而实际上相控阵雷达技术正是由张直中率先在国内领导研发的,采用相控阵技术,十四所于1978年研制成功大型相控阵预警雷达,而靠着它中国具有了探测外空目标的重要手段,在1978年和1983年,美国失控的“天空实验室”和苏联1402号核动力卫星被十四所的单程脉冲精密跟踪雷达和大型相控阵预警雷达准确跟踪,中国因此得以准确预报了其坠落时间和地点,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也因此让世界震惊。  1983年,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会鉴于张直中在发展雷达技术上成绩卓著,依票选结果授予学会会士称号。1988年,71岁的张直中雄心不减,又开展了的成像雷达的研究,选择了逆合成孔雷达这一难度极大、但性能优良的课题。这是国家高科技“863计划”任务之一。张直中结合他的研究工作,还先后出版和发表了多本雷达领域的专著和学术论文。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张直中被选为首批院士之一……直到90高龄,张直中才离开奋斗一辈子的雷达事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5
在防空作战中,反导是一个重点的方面,也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而在这和平的环境下,雷达站的建设和规划又是其中的重点工作,属于重中之重。 简单说来,雷达站的配置主要有两种方式:1.点状配置; 2.线状配置。这主要是根据使用国家的的各自情况,科技水平经济能力等视其自身需要来安排和装备的。 在我国,由于的海岸线较长,内陆面积较大,而大功率的长程预警雷达目前技术方面还未成熟,有一些有待解决的地方。所以,我国的雷达站主要是以探测距离数百公里的对空警戒雷达和一定数量的空管雷达进行点线结合的方法部署的。这跟台湾现在购的美国导弹又不同,不过从各方面的行动来看,我国军方还是想往远程雷达系统发展的。 这样部署的方法可以在战时不至于因为一个雷达站因为造到破坏而造成整个战区的防空体系有很大的漏洞出现。当一个雷达站被破坏以后,其他的雷达站可以迅速的地弥补其功能。 近年以来,随着911的发生,空情越来越复杂化,我军的军机也大量的装上了应答器(黑匣子),包括战斗机。这样的话,原来的航管雷达(主要只负责专包机)也能对其进行监管和控制,对整个空情的安全运行也起来了很大的作用。 以前我看过一位台军眼中的反导系统建设一文,觉得有一点道理,不过似乎还停留在老的阶段。稍微有点时间的老鸟都应该知道的,我军目前部署的一种3000公里的远程雷达,其站点为团级(和一般的连和营级雷达站不同),级别的提高也预示着他对空情的处理能力是也是相应很高的,南京的74所近些年在雷达装备上的研发力度的也加大了,速度也很快。相信不久,我军类似于霉菌的铺路抓的大型远程预警雷达就会面世。结合现有的雷情2号雷达情报综合处理系统,我们的防空和防导能力将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6-15
相似回答